原标题:养成节约习惯 凝聚奋斗力量
导读:
“粒粒不易,不倒不弃;点菜点少,不够再添;自主择餐,推广分餐……”最近,一篇题为《说到做到!拒绝餐饮浪费36字承诺》的宣传图文,在网上热传。网友纷纷承诺:勤俭节约,说到做到...
“粒粒不易,不倒不弃;点菜点少,不够再添;自主择餐,推广分餐……”最近,一篇题为《说到做到!拒绝餐饮浪费36字承诺》的宣传图文,在网上热传。网友纷纷承诺:勤俭节约,说到做到;艰苦奋斗,砥砺前行。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习主席始终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深切关心群众生活,一直提倡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多次强调“浪费之风务必狠刹”,号召“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习主席以身作则、倡导节约,在河北省正定县工作期间,总吃“大锅饭”,以减少不必要浪费;到中央工作后,走进包子铺,亲自践行“光盘行动”,以自身模范行动引导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同志曾说过:“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渡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和人民群众一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我们党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敬天惜物、勤俭持家,积累的不只是物质财富,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住着简陋的窑洞,周恩来睡的是土炕,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斯诺从这些细节断言这是“兴国之光”“东方魔力”。实践也证明,“红米饭、南瓜汤”“吃树皮、嚼草根”“一把炒面、一把雪”的勤俭奋斗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党不惧万难、拼搏进取、成就伟业。
“过去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断成就伟业,现在我们仍然要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工作。”今天,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我国粮食生产也连年丰收,但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备豫不虞,为国常道。”这个时候强调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不仅仅是为了节省一粒米、一度电、一张纸,更重要的是保持头脑清醒,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绷紧这根弦: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艰苦奋斗、勤俭建军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光荣的历史使命、宏伟的强军目标、复杂的内外环境,都迫切要求我们培养勤俭节约习惯、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世间事,作于细,成于严。只有坚持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增强过好紧日子、过紧好日子的思想和行动自觉,抵制“舌尖上的浪费”,反对奢靡之风,才能使每一分钱都花出最大效益,不断把强军事业向前推进。(山东省临沂军分区解清)
生态保护和修复是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项目。我国要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把自然保护地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三类。第三类包括大量原来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草原公园、花卉公园、海洋公园、地质公园、饮用水源地、名胜风景区等。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庄小威等研究人员,合作开发了一种在基因组规模对染色质的3D组织和转录活性进行成像的技术。相关论文近日在线发表于《细胞》。研究人员表示,染色质的3D组织可调节许多基因组功能,包括从基因表达到DNA复制。
今夏,一株生长于南京玄武湖的并蒂莲,在惊艳了世人却又不幸被采摘后,终于迎来了最终归宿——科普博主王煜及其团队,已于近日将制作好的并蒂莲莲蓬标本移交南京玄武湖景区。8月17日起,标本于玄武湖梁洲金陵盆景园内向游客开放展示。
核能和育种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近日发布消息称,近年来我国农业科研界在农作物突变种质资源创制、新品种培育等核技术农业应用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
科技成果转化是道难题,但接地气的好成果其实并不愁卖。难与不难,反映出深层次的问题:科技成果转化不是“一锤子买卖”。当科学家与企业家达成一致之后,成果的易主并不意味着研发工作的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在一片星云中,一团物质流沿着龙卷风一样的螺旋轨迹,逐渐向中心聚拢下落,最终融入星云中心一个扁平的气体圆盘上。在圆盘中心,孕育着一颗尚未诞生的“恒星宝宝”。为了长大,这颗“恒星宝宝”不断从圆盘中“进食”以获取各种各样的物质。
记者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获悉,该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重组蛋白新冠疫苗已于21日获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文。该疫苗靶向SARS-CoV-2,使用其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S-RBD),产生中和抗体以阻断病毒感染人体细胞。
“流感在北京的季节性是比较明确的。”日前,在“新冠背景下的流感防控圆桌云访谈”上,北京预防医学会的邓瑛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结束,随着流感高发季节的来临,应开始部署加强型的应对策略。
研究人员以斑马鱼为模型发现,大脑血管内皮顶端细胞分支上机械敏感通道Piezo1介导的钙离子活动的频率高低,决定了顶端细胞分支收缩或伸长的命运,从而决定血管生长的路径选择和脑血管三维网络的形成模式。
英国《自然》杂志20日发布一项可持续粮食生产报告,报告指出,到2050年,全球海洋食物年产量或增加2100万吨至4400万吨,将占到本世纪中期喂养98亿人口所需肉类总增幅的12%至25%。
英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医学》杂志上撰文称,他们分析了63位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液样本,在患者血液中浓度异常的几种分子中,发现了可预测患者未来病情严重程度的3种分子:IP-10、白介素10和白介素,最新研究有助于对患者进行更好的管理。
德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物理评论》杂志上撰文称,他们研制的激光等离子体加速器LUX连续不断产生电子束的时间首次超过一整天达到30小时,创下世界纪录,这是通往未来粒子加速器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有望让基础研究和医学等领域受益。
8月23日,主题为“科技战疫、创新驱动”的2020年全国科技活动周在全国各地同步启动。因为疫情影响,这场一年一度的科普嘉年华推迟了3个月,不过经历了这一场特别的“战役”,更加让大家统一了认识——科技才是抗疫的利器,在全国各地的活动中,抗击疫情的“硬核”装备成了展览和关注的重点。
近期我国多项大型光学红外天文观测设备项目获得天文界支持,为了保证这些大型设备建设成功后,能顺利高效地开展红外观测仪器的研制和红外天文观测研究,必须对相关候选站址进行红外天光背景的测量。
一支“植绒拭子”,是核酸检测准确率的第一道关。它的病毒灭活效率、对核酸的保护能力、拭子植绒密度、采样深度、折断点位置等对核酸取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只有取到合格的样本,后续的检测才不会白费功夫。
23日10时27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高分九号05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还搭载发射了多功能试验卫星、天拓五号卫星。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先进炭材料研究部在新型二维材料方面取得新进展,制备出厘米级单层薄膜二维MoSi2N4材料。
英国《自然》杂志20日发表了一项类器官研究:美国科学家团队报道了功能性人胰岛样类器官(HILOs)的生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