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习惯成就大未来
导读:
现在家庭教育存在着“低效劳动”“无效劳动”,甚至还有“负效劳动”,实效性差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突出表现为“三个不适应”“四个不能”。 不能很好地根据国内外...
现在家庭教育存在着“低效劳动”“无效劳动”,甚至还有“负效劳动”,实效性差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突出表现为“三个不适应”“四个不能”。
不能很好地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家庭教育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工夫。我们必须下大力气使家庭教育工作走上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健康发展的轨道,从经验性转向理论指导性,从盲目性转向科学性,从零散性转向系统性,从随意性转向规范性。
有一位科学家说:在实验室,没有“我”,只有“我们”,一切伟大成果都属于“我们”,而不是某一个“我”。这种群体意识不正是得益于从小养成“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的习惯吗?大发明家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时井然有序,连助手不慎把一个烧杯转了个儿,他都严肃地指出,并说:“最小的一点错误会导致最大的损失。”这话不正是来源于幼儿园里的那句“东西要放整齐”的教导吗?
一个人的发展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但习惯是其重要的基础,著名学者竺可桢先生从小就形成做事认真的习惯,习惯于留心观察世间事物的变化,而且从小就养成了记日记的好习惯。这种良好的习惯为他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鲁迅先生“随便翻翻”的读书习惯,华罗庚教授的自学习惯等,都是他们走上成功道路的基石。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我将特别注意养成小朋友的好习惯。我想‘教育’这个词儿,往精深的方面说,一些专家可以写成巨大的著作;可是,往粗浅的方面说,‘养成好习惯”一句话也就说明了它的含义。
无论怎样好的行为,如果只表演一回两回,而不能终生以之,那是扮戏;无论怎样有价值的知识,如果只挂在口头说说,而不能彻底消化,举一反三,那是语言的游戏;必须化为习惯,才能一辈子受用。”习惯是一种惯性,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根,是成功人生之基。
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多高的墙多深的基。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不同的童年造成了杰出青年与死刑犯之分,不同的基本点之一就是行为习惯的不同。家长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好的习惯是人们走向成功的钥匙,而坏的习惯是通向失败的大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