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际交往中的“角色有限论”
导读:
最近读了《孟子》有关人际交往的论述,有个感触写出来与各位朋友分享。这个感触说起来简单明了,那就是一要讲层次,二要有限度。 说到层次比较好理解,那就是一个人在交往上如有多种...
最近读了《孟子》有关人际交往的论述,有个感触写出来与各位朋友分享。这个感触说起来简单明了,那就是一要讲层次,二要有限度。
说到层次比较好理解,那就是一个人在交往上如有多种需求,就会寻求多种社会身份者为交往对象。明代作家冯梦龙在《智囊全集》当中说过几句话是对需求层次的最佳注脚:“帝者之臣,师也;王者之臣,友也;伯者之臣,宾也;危国之臣,帅也”。冯梦龙说得很清楚,哪位将贤臣当成老师,他会建立帝业;哪位将贤臣当成朋友,他会成就王业;哪位将贤臣当成宾客,他会成为诸侯;哪位将贤臣当成领兵打仗的将帅,那他离就不远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在很多人看来很简单,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你指挥,我干事。可是在冯梦龙看来,同一个“臣”会生出四个层次或者四种社会关系来:老师、朋友、宾客、将帅。实际上这一席话并不是冯梦龙讲的,而是战国时期燕昭王手下的大臣郭隗说的。郭隗在此创造了一个“请自隗始”的典故,这个典故不仅蕴含丰富的智慧,还留下一段千古佳话。
现在的人交往也讲层次,层次问题显而易见,我就不准备详谈了。我注意的是,这个讲法源自何处?是从冯梦龙那里效法而来的抑或是从孟子那里启发而有的?孟子在其著作中说得很清楚,人际交往要“友其德”,没有“德”这个原则和基础,友谊就不牢靠,“友德”是一个很多人交往时非常渴望的层次。孟子还说:“天子不召师”,意思是当国君的如果要拜哪位贤士为师,一定会带着礼物去聘请,绝对不会把贤士召到宫中使唤。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不这样就不足以显示君的诚意正心,不这样就不会表达君的致知水平。反过来,如果诸侯带着礼物去结交一个普通百姓但是没什么特别的说辞,在古代就有可能被拒绝,理由也很简单:“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见于诸侯”,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不敢高攀”——社会身份之间的差距太大了。
现在我们来谈谈限度问题。与其说“限度”不如说“有限”更清楚,只因为“限度”一词便于行文。冯梦龙提到的“老师”“朋友”“宾客”“将帅”通常用在不同人身上,比如将张三视为老师,将李四当作朋友,将王五看成宾客,将赵六列为将帅。我要讲的限度就出在不同层次上,但是却用于同一个人身上。这便是我今天重点讲的限度,而这恰恰是现在的人最为忽略的地方。
每个人结交朋友都是机缘巧合,如果彼此之间能够建立稳固的关系,那一定是基于某种因素而不是别的。比如两人同在一个单位工作,最终发展为夫妻关系,这个时候两个人的交往就出现了两个层次,一个是同事,另一个是夫妻。不过如此这般双层关系或者叫双重角色,有时候特别容易给当事人带来苦恼。两人是夫妻,携手办起了公司,公司还没走到头,两人却反目了,导致公司受累,这样的例子虽然报道得不多,但是并非绝无仅有,其中有的例子还很有影响力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明摆着,夫妻可以共事,但是不一定适宜合伙办公司,因为后者比前者复杂得多。我们时不常地会发现,夫妻关系没了,公司也会不得安宁。如果两人当初只停留在夫妻关系或者合伙办公司上,是不是情形又不一样?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个哥哥叫李建成,一个弟弟叫李元吉,其最初交往层次是兄弟。遗憾的是,这三个人都盯上了皇位,结果李世民先下手,发动玄武门之变,逼退了皇爸爸,成了天子,皇位争夺你死我活,两个兄弟的下场可想而知。这次皇位争夺战是否有其他兄弟卷入其中,我历史知识有限不得而知,反正我没看到其他兄弟因此事件吃诖误官司的记载。
北宋末年有两个皇帝,一个是老皇帝宋徽宗赵佶,一个是儿子宋钦宗赵桓。一老一小在“靖康之乱”后被金人掳走。宋钦宗同父异母的弟弟赵构继位,当了皇帝,史称宋高宗。大家熟悉的岳飞率领岳家军跟金国作战,一定要直捣黄龙,迎回“二圣”,这样一来宋高宗不高兴了,一家人团圆不好吗?团圆是好,可是这皇位给谁坐呀?宋高宗才舍不得把到了手的胜利果实拱手相送呢,就是自己的亲爹、亲哥也不行!原因与唐太宗杀掉两兄弟如出一辙,三个人的关系超出了亲人这个层次限度,结果就不难预料了。
奠定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什么,关系就是怎样的。如果相互关系中的角色需要变更或者增项,务必要研究透彻,措施得当,管控到位。在这方面,也有古人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刘邦这个人大家都知道,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打天下过程中用过很多人,比如大将军韩信。韩信带兵有一套,讲究多多益善。可是这家伙野心大。野心大到了什么程度?在楚汉相争吃紧之际,集灭魏、徇赵、胁燕、定齐之功于一身的韩信要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刘邦大怒。多亏谋士张良、陈平提醒,刘邦才明白,此时不是较真的时候,于是顺水推舟,封韩信为齐王——这个齐王不是假的,而是真的。刘邦是汉王,韩信是齐王,上下级关系给拉平了。刘邦与陈平一方面是君臣关系,另一方面又是“诸侯”关系,如此这般谁忍得了?刘邦忍了。刘邦这一忍,为最终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毫不夸张地说,刘邦在这个问题上干得非常漂亮。这个问题从韩信角度分析,毋庸置疑不仅是个大失败,还为后来身败名裂、殃及九族埋下了伏笔。
我之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有所感悟,不仅是因为读了孟子的书,还因为我在这方面有现实体会。有个朋友与我来往时做事风格相互有些冲突,可是我并不因此而与其断绝来往。不是因为问题不大,而是因为问题关系不到全局。就算很严重,就算有可能会给我带来什么不测,只要我们以后交往不涉及出过问题的那个领域,我想也不会有烦。时至今日,我依然与这位朋友保持联系,而且只就其中一点保持朋友关系。
文章写到这里,各位朋友应该看得比较清楚了。人际交往最忌讳的是角色变更与角色增项。角色变更意味着一切重来,角色增项则需重打锣鼓另开张。如果你意识不到这一点或者认识到了,但是驾驭不了这种变更或者增项,就会接二连三出问题,轻则友情破裂,重则大祸临头。不是我危言耸听,而是历史佐证很多,有机会可就这一话题专门讨论。我管人际交往中的这种限度叫“角色有限论”,不知各位以为然否?姑妄说之,姑妄听之。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