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习惯的力量》:改变自己从看穿“习惯”开始
导读:
但是,习惯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习惯的本质是什么,怎么去改变以及培养习惯,这些疑问不论是孔子还是叶圣陶先生都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习惯人人皆有,习惯无处不在。我们好像总是无...
但是,习惯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习惯的本质是什么,怎么去改变以及培养习惯,这些疑问不论是孔子还是叶圣陶先生都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习惯人人皆有,习惯无处不在。我们好像总是无时无刻的被习惯包围,被习惯左右。习惯好似有着难以察觉而巨大的力量,将我们裹挟在其中。
对于习惯的研究,美国记者查尔斯·都希格的作品《习惯的力量》就是一部非常易懂的读物,作者在书中全方位讨论了习惯运作的方式,对很多日常的行为有敏锐的洞察力,提出的理念新颖而实用。
原来,有意识的去观察和感知我们的习惯,有意识的去引导这股习惯的力量,真的可以引起很多巨大的改变。
很多人可能都认为,我们每天做的大部分选择都是深思熟虑决策的结果。其实并非如此,在我们每天的活动中,有超过40%是习惯的产物,而非自己主动的决定。
这就是一种习惯,按照《习惯的力量》这本书中的解释,习惯其实可以拆解为三个部分,也就是暗示、惯常行为、奖赏。
一个人看手机这种习惯,就是由内心中的暗示发起的,比如说:无聊。而期待的奖赏则是达到打发时间这个目的。
当然,除了看手机,我们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习惯。有些人习惯早起,习惯规律的生活,而有些人则习惯于作息混乱。有些人习惯每天锻炼,而有些人则习惯于不停的吃零食。
做出这些习惯,我们的大脑往往并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就像本能一样会去做出习惯的行为。在书中,也对此做出了解释,习惯其实是大脑偷懒的一个模式,因为把一连串的复杂动作当成习惯记录下来之后,能减轻大脑的思维负担,能让大脑的工作效率更高,把余出来的精力跟空间集中在在新鲜的事物上面去。
我们的大脑总是倾向于运行在一种节能的状态中,而习惯是不需要过多思考的,这可能也是生物进化后的选择。
正因为我们的大脑倾向于节能和少思考,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相当一部分行为是以习惯这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既然人生离不开习惯,而且还充满了各种习惯,那么,肯定会有对我们有利的习惯,也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
比如说,不少人想要戒烟,可是很多人尝试了十次,二十次,都没有成功。至于原因,他们往往认为这是因为自己的毅力不够,所以才功败垂成。
在《习惯的力量》中,你可以发现问题的真正原因。原来,毅力不是问题,改变习惯,并非靠用毅力去硬抗。对习惯不了解,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在我们的内心中,习惯的暗示和奖赏,是很难改变的。如果有人希望放弃抽烟后那种放松的感觉,那几乎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在暗示和奖赏中间的惯常行为,是可以被取代的。
也就是说,在习惯的暗示启动后,我们可以用另一种行为来获得同样的奖赏,这样就可以达到改变一些习惯的目的。
比如说,有些人可以用吃口香糖来取代抽烟,同样达到放松的目的。还有人可以用阅读来取代看手机,一样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当然,这首先需要我们认真审视自己的习惯,找出暗示和奖赏。之后,如果能够善用这样的取代,就可以帮助我们养成很多有利于我们的习惯。
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坚持写作和跑步,已经坚持了将近四十年。写作和跑步这两种习惯,已经形成了他的核心习惯,变成了一种长期的自律,已经渗入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很难想象,有着如此自律习惯的人,做事情会半途而废。
很多想要从事自媒体的人,只是靠着一时的决心报名参加了各种写作班,开通了各个自媒体平台的账号,但往往是半途而废。
这是因为,写作并没有成为你的习惯,而是靠信心和毅力在支撑。但是,信心和毅力又是非常容易消耗的。
所以,想要将一件事情坚持下去,形成一种习惯是更好的选择。也许,我们可以把写作当成一种惯常行为,有意识地去取代我们的其他习惯中的行为。比如说:打游戏。
同时,我们要找出自己的核心习惯,比如:运动,通过加强核心习惯,来带动其他习惯的改变。有时候,可能还需要借助群体的帮助。
同样的,这些理论还可以运用到群体和公司上,引导新的群体习惯取代旧习惯。很多互联网公司喜欢说培养用户习惯,比如说采用大量的补贴,引导消费者网络购物、点外卖、坐网约车。
这就是在用互联网消费习惯取代传统的消费习惯了。一旦用户的新习惯取代了旧习惯,则会继续保持这样的消费习惯,为互联网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
美国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斯说:“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