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宝宝这些性格及早纠正

原标题:宝宝这些性格及早纠正

导读:

  3-6岁,是孩子性格塑造的最重要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性格的人,需要家长关注和培养。  若孩子出现害羞、坏脾...

  3-6岁,是孩子性格塑造的最重要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性格的人,需要家长关注和培养。

  若孩子出现害羞、坏脾气、不合群等性格特点时,家长需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因为这些潜在性格暗号很可能让你的孩子变成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3岁是孩子身体和心智发育的重要转折期,一旦错过了这个年龄段,孩子性格上的缺点就很难再改变,成语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把孩子打造成一个开朗、乐观还善交际的三好宝宝呢?我会在今天的文章中分享引导宝宝性格塑造的方法,请家长务必在孩子3岁前帮其矫正过来。

  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俗线岁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时候,就初见端倪了。

  年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只不过这些特质不会只是父母的“希望”就会出现,更多情况下,是需要家长关注和进行培养的。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外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

  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得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

  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事,害羞的孩子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

  他要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争取并把握住自己的权利;他还需要了解公众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都需要身经百战的父母去传授和引导。

  “我3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他就会赖在地上,大哭大闹。如此我很不愿意带他出去,因为他常常大发脾气。

  每次他发脾气,哄劝、呵斥、打骂、教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能把他“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控制是需要父母们花费很多心思教育的内容。

  父母需要牢记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会再发脾气,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

  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

  家长需要对孩子传达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机构中,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安全发泄岛”“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使用。

  “我不行”是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说的最揪心的话。退缩的孩子让人感觉沮丧。为此,父母经常用尽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孩子仍是将“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挂在嘴边。

  研究发现,孩子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误用“赏识教育”的结果。很多父母(老人)为了鼓励孩子,动辄将“真棒”“最聪明”挂在嘴边,一点点好的表现都夸赞不已。

  但是,孩子在外获得的信息于此反差极大。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还差得很远。自信心从此一落千丈。

  备受关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错,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尝试。

  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

  不要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因为今天你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清楚地让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视自己努力的过程,能使他们更有信心去面对困难。

  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而另外一群孩子则堪称“异类”。他们很容易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他们不断地“故意”“撩”别人,让同伴反感;

  还有的孩子游离在人群之外,很难加入游戏。三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人”,如果他们在人际方面有困难,是一定需要大人帮助和支持的。

  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通常也会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解游戏规则有困难,也容易在游戏中稍有不如意就发脾气。

  父母尽量多带孩子外出玩耍,和别的孩子们相处的时间长了,孩子自然会总结出一套适用于自己的“社交技巧”。

  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注意最好能做到不要插手孩子间的争端,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孩子将会获益更多!

  关注宝宝知道,了解备孕、怀孕、育儿更多精彩内容:专家直播、日刊知识、胎教电台、儿童故事、动画片,还有宝妈们最爱的社区圈子!宝宝知道与千万妈妈在一起,科学孕育,为爱成长!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7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