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人际交往的四大基本原则

原标题:人际交往的四大基本原则

导读:

  人际交往的原则是指我们在建立、维持以及发展人际关系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的行为规范。行为规范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所遵循的规则、准则的总称,是被人们接受的具有一般约束...

  人际交往的原则是指我们在建立、维持以及发展人际关系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的行为规范。行为规范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所遵循的规则、准则的总称,是被人们接受的具有一般约束力的行为标准。在人际交往中,正确的遵循这些行为规范,可以帮助我们构建起健康的人际关系;如果不按照行为规范开展人际交往,不仅无法构建高效人际,还会打破已有的人际关系。

  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微妙多变、难于把控的,有的人处理人际关系如鱼得水,跟谁都能相处愉快;有的人人际能力却一塌糊涂,处处受阻寸步难行。有效的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可以快速的帮助我们提升构建人际关系的技能。

  有一个故事说,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去苏联考察期间,他在大街上偶遇一个可爱的苏联小女孩,两人玩得很开心。分别时,萧伯纳问小女孩:“小姑娘,你知道今天跟你玩的人是谁吗?”小姑娘答:“不知道。”萧伯纳说:“今天跟你玩的是著名作家萧伯纳,你回家也告诉你妈妈。”小姑娘听了撇撇嘴很不高兴,回敬他说:“你回家也告诉你妈妈,今天跟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玛沙。”听了小姑娘的话,萧伯纳为之一震。孩子单纯幼稚,头脑中没有世俗的等级观念,就算是在与成人交往时,孩子纯洁的内心也渴望平等。萧伯纳为自己以名人自居感动内疚。他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反省自己,并告诫世人与人交往要相互尊重,平等待人。

  平等相待原则即交往者要懂得自尊与相互尊重,这是健康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之一。汉代大学者杨雄在《法言•修身》中说:“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 告诉我们遇到显贵的人,无需奉承巴结;遇到寒微的人,不要傲慢自大,这样平等待人的心态,才会更有作为。同时,交往者要尊重对方,把对方摆在与自身同样的位置,建立将心比心的同理心思维,不以金钱地位看待人、不以权势压迫人、不摆架子、不论资格、不伤害对方的利益与尊严等等。只有相互尊重才能深化与发展人际关系,如果在人际交往中,总是自我良好、表现优越、高高在上、得意忘形、评头论足、随意贬低他人,一定会失去他人的信任,也会失去发展人际的机会。

  尊重他人,要善于维护他人的尊严和脸面,这是人际交往的底线。“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哪怕是一个平凡的人,也是会非常珍惜自己的尊严和脸面,所谓“士可杀、不可辱”,你多给别人一次面子,就会多增加一个朋友;你多伤害别人一次面子,就会多增加一个仇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于别人不是恶意的伤了我们的面子,就一笑而过冷处理。遇见总爱给自己脸上贴金的人,我们可以保留清醒的见解,不必当众拆穿他,在大众面前伤害一个人的面子,他会怨恨你一辈子的。

  人际交往除了讲究平等待人,还要注重一点,就是不要总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的优势,流露出自己的优越感。我们经常看见身边很多人,他们不爱言语,并不代表口才不好;他们不爱表现,并不代表没有才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他独特的优势。在交往中,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势,赞扬他人的优势,而不是拼命的展示自己的优势来抢占风头,来要获得众人仰慕的眼神。孔子曰:“成人达己”,要获得他人的友谊,就应该多支持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想得到他人的认可与称赞,都想维护自己的形象与尊严,如果我们每次都表现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就是对他人的自尊的打击,必将引起他人的排斥,甚至是招来敌意。在这个方面,道家的以柔克刚的示弱哲理给了我们智慧启迪。

  诚实是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坦坦荡荡,不弄虚作假;守信是与人交往要言而有信、恪守诺言,不出尔反尔。诚信是人类的高尚美德,也是建设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法宝。

  我们的传统文化十分推崇诚信,认为诚信对民众有巨大的感召力量。孟子说过:“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说的是天道是真实不欺的,做人也必须诚信不欺,至诚能感化人,不诚则不能感化人。孔子说过“民无信不立”,荀子也说过:“不诚则不能化万民”,都是将诚信看作教育与感化百姓的力量。常言道“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就是强调诚信的重大意义。诚信是社会道德的根本,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朋友之间的互相帮助,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有借无还,再借就难,讲的就是诚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告诫我们,不讲诚信的人,其实就是不懂得安身立命的根本道理。

  人是否遵从诚信原则,对于建设与发展其自身的人际关系影响重大。心理学家诺尔曼•安德森研究过诚信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他列出555个描写人的个性品质的形容词,让大学生们评价哪些是他们最喜爱的品质。结果表明,大学生评价最高的个性品质就是诚信,而评价最低的是说谎和虚伪。待人真诚、言而有信的性格品质促进人际吸引,有助于建设与发展良好人际关系;而虚伪狡诈、言而无信的性格品质阻碍人际吸引,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与成功。

  诚信在德国已经建设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社会公共信用保障体系。德国在1927年成立信用保障机构(SCHUFA),它是德国全民信用数据存储与公示的民间机构,德国的全国 3/4以上人口的信用都有据可查。德国公民要去办银行卡、租房、买车、买房、找工作等都要参考个人信用分数。在德国,信用卡欠费、电话欠费、坐车逃票等行为,全都会成为个人信用污点被记录在案。德国公交车与地铁上很少有检票,但是逃票的人极少,因为逃票而损害个人信用造成的后续损失更重大。德国是通过信用体系的构建来提升整体国家公民的信用水平,制度的作用更甚于说教。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社会的全面建设,我们每个人的信用状况都逃不掉互联网的记录。当今社会,无论是银行贷款、客户合作、企业招聘等都会对个人进行信用查询,对于信用差的人肯定不会合作,因此,没有信用的人真的会越来越难以立足与发展。

  东汉刘宽在任南阳太守时候,当地小吏、百姓犯了错,他只是让差役用蒲鞭责打以表示惩戒,而不是严刑拷打。有一次,有人在路上错认刘宽驾车的牛是他的,刘宽就叫车夫把牛解下给那人。过些天那人找到自己的牛,赶紧把刘宽的牛还给刘宽,并赔礼道歉,刘宽反而安慰那人。刘宽的仁慈宽厚获得百姓的爱戴,扬名千古。

  宽容,是能够适当原谅别人的缺点、错误或对自己的伤害,不去计较个人的付出与得失,“得饶人处且饶人”,可以在心理上容纳各种性格的人。有一幅对联这样写道:“胸宽能盛三江水,量大能容百万兵;退一步风平浪静,让三分幸福来临”。那么,如何来修炼我们的宽容境界呢?

  第一,要放下自我、放下执念、胸怀广阔、大度容人。具体讲,一要“容言”,虚心聆听与吸纳各种不同的建议;二要“容过”,不要为人苛刻,宽容他人的过失,给机会他人改正;三要“容才”,不嫉贤妒能,欣赏并接纳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

  第二,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有正确的立场,大是大非上清清楚楚,小枝小节上难得糊涂。

  第三,要避免敏感、疑神疑鬼、斤斤计较、作茧自缚。有些人非常敏感,老是怀疑他人跟自己的交往都带有非分之想,太善于发挥想象力,把自己弄得神经兮兮的。虽然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过分的敏感与防范,其实是认知错误与自我受伤。没有谁在人际中是不可或缺的,有很多时候,我们非常看重的东西,在他人眼里其实是无足轻重。所以在交往中,不伤大雅的玩笑话,一些交际的口头禅,比如我们经常听见的“改天请你吃饭”、“有时间去看看你”、“有事你说话”等等,如果对方无法兑现,也无须郁闷与抱怨,千万不要想象成对方是有意为之。

  谦卑礼让是化解人际矛盾与冲突的良方。现在,很多城市都在推行车辆礼让行人这一交通规则,其实就是社会文明的一种进步。我们经常看见在过马路的时候,行人或车辆之间因互不相让而酿成交通事故的情况出现。排队购物与办事的时候,人们互不相让,而发生争吵。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在与人交往、与人相处的时候,都能做到谦卑礼让,肯定可以避免发生无谓的矛盾。正所谓是:逼一寸眼盲路窄,退一步海阔天空;骄横导致四面楚歌,谦让化干戈为玉帛。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为官清正廉洁,甚有威望。他老家桐城的宅院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小巷子供双方出入。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小块地方,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最后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令不敢决断。家人写信给张英要他出面干预,张以诗回复:“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后明白了张英的良苦用心,主动让出三尺地界,以示不再相争。邻居感动,也让出三尺,于是形成一条象征睦邻友好的“六尺巷道”,传为佳线、互利互惠原则是人际交往的动力

  我们通过思想交流、工作关系、业务合作、朋友引荐等的互动往来就形成了人际关系。物以类聚、人以群居,人们建立人际关系,就是希望在正常的交往中互通有无与互相促进。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换,这种社会交换,不是指等价交换或者物质相互给予,而是指在交往中的思想上互相交流、工作中互相提携、生活中互相帮扶等行为。恰当的人际关系行为既有物质上的相互支持,更要有思想感情层面的相互慰藉。所谓 “黄金有价情无价”、“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等等,说的是人际关系的建设是重在情义而不是物质。

  《道德经》云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如果想得到,一定要先付出,老子的智慧到了今天对我们都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深谙人际技术的人,会以主动付出、多付出为与人交往的要旨。看起来你多付出是吃亏了,但是你帮助很多人,得到更多人的信任。俗话说,助人如助己,你帮助的人越多,就是你积德越多。积德行善多了,福报自然来。

  我们国家是传统的礼仪之邦,互惠互利就是传承千年的古训,要理解“礼尚往来”的重要性,否则“来而不往非礼也”。别人帮助我们一次,我们也想办法帮助他们,互相帮助是世之常理、人之常情。“受人滴水之恩,当于涌泉相报”,如果有能力,我们回报给帮助过我们的人要超过他的付出,会赢得对方更高的敬意与信任。最忌讳的就是在人际交往中,只会算计个人的蝇头小利,处处钻营,就为了满足一己之私,只为索取而来,没有得到就走。其行为必会失去众人的信任,而让自己的人际关系越来越糟糕。

  掌握并遵循人际交往的四大基本原则,有助于我们提升人际关系管理的水平,有利于我们打开人际关系的大好局面,促进工作与生活的开展。社会行为学的研究揭示:社会人际关系的最高层次是互相推荐人脉,人们为交往的对方介绍朋友,其实是用自己的人格来背书。在人际交往中,有的人只是想人家给他介绍人脉,他从来不会推荐人脉给朋友,慢慢的,也会失去朋友的信任与支持,人际关系网络就会越来越窄,职业发展也会越来越难。相反,精通人际技术的人,他会不断的拓展自己的各个层面的人际关系,交不同的圈层的朋友,跟朋友的朋友也交朋友,人际关系之路就会越走越宽敞,也会推动事业的顺利发展。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3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