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宁愿相信母女矛盾是女性的一种自残行为”
导读:
这个周一过得特别没有真实感,毕竟它被夹在“一个是工作日的周日”和“一年中最长的假期”中间... 说正题,昨天我们征集了大家的“母女关系”现状,收到了好多超超超超超长篇幅的...
这个周一过得特别没有真实感,毕竟它被夹在“一个是工作日的周日”和“一年中最长的假期”中间...
说正题,昨天我们征集了大家的“母女关系”现状,收到了好多超超超超超长篇幅的故事——大家讲到自己的母亲,有着说不完的话,其中不仅有爱,也少不了怨念。
来一起看看吧,故事有些沉重,也许你能从中看到自己正在经历的关系。(感谢所有小可爱的投稿,我们都看到啦,没有放出来真的只是篇幅原因 T T)
天呐,母女关系的话题。感觉我可以写一篇长篇小说了。相爱相杀的一辈子。。活了三十年至今忘不掉小时候被我妈扔在大街上说不要了,自己躲起来,看着嚎啕大哭的我。直到现在我想起来都能感受到当时那个孤独无助的我有多绝望。直到现在,我三十岁了,没有谈过一次像样的恋爱,冥冥中回避着各种亲密关系。
我妈算是一个开明的母亲。她不会像我同学的妈妈那样整天逼着孩子写家庭作业,相反,总是我在写,有时候她才是那个催我睡觉的人。她不反对我追星,也从不在乎考试成绩,只想我能健康长大。而我又是执拗的性子,现在的学业负担很重,很多学习、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想不开,会闹小脾气,甚至会哭。这其实放了谁都不能接受,她也不例外。上了中学以后这种事情就总是会发生,总是控制不住的情绪。她总是在包容着我,那时我就真的不会领情,全盘否定。以至于到最后她会气急了喊起来。
我也知道,那都是我的错,是我的无理取闹。可能就是太依赖妈妈,所以感觉什么事情都可以和她说,也都能得到解决。其实十几岁的年纪,早就该自己负责自己了。希望会改变现状吧。我能一直爱她。
也许是疫情宅家放大了我们之间的矛盾,明明年初我还亲自照顾过病床上的母亲,觉得自己能慢慢接替父母承担这个家,现在却发现一次争吵就能轻易让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垮掉。
我妈永远不理解我为什么不能对他们敞开心扉,而我永远无法忘记她每次都在我情绪崩溃时强制我振作,精确地打击我内心最脆弱的部分。似乎母亲总是怀着怜惜和报复的心理看待女儿,希望女儿幸福又不想看到女儿摆脱母亲的控制。
小时候,我很依恋我妈,不知道从何开始,可能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妈的控制和打压让我感到不舒服了,所以我本能地选择反抗。后来看了些心理学的书,才知道我妈想与我“共生”。现在我妈每次试图侵犯我边界,比如打压我穿衣品味等,我就会恶语相冲。母女俩经常不欢而散。我知道我妈很爱我,但她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对我的伤害。我现在也不知道如何更好地与她共处。
我觉得我会永远生活在母亲带给我的阴影之下,我是个女孩,小时候没有感受到母爱,青春期没有人教我来例假该怎么办,面对胸部的发育,也没有人告诉我我该穿什么样的bra,我的母亲不屑于甚至羞耻告诉我这些,如果我问她,她甚至会感到愤怒。她脾气暴躁,我小时候她有事会打我出气,我不断的变优秀,但即使我已经优秀如别人家的孩子,也依然会因为“没拿稳碗”这种事情而被打。
比起暴力,我更害怕冷暴力,当我做好饭端给她的时候,她瞪我一眼然后开始吃饭,我小心翼翼问她一些家常事情,她瞪我一眼不说话……我不明白世界上为什么会真的存在如赵默笙或者易遥的妈妈一样的人。如果她一直对我这样,我也可以逃离,但是可怕的是,她并不总是这样,偶尔她会温柔的和我说话,给我做我喜欢的饭,我沉溺在这种温柔里,幻想着能在温柔里沉溺更久,而这种温柔往往不会超过两天,在她的咒骂中我往往会不断的自我怀疑,我是不是真的没有价值?我该死吗?
即使我逃离了,去了离她很远的地方,也依然要接受她的情绪,她不会控制我,但是她的情绪却死死控制着我的情绪,有时候我痛恨现代科技的发达,为什么要让她联系到我,有时候我又感谢科技,让我想家的时候见到我的妹妹。她是我的妈妈,我恨她,我也爱她,我无法割断我们的纽带。所以,母女间有PUA的存在吗?我想说,有的。
从小在村里姥姥身边长大,父母带哥哥,上小学时回家。虽然不会吃不上饭,上不起学,穿不暖衣,但还是会感觉到家庭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当面演戏,背地说我能花钱,其实不过是大学每月按时给生活费;当面说挣钱不给我花给谁花,背地说如果结婚一分钱都不陪嫁。有一次我打算把用了几年的洗脸毛巾,变成擦脚的,说就我事多,娇气。
现在有了孙子,看孙子,宝贝的不行,一点风吹都舍不得;上初中时,想给自己屋安装个窗帘,不给安,却给哥哥买的新房装修…类似的事情很多。
好在自己争气,读了研究生,有了好工作,独身主义,想拼事业。靠自己开解自己,不是所有的亲子关系都是和谐的,凭一己之力扭转不了一代人的观念,只能奔赴大城市,离家远一些,图清静。
我妈是那种让人很窒息的人,之前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咨询师给我总结描述的很形象,就像是一直附着在你的背上让你喘不过气。
因为我30了还在读书,她也支持我读书,但感觉都是为了她自己。她经常对我说的就是:你不吃馒头也要争口气,让那些人看看你既能学习比他们好,之后也嫁的比他们好,你一定要个方面都好,她把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归功于她的功劳。每逢见到她的客户或亲戚,大家和我说的最多的就是:你妈为了你太辛苦了。你妈总在我门面前说到你的成就,你以后就是祖国的栋梁啊诸如此类的...我只能默默听着,一次又一次承受她带给我的痛苦... 我觉得和解是不可能了,这需要两方在知识、精神层面都达到一定的契合。
我现在有个愿望就是,以后自己有能力了,给我妈送去读书。我自己从事儿童教育方面的学习,理由很简单:做孩子的过程告诉了我该成为怎样的大人。
我小时候是奶奶带大的,6年级的时候我妈带我,从那个时候到高中毕业没有离开过她,还有我哥也是,我妈是个控制欲很强的人。我爸在外打工,随着两个人知识和阅历差距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多,我妈变得歇斯底里,每天在我面前说我爸各种丑事,甚至,我在大学期间还经常接到我妈打电话向我抱怨我爸的话,一遍又一遍地“控诉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你要是遇到你爸这样的男人一辈子就完了”。
我毕业后工作也跟父母住在一起,每天都跟煎熬,不久前搬了出来,虽然变成月光族一枚,但终于可以喘一口气。我妈每每给我发抱怨我爸的语音就是几十条,我只听一下头和尾的一两条。我知道我妈不容易,但是我真的帮不了他,反而受她影响经常抑郁到失眠。我对她又爱又恨,从小到大,她照顾一家人的生活真的是无微不至,但她又让我觉得非常可怕。
我马上28了,没有恋爱经验,难过的说我其实并不知道怎么跟异性相处,我上大学才独自生活,独来独往习惯了,现在我爸妈又因为亲戚闲话天天催我赶紧找人结婚,甚至为此吵架。我妈经常私信我,说很多,大意就是男人都是一样的,爱情都是假的,能凑合过日子就行了。很累,很焦虑,很难过,我很怕变成她那样。
母女关系与我而言确实很微妙,越长大越想和母亲亲近,但又会觉得彼此难以融合。由于求学原因,我初中后便没和父母一起生活,这就导致了自己和母亲在生活方式上的不同。加之母亲重男轻女、男婚女嫁等传统思想,我们的价值观念上也存在较大冲突。这大概是我们冲突的根源。以疫情期间小事为例,我做完饭后表示就不刷碗了,但是我妈仍旧以“女孩应该做家务,你刷碗比你弟做得好,就应该做”为由,让我刷碗…这令我觉得很委屈。最终是以我摔门而出,表示以后不和和她共同生活为结局。
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体会到女性在社会、家庭中的不易与艰难,因此更加心疼母亲。但是两人却总会因为小事儿一言不合,平日里的交流也较少。
我和我妈妈感情很好,我妈妈是一个心态非常开放、包容的人,也特别爱我。我们除了母女,也是朋友,我什么都可以和她说: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去哪里玩、吃了什么、买什么样衣服,也聊人生哲学,女权议题、政治观念和性相关的问题……有些时候她并不那么赞同我,但是她会尊重和倾听,我也很愿意让她更深地了解真实的我。我们一起做饭,一起散步,一起看电影,一起聊天,聊我,也聊她;聊她年轻时候的故事,聊她的婚姻和事业,帮她排解工作上的压力,也听她吐槽她的同事和上司。我们很亲密。
我给她安利文安利失败了,她向我推荐我看百合电影倒是推荐成功啦。她曾经又一次很认真地告诉我“如果你喜欢女孩也没问题,只要幸福就好。”我只能“……?”妈妈您女儿是直女啊?24K纯的那种?我和闺蜜亲亲抱抱只是朋友之间的呀?
而且我妈妈的事业也搞得风生水起,她不停地转行、进修、跨城市地换单位,还带着六七岁的我辞职去读研究生(全学制的那种)她对生活的这种向上走的热情,也在我心里燃烧着。她是个特别好的妈妈,天下第一的妈妈。
我今年33岁,和家人的关系跌宕起伏,和母亲的关系,正是描述的那样,既有爱与依恋,也有愤怒和矛盾。感觉千言万语也写不完这个纠结的感受。我心疼过她作为女性的不易,受到的伤害,我想和她亲近;也感受过她的忽视、控制、嫉妒、打压,正在看到她的虚伪、欺骗和不坦诚。现在我无法信任她,但是内心还是会感激自己得到过的照顾和保护。我不愿意相信她,因为我不想感情被欺骗,我顾虑他们,而他们把好的给了儿子,在我这里装可怜。
善良不该被利用。我不会让这样被对待的方式变成理所当然和习以为常,我知道这给自己带来多大伤害。现在她的忽视、嫉妒、打压和控制都不再对我产生大的影响,而她在关系中的虚伪是最令我气愤的,我知道她内心盘算的更多是给她儿子的好处,但是在我面前却表现出要殷勤照顾我的样子,我这么大人需要照顾吗?这是她的需要,她常常用这种方式,掩盖逃避根本问题,麻痹我,以为我情绪过去就好了,就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我在出生之前,我母亲遭遇了人生至暗时刻。她的母亲遭受车祸意外离世,从出事到离开时间很短。我母亲没有去哀悼这样一份丧失,便迎来了我的出生。还要补充的是我不是第一胎。我前面有一对双胞胎,也夭折了。
出生之后我就是一个异常安静的孩子,我的话很少,比较隐忍。遇到问题都是通过压抑的方式进行。小时候对我母亲的印象比较少。慢慢长大之后,母亲十分强势,对我控制太多,事无巨细,大大小小的事,就连穿衣服,交朋友我都是听她的,我意识里认为她都是至理名言。我记得她一次次对我情绪的否定,指责和谩骂。她不安定的情绪,让我战战兢兢,我一次次把泪水独自咽下去,生怕自己做错了什么。弱小的我没有反抗的意识。但是慢慢长大,我意识到越来越多的不舒服和难受,还有关系里的讨好和压抑。长时间习惯了孤独,朋友很少的我,也渴望有些变化。
后来我和母亲的冲突也越来越多,我在那种冲突里纠结而痛苦着,一方面我想要做自己,另一方面我又不想让母亲太难过,不断照顾她的情绪。自责内疚缠绕。特别是我进入婚姻,有了孩子,我不断承受着母亲的各种强烈加剧的负面情绪。我的情绪也一度出现问题。我尝试开始心理咨询。我目前的三段心理咨询,无疑都是以母女关系为核心议题的。
随着我成长地越来越深入,我也慢慢把聚焦点从我母亲那里转到我自身,我希望我能在心理上能和我母亲分开。但因为工作忙碌,为了照顾孩子,有时空间上还是不得不和母亲绑在一起。
这个分离过程太难了,可以说不断进进退退,兜兜转转。我看到孩子和我的关系,我看到有时候我自己的样子,天哪,一切都在重复…我有时在想我这一辈子是不是就这样了,难道一生都不能成为自己吗?我真的不甘心。这条路血淋淋的道路,我仍在路上。
我深知母亲非常非常爱我,为我付出了太多,但是我还是无法和她待在一个空间里,哪怕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那催逼的气场已经让我喘不过气。
她很强势,也很喜打压,“不好好说话”,一定要强硬地让别人按照她的话去做,连片刻拖延怠慢都不行。对我的身材羞辱是每天都会发生的事情。
最激烈的冲突是二十岁的我终于在心理医生的鼓励下,决定像她坦白我中度抑郁了三四年,现在需要每天吃药的情况。她提出陪我去看心理医生,结果在医生面前质疑我“装病”“怎么可能的抑郁”“谁不抑郁”。我制止她对医生的质问,她向我投射的眼神,那种压迫和催逼,现在想来依旧让我毛孔悉数张开,只想逃离。
高考时我选择离开家远远的独自生活,毕业后早早的结婚建立自己的小家庭,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喘口气。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女儿,母亲也在岁月里变得慈祥与迁就了,三代母女很和谐。然而实话是,虽然我接受了我的母女关系,但我还是不想成为她那样的母亲。
那场从我六岁打到八岁的离婚官司,最终以我跟了妈妈结尾。不是因为我更想要她,而是因为她更需要我。并且我还要为她因我而成为了单亲妈妈感到感激涕零。
最严重的一次是十八岁那年,她得知我小时候被她姐姐的儿子强奸了的事。那时我以为我为了她的家庭关系忍气吞声这些年,总值得她去为我讨一个说法。
可是当时有被伤到的两句话,一个是“我的外甥强奸了我的女儿,我也是个受害者”,还有“我也牺牲了这么多,你有说过一句谢谢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说不动了“爱一个人是给TA想要的而不是自己想给的”。我们的母女关系像是一团接得乱七八糟的电话线,永远拨不通正确的频道。
不知道是释然还是算了。忘记是谁说的,想要一段关系改变的人应该先做出改变。她近年老了,我开始慢慢学习用她想要的、而非我自我感动的方式去爱她。
人生的前18年,我妈总是忙于各种事情,看着同学朋友们的妈妈,我告诉自己只是现实条件问题,她是爱我的。当身边的同龄人死活不同意父母要二胎时,我毫不犹豫的同意了,因为我深信她爱我。
然后我看着她爱我弟的样子,对我颐指气使、呼来喝去,甚至鄙夷的样子,我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一度抑郁到自杀。从别人家的孩子到我妈嘴里的自私变态,只有一个弟弟的距离。
我和妈妈,这是一组频率高过“我和爸爸”的词。理解“共生”时,我很痛苦,因为我越来越清晰的看到了在我的亲密关系中躺着我的妈妈,而我动弹不得,无力感常常袭来。那时候任何一个关于自我的话题,都能触动我。不想再被淹没,不想再被吞噬,不想再被占有……我开始了咨询,开始了重新认识我们彼此。
从小我就是很出色和听妈妈线大学念到硕士,毕业后留校,两年内相亲结婚,双方都是本地人,周末和寒暑假在娘家长住,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想必她也曾十分骄傲。
直到我不愿生孩子,她甚至说出了“权当替我生个二胎”这种话,我才意识到,向往极限运动、毕业时想去自动化所、不想结婚…之前的妥协并不能假装我俩之间没有代沟和隔阂,到如今,她已经拒绝理解我的想法,而是认定我无法自己做正确的决定。
那一周我离开家,没日没夜的哭,努力逼自己接受要生孩子的事实,终于说服自己:成长的痛苦不仅有需要自己承担的,还会有亲人的不理解,未来的路我要自己决定如何走。
至于现在的母女关系,我每周或两周回去一天,只说客套的礼貌用语,假装听不懂她的暗示,一有冲突的矛头就闭嘴立刻离开,如果距离无法产生美,那大概是还不够远吧。
我妈是很典型的中国母亲,工作家庭一肩挑,对外待人接物温柔大方在家很容易发脾气,坚信小孩不能惯生怕我骄傲。我从小就是被打压着长大的,会看妈妈脸色做乖小孩。中学青春期,意识到自己的自我否定和低自尊人格,非常痛苦,认定这种负面性格是源于家里我妈从来没有正面反馈。后来直到有一次又重复这种对话时突然爆发,现在还记得最初我妈仍然是呵斥我不该哭不该吼,但在我单方面的控诉后是长久的沉默,她说她也是第一次做母亲,她也是这样长大的。
那时候我便突然醒悟,母女关系的处理也是会被隐秘的代际传承,但真正走出来却并不是依靠和妈妈沟通,而是自己的成长——将自己的所有负面情绪和缺陷推到原生家庭上,固然推卸掉了责任,同时也否认了自己拥有主观能动性的可能,这些后来我才想明白。我能做的只是宽容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完美的母亲。
现在我相处的方略就是“求同存异”,多谈谈日常,和妈妈聊大学生活聊菜价聊广场舞;少探讨“三观”,感觉可能有分歧的地方能绕过就绕过去,我完全不奢望靠自己去改变别人几十年的观点和性格,大家日常开开心心就很好。
另外就是可以照顾妈妈的情绪,但不要把自我建立在别人的认同上。疫情原因在家蹲了八个月,我以为和父母关系很融洽了尽可能处理得最好了,但到头妈妈还是会真心实意和朋友说实在受不了我在家里只希望尽快开学回去,而我就在她旁边听着。当时真的很受伤,但其实也无所谓了,你知道她爱你,你知道她就是这个性格,既然已经尽力了还不能让她满意,那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我能做的就是不要把它归因于自己的无能和失败,说服自己允许妈妈有不同的态度,不要把它上升到本质层面。
当一个人的心灵发展出独立能力的时候,意味着ta的所有行为不再是回应妈妈的期待,或者对于你控制的反应,那个时候就可以拥有自己的生活了。
我们可以从很多母女关系中发现,这似乎就是一段“施虐受虐”的关系——施虐者不断地实施伤害,但受虐者却就是无法走掉。Ta不是外力上走不掉,就是心理上走不掉。
也有一些女孩,她们的心灵已经发展出了独立能力——她的所有行为终于不再是回应妈妈的期待,她们可以拥有自己的生活了。
当然上面还有一些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母女关系”中,它更像是“母亲与孩子”之间的问题。关于与父母相处的难题,你可以看看这篇文章:“母女关系”依然是很多中国家庭里,难以避开的话题。最后,我们想用《春潮》导演杨荔钠跟我们说过的一段话来结尾:
“我们可能遭遇了母亲如暴风骤雨般的打击,但是不等于我们会把打击传递给小孩,相反,你会警戒这一部分回馈给她更好的东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