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孩子脾气暴躁父母应该怎么办?
导读:
为了让他们了解什么是“漩涡”,我和他们做过好几次实验,看着水流快速地旋转出一条路径,水上面的小物件,从树叶到小纸条都毫无掌控感般地被水流卷着走,拼命地往小洞口里挤进去。 ...
为了让他们了解什么是“漩涡”,我和他们做过好几次实验,看着水流快速地旋转出一条路径,水上面的小物件,从树叶到小纸条都毫无掌控感般地被水流卷着走,拼命地往小洞口里挤进去。
我家孩子们形容自己的“情绪漩涡”是“生气到爆炸的小人拼命想找出口”的过程,为此,Joshua还画过这样一幅画来形容他的“情绪漩涡”。
似乎是从两岁多开始,孩子的情绪漩涡也是“家常便饭”的事情,即便是再融洽的亲子关系,彼此之间互相信任,但是发起脾气来的时候,孩子可一点都不含糊。
我试过和生气的Joshua围着屋子跑了十几圈,因为生气的他想要追上我,等到我们两都气喘吁吁跑不动了,我抱着他,Joshua还会生气地说:
我也试过被生气的Eric “赶”出房门,他把我推到门口,然后把门关上,小小年纪,才三岁的他,也学会了如何把门反锁,拒绝我再进去他的“领地”,而原因,只不过是因为生气我催他睡觉。
养育了两个孩子,即便我自己是专业学这方面的心理学人,要说和两个孩子之间没有摩擦,那肯定是骗人的。
但是,我们要意识到一点,这些相处过程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也是构建了亲子关系很核心的一环,是我们和孩子一起相互成长的关键契机。
安抚脾气暴躁的孩子方法有很多,但经常都会在后台听到有妈妈留言问,“为什么我的方法总是有时奏效,有时不奏效”?
孩子每天早上起来有起床气。表现出来是生气、焦躁、哭。会跟我明确说我不开心,我生气了,我要妈妈关注别的小朋友,妈妈你走吧,你去上班吧,我要你去上班。
让我有些不知所措了。该如何化解她的不开心和小脾气呢?如果一味的这样发脾气,我是不是偶尔也应该让她知道随便发脾气是不对的,应该适当控制?
接触过很多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案例,加之自己疏导两个孩子情绪,调节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我有一个特别大的感触便是:
孩子的情绪效能感的发展,需要经历被捕捉、被示范和被强化三个阶段,最终经过反复的练习,孩子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情绪效能表现力。
我们都知道,要帮助孩子安定下情绪,需要对情绪进行命名,比如像前面两个案例里的妈妈都做到了。我们经常这样说:
这个方法,理论上可以提高孩子的情绪感知力。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况,往往是孩子调节和改善情绪状况的第一步。
但每次当我追问细节的时候,却发现我们经常忽略了对孩子实际状况的关注,只是“机械式”地运用了情绪命名的技巧,让这个方法流于形式。
介绍过一个词语叫“情绪本质”,对于每个孩子来说,也同样如此。正因为每个孩子的情绪本质是不一样的,所以才更需要我们结合孩子的实际状况,来阐述孩子的情绪状态。
很多妈妈知道如何说“你很生气”“我知道你目前很难过”,也会采用拥抱或者直接对话的方式,但是却忽视了“泛泛而谈”的表达关心的方式,很容易陷入“套路”的困境,孩子听着听着,就腻了,也当然觉得无效了。
要知道,我们孩子的情绪总是会伴随一些身体上的反应,比如皱眉头,双脚晃动,趴在桌面上一声不吭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用肉眼观察到的情绪信息。
比如说,12个月的宝宝在陌生阿姨到家做客时,表现出了紧张和焦虑,她的双脚晃动,身体明显侧向妈妈的那边。
还有26个月的孩子在游戏开始之前,也有表现出不安的表情,在和妈妈进行了情绪游戏——“我的避风港”之后,得到了明显的缓和。
通过关注孩子的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姿势,我们可以揣摩身体语言背后传递的情绪。皱眉可能是生气,双脚晃动说明紧张或者焦虑等。
把你的观察和注意告诉孩子,孩子会更真实地感觉到你的重视。而这个过程,也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对自己的“情绪-身体”的觉知力。
很多时候,什么是关注?关注并不是整天说着“我注意到你了”,而是能让对方感受到你时刻都在留意着他的细节和变化,他的一眸一笑,一个细微的改变,原来都能够真切地入你心。
当通过语言传递这份情感的时候,你会发现,即便语言的描述再简单,那份关系中的情感,都能够透过简单的语言传递给对方,这便是我们亲子关系很重要的感情基础。
”小刘,你做得不错,但是你要注意你在财务报表和项目进度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这两个问题,如果你要改善,我建议你去报两个进修班学习下。”
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不会接受到前面那一句“你做得不错”的肯定信息,因为已经被后面的信息所淹没了,你心里肯定是这么想,“原来我还做得不够好,老板希望我去进修学习”。
太急迫,是很多父母在情绪安抚上不小心或无意识所犯的错误。初衷和出发点都是好的,希望孩子能够学会更好地安抚自己情绪的方式,但是错在没有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地和孩子沟通。
过于急迫地想解决问题,会让你无法把你最想要传递的东西告诉孩子。也会让孩子容易产生一个误会,“原来妈妈说那么多,其实也只是想调整我的行为”。
我们都不喜欢听“控制”这个词,但是很多时候一些细节的把握分寸,往往会让我们的结果最终变成了“控制”。
我们内心希望可以让孩子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式去运作,希望孩子不哭,希望孩子按照我们能接受的方式去哭,这份急迫,同样会让孩子累积挫败感。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正因为他没有办法天生就懂得自我调节,所以才需要我们一环一环地帮助孩子去识别、察觉和调节情绪。
这个过程,需要我们牢记示范的真正目的,是在一个充分可包容的环境下,父母能够用爱来陪伴孩子,一起经历情绪的漩涡。
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意识到自己情绪表达方式的不合适,并且选择更好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其实有很多更好的示范建议。
在孩子表达情绪的过程中,最初肯定有恰当或者不恰当的方式,我们也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处理情绪的一些行为是不正当的,这也是孩子道德观的形成基础。
强化,指的是如何运用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最终帮助孩子由内而外地建立好的情绪效能表达方式。当我们愿意去示范,并且和孩子一起参与进去的时候,这个过程便是强化的要义。
这些都是我们标准情绪疏导方法中的做法,但生活中我们是否注意到,要时不时的,不管是预防形式还是冲突当中,都能够和孩子一起做起来呢。
我在「小芽启萌 · 优陪会员计划」的情绪能力的课程体系搭建里,情绪能力分布从0月龄到6岁,每一个月龄都有孩子专属的情绪能力的亲子游戏。
0-3月龄,情绪能力会更聚焦在情绪的识别和表情互动,比如“情绪训练:表情模仿”优陪游戏里,妈妈和宝宝的互动,非常有爱↓
到了25-27月龄的时候,同样是对孩子情绪的安抚和表达,则需要引导孩子去进一步学习如何自我安抚。
疏导孩子的情绪,永远都不是在孩子情绪爆发的时候,给孩子的情绪疏导下指令,“你应该做什么”、“怎么样的疏导方式才被我允许”。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是否愿意把指令变成行动,真的和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一起做起来。
比如你在开头中看到的那一幕,虽然看似是孩子在追我,但是其实我们是母子两在跑了一场长途赛。我也试过和孩子一起在床上跳,一边跳,一边和孩子们一起说:
有时候,看起来这些行为的确比较“疯”,和孩子一起蹦着跳着,和孩子一起跑步,但是确实是养育中最直观的渗透,孩子需要接受到包容的空间,才能更加自由、从容地去做自己。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出现情绪漩涡,孩子愿意在你面前表达他的难过、伤心、暴躁和生气,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
很多时候关系中有反应的情况,即便是生气、暴躁、难过和痛苦,都比没有反应好。因为如果你发现即便是再大的分歧,对方毫无所动,不做承诺,也没有情感回应,其实就意味着:
当孩子愿意在你的面前,表达他真实的不加隐藏的情绪,不管是愤怒、伤心,还是难过和暴躁,这其实是出于孩子的无所保留,他愿意在你面前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这便是信任。
学龄前有很多的挑战和困难,都有可能成为我们亲子关系中需要去直面的问题。但有一点,我一直希望传递给所有父母,就是每一次的挑战都是我们孩子成长的机会。
当孩子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越多,处理冲突的方法也会越多。我之前拍过我家两个孩子因为小摩擦而闹别扭生气的小视频,两个人气着气着,哭着哭着,就和好了。
作为父母的角色,并不是只能替孩子解决某个单项问题,当我们愿意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帮助孩子更充分地探索和掌握到自己的能力的时候,孩子如同海绵一样吸收的体质,也会让他收获更多,成长更快。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