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陪伴我们在一起丨生命教育不可忽视的成长第一课
导读:
父母必读养育科学研究院,汇聚国内外顶级育儿专家、20多家专业权威机构,30余年父母必读资料数据库及成果,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建立 完整的养育科学体系,发布前沿的育儿生活数据...
父母必读养育科学研究院,汇聚国内外顶级育儿专家、20多家专业权威机构,30余年父母必读资料数据库及成果,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建立 完整的养育科学体系,发布前沿的育儿生活数据解读,为中国家庭提供科学的养育及消费指导。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为引导家长和孩子在和谐有爱的家庭环境中高质量陪伴,北京市妇联联合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父母必读杂志社共同推出“陪伴,我们在一起”线上家教课,从教育心理、儿童健康、习惯养成等专业角度出发,为广大家长和孩子答疑解惑,提供“特殊时期特别家教”,送上一份特殊的温暖。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否有很多困惑?关于高质量陪伴,是否也感觉到无从下手?……欢迎您通过文末留言或公众号回复说出您的困扰,我们将不定期整理这些问题,邀请专家为各位家长解疑答惑。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2020年成为了很多孩子尚且短暂的人生中极其特殊的一年,新学期的《开学第一课》也让孩子们了解到有多少人在默默守护着我们的生命安全和家庭幸福。但另一方面,仍然有很多新闻在不断提醒着我们,一些孩子对待生命的轻率:
北大医疗儿童发展中心曾经发布数据,中国每年都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这不禁让我们反思,该如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为此,由北京市妇女联合会主办、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承办的“新蕊云课堂”直播活动,特别邀请到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边玉芳老师,针对家长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答疑解惑,帮助家长在日常生活和特殊事件中做好生命教育。
当日直播活动火爆,且受到了大家的持续关注。如果你错过了直播,赶快来看一看我们整理的干货内容吧。
边玉芳:生命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从个人来说,生命教育首先是要让孩子珍爱生命。同时更重要的,家长还要帮助孩子挖掘自己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的另一个视角是爱护他人的生命。也就是说,不仅要防范孩子轻易自杀,也要防止他们伤害其他人的生命。
总结来说,生命教育的意义就是培养对生命的责任与担当: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地球和环境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
首先家长一定要去考虑,我要培养一个怎样的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他需要全面的发展。很多家长总是过多干涉孩子,过多强调学习方面的成就。但其实亲子关系最终是要走向分离的,一个家庭教育的成功不在于你把孩子留在身边,而在于孩子能够独立地离开你。
另一方面,一些家长的教育方法也有欠缺。很多家长不知道怎样去理解孩子、怎样和孩子沟通、怎样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孩子的保护伞,是他和世界的一个勾连。当他迈向窗台的时候想到了他温暖的家,可能他就回来了。
还有,很多家长其实抱有侥幸的心理,觉得自杀只会发生在别的孩子身上,因此对自己孩子的一些危险和冲动行为不够重视。
边玉芳:这就要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在心理学这种能力叫心理弹性,就人是像弹簧一样,压下去能弹起来。
抗挫折的能力是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出来的。家长不能什么都满足孩子,不要为了孩子能把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就帮他抗下所有。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就是孩子一次失败了,两次失败了,不断地累积,怎么努力都不行,那这个孩子会很容易放弃,就没有抗挫折能力。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就被一根稻草压倒选择跳楼。
除了抗挫折能力,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孩子与生活的连接多不多。比如他没有进入过大自然,没有跟其他人有强烈的情感连接,生活太单调了,缺少爱和跟世界的关系。
由于新冠疫情,孩子们跟外界接触少了,也会看到有更多的孩子想不开,因为他们只能在家里这块小小地方去找寻他们生活的意义。
所以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面,跟生活建立更多的连接,跟大自然多接触,让亲人、美食、小动物等等他牵挂的人或物成为他不能迈开脚的理由。
边玉芳:死亡教育是必须要给孩子的教育,因为孩子只有真正理解了死亡,他对生命才会更加珍惜,才会在意怎么样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他的价值。
一般来说,0~4岁的孩子还不能理解死亡这样抽象的概念,基本上不会提关于死亡的问题,如果孩子问了,家长轻轻带过即可。如果有亲人去世,也不必刻意对孩子说或是带他参加葬礼,可以等他长大一些再讲。
4岁开始,我们就要能简单、科学地向孩子解释死亡了。比如爷爷去世了就不在了,再也回不来了。这时一定不能编故事,而要客观去陈述。
7岁以后,家长可以借助一些契机较为正式地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中国的家长有时候觉得这些话不好谈,那么给一些读本让孩子自己看也是可以的。
关于方法,我认为生命教育主要是通过家长在日常的言行和与孩子的互动进行的。比如你是不是尊重他人和小动物,生病的时候有没有认真治疗,有没有很多熬夜、酗酒这种不健康的行为等等。
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这种情感连接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一个非常充足的理由,也是他安全感的来源。我们要让孩子感觉到,无论他的行为是对是错,父母对他的爱是不会变的,这个就是生命教育最根本的东西。
边玉芳:如果发现这个孩子经常想自杀,第一步应该是告诉他的爸爸妈妈和老师,这是对孩子的朋友负责。当一个人经常说死,或者是想自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自杀前的标志。
坏情绪会传染,所以你的孩子肯定也会受到朋友的影响。但是,社会支持体系对于人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成为这个朋友的社会支持,而不是让孩子远离他。
还有一点,自杀倾向这类事情一定要公开、要有透明化的状态,因为这是涉及生命的话题,值得认真去讨论。
边玉芳:关键期是很重要,因为在关键期事半功倍。但不是说出了关键期我们就不能够做这些事,事倍功半也要做,因为它是重要的事情。
比如孩子上高中了空闲时间少,我们也要尽量抽空带他去自然环境中去。对于中学生来说,读书也是打开另一个世界的重要方式,我们可以让孩子从文学作品中去建立连接、感受坚强。
边玉芳:家长学习心理学知识是特别有好处的,这有利于我们去理解孩子、知道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该怎样去做。
但如果是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还是需要请专业人士做判断。抑郁、自杀未遂和自残都分不同的程度,建议家长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去找心理咨询师或者医生做专业的治疗和指导。
另外,我们不要认为孩子有了心理或精神问题是不正常、很难为情的事,不隐瞒、正确面对这些问题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边玉芳:首先,我希望媒体在进行报道的时候,如果认为这是孩子能看到的内容,不要把自杀这类事件描述得过于详细,因为本身有自杀念头的孩子会以这些信息为范本去模仿。负责任的媒体一定不能让孩子从新闻中学习到如何自杀。
另外,家长可以和孩子谈一谈死亡,不一定是在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只要在成长过程中有死亡教育,孩子就能慢慢消化这种信息,不会有太长久的影响。
推荐两本讲生命教育的绘本。一本是丹麦作家金弗珀兹艾克松的《爷爷变成了幽灵》;
另一本是《读懂孩子心理安抚桥梁书》之《无处不在的外公》。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理解了人生的必经过程和人生的真谛:要正确面对亲人死亡,懂得珍惜每天拥有的快乐时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