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巾帼心理课堂】亲子亲密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导读: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和步入职场参加社会工作,都能很快融入一个群体,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而有的人则很难适应,...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和步入职场参加社会工作,都能很快融入一个群体,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而有的人则很难适应,入幼儿园哭闹,学龄期不适应,甚至有的孩子没有人际交往,独来独往。如果只是单纯的独来独往不是问题,但是因为人际交往障碍,而不得不独来独往,孤独无助,心理困惑不能逾越,这就是心理学中所称的“环境不适应性心理问题”,严重者会产生心理冲突!就像这种情形:“我也想同大家和睦相处,很快融入群体,亲近没有距离及隔阂……可是,就是不能做到”。与人交往中,尤其是两性朋友间很难深入,最终导致分手。就像当下有些父母同我讨论,孩子40来岁了,还不恋爱,会不会有毛病?这就是今天我要同朋友们讨论的亲密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的线
亲子关系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亲密关系指的是两性之间,男女之间的一种亲密关系,是心理学的一个流派,也叫关系心理学。在这里引入的亲子亲密关系是指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简单说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人在出生后,基本具备的是吸吮和反射两个本能,人际互动、人际沟通、彼此亲密等等都是后天学习学会的,这个后天学习来源于几个途径,家庭教育是第一途径,其次是学校及社会,亲子亲密关系的建立途径主要来源于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即孩子的养育者父母,当然也有父母工作太忙、将孩子养育的事情交给其他人,如孩子的姥姥、奶奶等。我们这里都以亲子亲密关系及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来讨论。
亲子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父母本身的教育抚养孩子有极大关联:如有的父母自身性格比较内向,待人情感有些疏离,这可能主要源于Ta的原生家庭,从小没有得到父母给予的“爱”,有些父母在教育抚养孩子过程中缺少对孩子的抚摸、爱抚。“爱”就好比一个储水池一样,自己没有爱,或者不知道如何释放爱,就很难教会孩子表达“爱”。这样父母养大的孩子,将来在长大的时候,也会出现与人疏离等举动。
美国在孩子教育中提出过哭声免疫法,该方法宗旨认为孩子哭,不用管,让他自己慢慢不哭,逐渐免疫……直到后来哈洛的实验,才对比亲密关系的重要。哈洛用猴子做的实验:钢丝猴和绒布猴。在钢丝架上面栓了奶瓶,在绒布架上什么也没有,发现小猴子只有在极其饥饿的时候才到钢丝架子上去吃奶,一般情况下都是呆在绒架子上面。后来的实验证明,这些没有父母抚爱长大的猴子都没有与同伴建立良好关系的能力,可见爱抚对成长的重要意义。这项研究后来又用事实证明不仅是行为主义流派用猴子做实验,在事实中证明放在人身上同样有信度。临床很多案例再次证明,如果人们在成长中,因为小时候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母爱,或爱的抚慰,长大之后,也很少能做到无障碍地与人交往,正常地建立亲密关系、与人恋爱,或者是和人亲密交往。前面我们所说的“不适应”很少指的是环境不适应,更多的是人际互动的不适应,比方说小孩子在幼儿园,他不是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环境、户外环境,而是小朋友之间的不适应,离开家庭重要他人的不适应,不能很好地与小朋友互动,或者和老师之间的互动,所以不爱去幼儿园。到了小学、中学、大学,这种不适应,都更多地表现在人际互动的不适应。这同自己不能尽快地与他人和周围人建立亲密关系有重要关系,有一种违和感,不适应。
如何培养孩子的这种亲密关系或者建立这种亲密关系,这个度的掌握非常重要。培养孩子的亲密关系,应该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跟他有一些互动沟通,甚至有一些爱抚、拥抱等等。在评估小孩亲子关系或者是成人亲子关系的时候,我也常常设计一些问题:如女孩有多久没有跟妈妈亲近接触,从多大起不再坐在妈妈的怀里;男孩跟爸爸有没有握手、拍肩等比较亲密的举动,小时候记忆中与爸爸最亲密的动作是什么?有没有爸爸把孩子举在肩上,或者跟孩子之间有一些家庭之间的互动。有的男孩想想会很遗憾的说,很少有互动啊!其表情、言语流露出丝丝无奈和遗憾。他很羡慕别人家的孩子跟父母之间的那种开玩笑啊、手拉手啊,勾肩搭背一起去散步,或者一起出现在社交场合的那种民主融洽的氛围,这也是构建亲子亲密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而女孩子既要与之建立亲子亲密关系,又要教给其界限,不然会容易造成异性误解,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对女孩子本身、对他人都会产生不良情绪情感。
作为父母,如果感受到、评估到自己与人交往中会有一些疏离或者是在建立亲密关系中有一点难度,那么可以刻意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去做一些专业的活动。比方说以游戏引导的“搭积木”,或者是做一些其他的玩偶玩具游戏活动;然后,可以以这种形式讨论输赢,可以在爸爸妈妈脸上亲一下;夫妻之间要有肌肤相亲的亲昵举动,孩子与父母之间也要有,既有夫妻之间的示范,也有亲子之间的互动。父母之间、隔代人之间都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做一个模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彼此之间和孩子之间,要有肌肤、眼神、语言方面的一种融洽接触和交流互动。
谢念湘: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教授,心理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省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委员会委员,危机干预专家,哈尔滨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导专家,国家级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督导。省妇联危机干预专家督导组组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