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各种家庭模式下孩子的性格特点
导读:
各种家庭模式下孩子的性格特点_育儿理论经验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各种家庭模式下孩子的性格特点 一、原配型 原配家庭在心理学中, 我们将原配的夫妻和孩子称为原生家庭。人的一生...
各种家庭模式下孩子的性格特点_育儿理论经验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各种家庭模式下孩子的性格特点 一、原配型 原配家庭在心理学中, 我们将原配的夫妻和孩子称为原生家庭。人的一生中 最重要的成长是在原生家庭中完成的。对于孩子来说,其脾气秉性,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都是从原
各种家庭模式下孩子的性格特点 一、原配型 原配家庭在心理学中, 我们将原配的夫妻和孩子称为原生家庭。人的一生中 最重要的成长是在原生家庭中完成的。对于孩子来说,其脾气秉性,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都是从原生家庭中习得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会始终带着原生家庭的特 点,并将它带入自己新组建的家庭。可见,原生家庭对人一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 的。 在原生家庭中,在父母与孩子的互动中,孩子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更多的 信息由是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我们说,教育孩子不仅仅是对孩子说,更重要的是 以身作则。孩子会从父母的行为中学到很多的东西,并逐渐被同化。在孩子还不 具备判断力的时候, 被同化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是不分好坏的,父母如果不能严格 要求自己,在孩子面前表现的恶习同样会被孩子学到。因为在孩子眼里,父母的 行为都是对的,他会很自然地去模仿。在外人看来很不好的习惯,在自家孩子看 来那是很正常的。因此有的时候人们会说, “你跟你爸爸一样” , “你真是遗传了 你妈妈的性格了”等等,其实这不一定是基因的遗传,而是孩子模仿出来的。 原生家庭指个人出生、 成长的家庭, 一般由父母、 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组成, 通常父母(尤其是父母关系)对个人的影响最大、最长久。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显 示: 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大于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比例分别 是 33%、31%。原因是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孩子长期目睹父母争吵,父母间 相互敌意、贬低对方,都会使孩子产生不安全感、不信任感、怀疑、困惑等消极 情绪,也容易让孩子有归己心理,感到自责内疚,这会使孩子迁就、讨好、懦弱、 缺乏主见甚至自卑, 以后很可能造成孩子人际关系障碍,难以与别人建立信任关 系。 二、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是指失去一方父母的家庭。它会给孩子造成心理畸形,这些孩子往 往少言寡语、性格孤僻、内向、懦弱、不合群、上课不专心听讲、厌学、逃学、 做事不负责任、反抗、易恼怒、破坏公共财物、依赖大人、做事畏首畏尾、十分 拘束,生活上挑剔、哭闹、要挟大人等。通过对单亲家庭的调查,发现单亲家庭 孩子的性格主要有以下七种: 1、孤独型 这类家庭的孩子,他们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在交流中对他人要求苛刻, 既不能使别人了解自己,又埋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能正确地去理解他人,其结 果往往是自己既使身处人流中,即使在同学、朋友、亲人、老师的包围中,也难 以排除孤独感。 这种行为与青少年时期的强烈交流需要产生的心理相矛盾,使自 己陷入痛苦。这样既不利于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妨碍正常人的人际沟通,影响 人际合作。同时也表现出对社会生活的不适应,将自己排除在集体、社会之外。 使他们的性格日趋内向、孤僻、多疑、敏感。由于其不允许别人了解自己,又不 能及时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进而也难以理解他人的线、依赖型 单亲家庭会对孩子造成危害,所以这种家庭的父(母)多少都有点由此而来 的内疚感,这很正常。但问题就在于这种内疚感支持着、无原则地补偿给孩子, 忽视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也就很容易把孩子变成一个被宠坏的人。如果家 长在孩子面前不断流露出自己的内疚,情况就会更糟,他会从父(母)的内疚中 体会出他是一个受宠者----所以他有权要求父(母)对他的种种补偿。如果他的 某种要求得不到满足的话,他很容易怨恨父(母)亲,对立、抵触的情绪自然也 就产生。 因为他们一旦发现自己有充足的依赖理由, 他们就会放弃对自己的要求, 变得毫无责任心,他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父(母) ,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 单亲家庭只有丢掉对孩子的内疚感,才能理直气壮地对孩子进行独立和责任教 育。这二者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开始自己劳动,如系鞋带 穿衣、整理书包、写自己的作业,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要成为什么样的 人,是你自己的事,父母只能帮助你,不能代替你!从而使孩子自觉地成为一 个独立和负责的人,教给孩子一种自己创造光明未来的能力。 3、不合群 单亲的家庭往往只注重子女获取高分,进重点中学,追求智力超群与发展, 而忽视了孩子合群性格的培养,造成身心异常、人际关系失调、孤独,甚至孩子 被排斥在集体之外而失去伙伴。常表现为:有的孩子常围着父(母)转,变得骄 气胆小,畏畏缩缩;有的孩子自己玩自己的玩具,不愿和其他小朋友玩,变得任 性霸道,从而使孩子仅局限于家中或父(母)身边,接触的人有限,只要稍有差 异就会感到尴尬,如戴眼镜的、鼻子大一些的、甚至说话声音大一些的、以及每 个人身上特有的气味都会让孩子生疏而害怕、哭泣,使孩子失去了在学校、社会 中的快乐感,失去了孩子在大自然中(如公园、草坪上)受到阳光的照射,失去 了和其他孩子一块背儿歌、讲故事、做游戏的机会。 4、自卑型 在一个家庭中不论缺少父爱或母爱,总会引起旁人的关注和好奇。因此,如 果家长没给孩子说, 很容易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创伤。孩子从小失去了父爱 或母爱,自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会使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遭到严重的创伤,从 小撒谎, 使孩子失去了自我教育的主动权, 过低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 因而学习、 生活的信心不足, 经不住失败与挫折的考验。这些家长并不注意发现孩子的闪光 点,不采取耐心、灵活多变的方法保护其幼小的心灵和信心,不注意使他们在成 长中吃苦来培养出孩子的善良、正直、坚强的品格和独立行事能力。特别是小学 阶段的孩子,其长处与不足比成年人容易暴露。为此,家长要善于发现并精心爱 护孩子的长处,提供机会让其长处在孩童时代得以充分展现。 5、害怕父(母)型 调查发现, 个别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从正面入手,而是采用严厉的批评和 “高压型” 。 A、粗恶的批评:批评惩罚得当,不仅会使孩子明辨是非,还可以使孩子去 克服缺点, 纠正错误, 提高我自我教育能力。 而在单亲家庭中则主要采用: 其一: 不讲究批评方式:这些家庭中采用批评就是简单的否定,粗暴地训斥、讽刺、挖 苦、谩骂孩子,批评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体现,对孩子不爱护、失望,时常对着 第三者的面给孩子难看, 或者在睡觉前或吃饭过程中批评孩子, 伤害孩子的健康, 批评无节制,不留余地,说过头话。可想而知:不管做父(母)的,你的意见有 多么正确,只要是当着第三者的面指出,孩子就会觉得你不给他面子,让他在众 人面前丢了脸,露了丑!其二:对学生大加体罚:对孩子的体罚会使孩子的自尊 心和人格遭到严重伤害,造成孩子心灵上的创伤,以使孩子撒谎,会使孩子失去 自我的主动性,有时会把孩子逼上绝路。 B、高压型:这种家庭中,家长强迫孩子完全按照父母的愿望和要求行事, 对不完全听从父母的孩子严厉训斥、粗暴体罚,剥夺孩子在物质上应有的权利, 或以此来威胁孩子, 这种教育方法下的孩子往往思想行为、认识水平低于一般儿 童,对父母的顺应性随孩子的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减弱。孩子的学习、智力发展 及创造能力低于一般水平,学业成就低下,道德行为差,缺乏自我尊重感,对父 母或社会的期望值过低, 反社会的越轨行为较严重,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造成 了一定困难。包括学习态度不端正、觉悟较低、习惯不良、性格暴躁、经常有过 失行为。他们多数是学习成绩不好、思想表现差的“双差”学生等等。 6、憎恶型: 由于父母的离异,在单亲家庭中很容易使单亲家长对孩子的爱变味、变质。 共同的家庭解体了,由于父(母)移情别恋,丢弃了这个家庭,便有父母在孩子 面前喋喋不休地说父(母)如何如何不好,甚至诅咒,使孩子从小就对父(母) 憎恶,继而对世态不满,进一步转化为对教师、对同学的憎恶。主要原因在于父 (母)打碎了母(父)在孩子中的形象,摧残了孩子的心灵,在孩子幼小的心灵 中,亲生父(母)的偶像坍塌了!同时也损坏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忍痛割爱的 博大胸怀,使孩子更加憎恶家庭、憎恶社会。 7、反抗型: 反抗行为是儿童成长中常见的一种行为,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到。常见的 有以下几种: (1)父(母)忽略了孩子的需要和才能限制 (2)父(母)的约束过分严格 (3)父(母)管教过宽 儿童是天真无邪的, 他们需要父 (母) 告诉他们什么可以做, 什么不可以做, 若他们有不当行为,父(母)不明确指正,逐渐形成一味顺从孩子,明知孩子的 行为和要求是不合理的,也不明确纠正,孩子因而失去接受训练的机会,渐渐变 得的自私、任性和自我中心。 三、重组家庭 重组家庭学生的行为特征,我们认为这类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五种类 型。 1、忧郁型:形成这种类型学生的原因是,多数重组家庭子女与家庭成员无 法心灵沟通,便自卑,感到在家中抬不起头,于是就喜欢独处和独来独往,不喜 欢与同学交往,沉默少语,胆小怕事,整天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圈子里,学习效果 不佳,成绩往往中等偏下。 2、散漫型:处于无教育和监管能力的重组家庭学生容易表现为这种类型。 其行为表现为无组织、无纪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行我素,自控能力差,常 迟到,爱说谎话,对老师的批评不理睬,缺乏上进心,对集体漠不关心,学习成 绩较差。 3、多疑型:为数不少的重组家庭学生属于这一类型。由于多疑,对任何事 物都持怀疑态度,逆反心理严重,有的甚至大打出手。学习凭兴趣,成绩时好时 坏,对老师的表扬和批评麻木不仁,缺乏集体荣誉感。 4、霸道型:由于祖辈的过分溺爱,或缺乏监管、教育能力,择友不良且沾 染社会不良习气的重组家庭学生容易属于这一类型。由于缺少管教,从小养成骄 横的习气,事事处理以自我为中心,心目中没有人父母、老师、同学,法纪观念 淡薄。个别的由于择友不良,沾染不良习气,容易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 5、自立自强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多数是生活在有良好教育方法的重组家庭 中,他们深知大人生活的艰辛,又尽心尽力的养育自己、关心自己,而激发出的 ——“回报”——心理,这是他们自立自强性格的心理基础。这部分学生学习刻 苦,上课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能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组织 纪律,热爱班集体,对班上的工作认真负责,学习成绩中上。 四、隔代型 隔代抚养一般会导致以下几种心理问题和疾病: 1、孩子长期处于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语言和行 为,这对于模仿力极强的孩子来说,极有可能加速孩子的成人化,或更严重的造 成孩子心理老年化。如现在让家长、老师忧心的小孩讲大人话的现象,很多就与 隔代抚养有关联。 2、由于老年人体力不支、行动不便,大都喜欢安静而不喜欢运动与外出。 这样长期与孩子呆在一个或几个固定的地方玩耍。极有可能使孩子的视野狭小, 使孩子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活泼, 不利于养成孩子开阔的胸怀, 活泼、 宽容的性格。 相反极可能养成孩子孤僻、 沉默寡言的习性。 这样使孩子长大后, 为人心胸狭小, 不善与人交际,易产生交际恐惧症。 3、人老后,其思想很容易固定化,行为模式化,往往表现出固执、偏激、 怪异的想法与言行。 耳濡目染, 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 可能导致孩子心理、 行为、人格的偏离。 4、老年人抚养孩子,常常是过分的关心和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使 孩子没有机会做自己的事情。 长期下去, 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性、 自信心和果断力, 养成依赖心理、抗挫力差。这使孩子在成长中,稍微受挫,就一蹶不振。 五、421 赡养型 如果留心,我们不难发现,在现在 421 的家庭模式下,80 后独生子女的孩 子一不留神就会成为家庭的中心。于是,有了好东西,不管是吃的还是用的还是 玩的,爷爷奶奶让给小宝贝,姥姥姥爷让给小宝贝,爸爸妈妈让给小宝贝,时间 久了,小宝贝就会认为:我就是家里的宝贝,我应该吃最好的,用最好的!那么,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就更不舍得把自己的好东西分给别人,只会想到自己,这就 养成了孩子自私的性格!不好的性格是慢慢养成的,要想改正也得慢慢来。如果 家长发现了孩子有这个苗头就要及时引起重视,在以后的生活中,要让他知道家 里还有家人,幼儿园还有小朋友,有了什么好东西要大家一起分享。但是,这里 要大家的意见统一起来。比如说,妈妈买了新鲜的水果,孩子很想吃,妈妈让孩 子给奶奶先拿一个,这个时候,奶奶要高兴的接过水果,而不能像以前那样看到 孙子让了让就高兴,自己也不舍得吃,让给孙子吃。刚开始,孩子肯定不适应, 觉得自己的好东西被别人分了就少了,可是,时间长了,他就会觉得这是一件理 所当然的事情!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