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优秀童谣奇缺不利孩子性格养成
导读:
本报讯 (记者 伍斌)“当代少年儿童还找得到贴近他们身心特点的童谣吗? ”、“当代少儿合唱团是不是只能越来越多地选择成人化的曲目?”前天下午,中日韩优秀少儿合唱歌曲艺术鉴赏...
本报讯 (记者 伍斌)“当代少年儿童还找得到贴近他们身心特点的童谣吗? ”、“当代少儿合唱团是不是只能越来越多地选择成人化的曲目?”前天下午,中日韩优秀少儿合唱歌曲艺术鉴赏交流会上,专家们指出,当代童谣在数量上萎缩,形式也缺乏贴近性,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儿童无童谣可唱”、“孩童唱大人歌”以及“唱歌学大人腔”这些弊病就难以被改掉。
日本大阪池田市儿童合唱团指挥涩谷佳代子在交流会开头,请上几位大人一起参与日本传统的游戏童谣《老鼠》表演,边唱边玩“数手指”的游戏,类似中国的 “击鼓传花”,所有人都被逗乐了。她指出,日本童谣在游戏中诞生,所以唱歌时一直伴有肢体动作。然而,近年大都市里已经很少能见到祖父祖母辈的老人和孩子们一起玩传统的游戏;孩子们的兄弟姐妹也少,早期幼儿教育更多的是上补习班,同一区域的孩子们,特别的是大小混杂在一起共同嬉戏唱歌的机会,大幅度地减少了。
“如今,游戏机和电视游戏的音乐,充斥了儿童们的世界,孩子们在游玩中体验音乐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这对孩子们的成长非常不利。我认为,孩子们正是在玩中逐渐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音乐与玩密不可分。所以,应该很好地保存和整理、延续童歌的传统,让孩子们拥有真正自己的歌。 ”
关于童谣如何“助长”儿童身心,韩国少儿合唱界也在进行探索。韩国首尔艺童合唱团团长郭真荣公布了韩国改善授课教育研究组对于童谣对儿童身心成长作用的一个研究报告。
报告通过对首尔新昌小学1072名儿童的唱童谣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儿童对于唱童谣是否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性涵养有着肯定的回答。研究认为,通过童谣广播进行人性教育,越是低年级效果就越好。孩童也希望能够通过创制更多与唱童谣相关的活动和软件,来实践人性课题。专家指出,优秀童谣奇缺,并渐渐远离孩子们的日常视听范围,很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性格养成,只有增加童谣传播的覆盖面和频度,并加强配合开发与童谣相关的人性教育软件,才能帮助营造一个适合孩童成长的歌谣环境。
普陀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吴忠民认为,如今的少儿合唱团经常演唱的曲目主要由经典歌曲、改编歌曲和校园歌曲三类组成,且前两类占据了大头,缺少受少儿欢迎的校园歌曲。他提出,大人唱大人歌,小孩也应该唱小孩的歌,而目前,少儿合唱团普遍面临的困难既是缺少可选的童谣,也缺少适应孩子们特点的演绎方式。
他还指出,如今合唱比赛都在比拼高难度歌曲,忽略了挑选适合少儿审美需求的作品。专家呼吁,创编更多优秀现代少儿合唱歌曲,让孩子们唱自己的歌,也找回童谣演绎自己的“腔调”。三国的少儿合唱界人士在会上也形成了共识,表示将在继承传统、积累曲目等方面进行不断合作,共同推进中日韩少儿合唱艺术的发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