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哈佛教授:想养出懂事孩子3岁前的两个性格关键期父母别错过
导读:
哈佛大学的伯顿·怀特教授在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后发现,在孩子3岁之前,存在着性格养成的两个关键时期。 在伯顿·怀特教授主持的“哈佛学前项目”中,在对数千个家庭...
哈佛大学的伯顿·怀特教授在对孩子的早期教育进行长时间的观察后发现,在孩子3岁之前,存在着性格养成的两个关键时期。
在伯顿·怀特教授主持的“哈佛学前项目”中,在对数千个家庭进行研究后,将懂事,聪明的的孩子总结为6点特征:
具有这6点特征的孩子往往具有较为成熟的心智和良好的习惯,是成为懂事孩子的基础,在后续的研究观察中,他们也会比其他没有这些特征的孩子表现得更好。
紧接着,伯顿·怀特教授在他的《3岁,决定孩子一生的神奇手册》一书中对孩子的这个关键时期进行了讲解。他认为在孩子3岁前性格培养的关键时期,父母的教育程度决定了孩子今后的发展水平。
管教的好,孩子就能养成好习惯,变得懂事;管教得不好,孩子就会不断地和父母作对,懂事就成了一种奢望。
伯顿·怀特在文中指出,宝宝从一出生开始就有一项天赋,那就是会通过哭泣和情感表达来博取父母的关注和同情。
5个半月之前的宝宝由于刚出生,他们对于吃和睡,甚至是情感的需要都会通过哭泣来表达。这时的宝宝并没有意识到他们到底掌握了什么样的“神秘武器”,只是觉得只要哭一下就能满足自己的需要。
因此父母要明白,5个半月的宝宝,父母怎么宠都宠不坏。当宝宝哭闹时,就轻轻抱着他安慰,以免让宝宝出现不安全感。
但这个状态在宝宝7个半月的时候就发生了改变。这个时候的宝宝发现哭的“价值”,他慢慢发现哭能够“操控”父母。宝宝这时的哭闹就带有浓厚的自我意识。
正确的做法是,在抱着安慰宝宝之前先要分清情况。如果宝宝真的遇到什么困难就马上去安慰帮助,如果只是小情况父母只需要语言安抚即可。
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是为了让宝宝从小建立正确的认识:有需要的哭闹可以得到满足,而无理取闹是不被支持的。
同时父母也要有意识地告诉宝宝他们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特别是当宝宝出现破坏性行为时,父母要明确地告诉他们这样是不对的。
顺利地走进第二个阶段的宝宝并不代表着父母能够松一口气,反而预告了最艰难时期的到来。伯顿·怀特教授甚至将其称为宝宝的“叛逆期”。
这个阶段的宝宝是自我意识萌发的第一个阶段,他们“想自己做主”的欲望并不会比青春期差。这时候的“叛逆宝宝”会喜欢上和父母的对抗,挑战父母的权威成为了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
既然孩子这时候需要自由,父母不妨给孩子自由。让宝宝在一定的空间内享受选择的权利,通过自由的选择,让宝宝感受到“控制”的快感。给自由其实是为了让孩子天性的自由发展,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和敢于尝试的性格。
宝宝的自由同样是有前提的,父母要有为孩子设底线的意识。通过底线意识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哪些行为是坚决不能碰的,避免让孩子走上歪路。对于孩子的坏习惯同样要坚决地制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