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儿童安全用药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原标题:儿童安全用药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导读: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并非缩小版的成人,其用药种类、剂量与成人有很大区别。但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儿科专用药剂数量很少。因此,儿童如何安全用药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由于小儿...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并非缩小版的成人,其用药种类、剂量与成人有很大区别。但我国目前的现状是,儿科专用药剂数量很少。因此,儿童如何安全用药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

  由于小儿具有许多解剖生理特点,对药物的耐受性、反应性和成人不尽相同,而且小儿疾病大多危重多变,用药更需确切及时。用药时剂量需要计算,常用有按体表面积计算,科学合理但复杂,少用。多是按体重计算,但对年幼儿显得剂量偏低,年长儿剂量偏大。因此,对年幼儿应选择用药剂量范围的高值,年长儿取其低值,每日总量不超过成人量。

  在实际工作中,药物有效剂量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无论用何种计算所得的剂量都有其局限性,在具体应用时还需结合小儿生理特点,疾病种类、用药目的、用药途径等而相应调整。

  儿科医生应严格掌握抗生素应用的适应征,在需要应用时,根据病情轻重及药物本身理化性质,选用合适给药途径,可以选择口服给药方式时,轻症应选择口服给药方式,重症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应选择静脉给药。使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足量、足疗程使用;无需使用时,勿擅自使用,避免滥用。我国是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应该引起注意。

  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具有抗炎、抗毒、抗休克和免疫抑制作用及代谢等多种影响。儿科常与抗生素合并使用,治疗急性严重感染,或单独使用于过敏性疾病和哮喘发作等。给药方法和剂量依据疾病性质、用药目的的不同而异。一般短期口服,重症静脉给药,或大剂量冲击治疗。长期应用激素不良反应较多,影响生长发育,骨质疏松脱钙等,应注意其安全性。

  发热是小儿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所以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是儿科医生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一般主张体温38.5度以上给于退热药物,低温时可以服用牛磺酸,物理降温等。

  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胃肠道反应多,对凝血机制有影响。布洛芬退热效果好,导致胃肠道反应较少,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儿科退热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是小儿退热首选药物。同一种退热药,应用一天不要超过4次。必要时两种退热药交替应用。

  很多人认为“西药”是药三分毒,中药及中成药相对来说更安全,更适合儿童使用!但事实并非如此。一般感冒应用中成药口服,是较安全。但静脉滴注就要谨慎,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的复杂性,导致不良反应高发,因此对溶媒配伍,滴速等问题都均应注明。中药注射剂中常由于质量控制的问题存在蛋白质、鞣酸等杂质,易引起过敏反应。常用药物有莪术油,热毒宁,喜炎平等。在与抗生素滴注后应用时,期间应注意用生理盐水冲管。

  免疫调节药物主要适用于免疫缺陷、反复呼吸道感染、艾滋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的辅助治疗和某些皮肤疾病。特别是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医生往往建议应用免疫调节剂,疗程一般1~3个月。免疫调节药物的滥用不可逃避的对儿童免疫系统造成了影响,临床常用的免疫调节药物干扰素,菌苗类,多糖类,化学制剂,中药类(玉屏风散)等。应在医生指导下应用。

  儿童从新生儿至婴幼儿阶段都处于生长发育的高速阶段,对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的需要量都非常大,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也越来越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但营养素补充往往不注意用量,造成药物过量中毒,如维生素-D。如何正确评估孩子是否需要服用这些“营养素补充剂”呢?应视儿童营养缺失情况,并由专业的儿科医生来进行评估,但合理的膳食就是最好的“营养素补充剂”。

  自我药疗是全球都存在的行为,合理的自我药疗可以减缓社会医疗资源的压力,但往往由于医药知识的缺乏,不能正确判断病情及商业利益驱使的错误推销,自我药疗在国内存在着重重的风险。据2012年国内调查显示:超过70%家长愿意对患有轻微疾病的儿童进行过自我药疗或已经进行过,但结果并不乐观,大部分得分为3——6分(满分为10分),在用药剂量和种类中有很多问题。在自我药疗病情不好转时,应及时看看医生。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56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