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网友吐槽同学们按身高择友 专家称身体特征产生人际吸引
导读:
“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不仅仅是用来比喻大人们因内心价值趋同从而走在一起的择友观,在天真的小朋友中就存在了。”昨日,关于小朋友的交友标准问题,网友展开了大讨论。“单...
“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不仅仅是用来比喻大人们因内心价值趋同从而走在一起的择友观,在天真的小朋友中就存在了。”昨日,关于小朋友的交友标准问题,网友展开了大讨论。“单纯的孩子们或许会从性格上对自己的小伙伴们进行一番筛选,但是,我们看到的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在一起玩的小朋友们,个子都差不多高。”
这段话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指出,通常情况下,家长会对孩子的择友观念进行一番苦心教育,比如家长会教育孩子要和学习好的小朋友一起玩,不要和喜欢贪玩儿、不讲卫生的孩子接触太多,因此,这些苦口婆心的教育会对孩子的择友观造成较多的影响。
但立即就有不少人拿出证据反对。“你课间十分钟时,站在小学校园的操场上,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个子高的小朋友喜欢和个子高的一起玩,而个头比较小的小朋友们,不喜欢聚在个高的人群中。总之,小学生的心中有一个默认的标准,他们会觉得和自己长得差不多高的同学才是自己的玩伴儿。”
昨日,镇江市丹徒区辛丰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阳阳告诉金陵晚报记者,12岁的她目前的身高才一米四,在班级中,她的身高属于较矮的。“我们班级中,基本上都是个子高的和个子高的一起玩儿,个子矮的和个子矮的一起玩儿。”
阳阳告诉记者,从小到大,她的身高在班级中算较矮的。“去年我们班转来两个常州的同学,我个子才变成了倒数第三。我们班最高的一个女同学身高超过了一米七,我不喜欢和那些高个子一起玩儿。以前我还和她们一起玩的,后来有一次因为借橡皮泥的事情我们吵架了,她们骂我个子矮,还说看我这样子就知道我以后长不高,没出息。”阳阳说,同学的话一度让她很伤心,从那以后,她就尽量不和个子高的同学一起玩了。
在家长QQ群中,一位家长表示,个子相对较高的小学生可能对长得较矮的小学生有一种排斥心理,“从我和孩子的交流中,我理解到了一点,如果两个小朋友个头差距较大,不能平视对方,那么他们可能会觉得对方和自己有很多的区别,不会和自己玩到一起。”
太仓璜泾镇某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告诉金陵晚报记者,小学生按照身高标准寻找玩伴儿的现象很正常,不过,这也是有原因的,并非每个孩子都只想和与自己个子差不多高的同学一起玩。
“老师每学期分配座位,都按照身高标准来分,一般都是个子比较矮的同学坐在前面,而长得较高的坐在教室的后排。这样一来,坐在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都与自己的身高差不多,大家成天坐在一起,自然就会更加亲密。有的时候我们玩游戏分组,也会将个儿高的分在一组,不高的分成另外一组。”
在家长QQ群中,不少网友都非常赞同这个说法。“高中生、大学生似乎不太喜欢热闹,而更喜欢凑成三五个人的小团队。虽然说小学生不像他们这样,比较喜欢成帮结队地一起玩,但是一个班级里那么多人,他们也会将自己的朋友分为比较好的朋友和最好的朋友等。长期在一起玩、接触的多了,朋友间自然会更加亲密一些。一般情况下,孩子座位周围的同学才会与他们最亲密,当我们长大的时候,能想起的儿时玩伴儿,也往往是自己的同桌或前后桌。因此,每次老师调座位,我都比较关心孩子前后左右坐的都是谁。”
昨日,金陵晚报记者就此问题咨询了张家港某高校心理专家张老师。她告诉记者,无论孩子们的择友观是什么,朋友双方或者多方中的一些共同点总是能够引起相关的“人际吸引”。
“我们通常的择友观是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信仰、职业、社会阶级等作为人际吸引点,其实,一些共同的身体特征,如身高、体重、身体健康状况等,也都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吸引点。在小朋友比较简单的世界中,个子高的孩子组成一个玩伴儿群体、个子较矮的孩子组成另一个玩伴儿群体,胖孩子不大愿意和瘦孩子一起玩儿,这些都是正常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在小学生中存在,在成年人中也会存在。”
张老师解释说,在一个朋友圈中,我们常常会寻找一种“打成一片”的归属感,这样的归属感更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得圈子里的朋友拥有一种“自己人”的感觉。“个子相对较低的孩子不愿意主动加入到个子高的小朋友中,一起玩耍,这就是他在这个群体中不容易找到归属感的一种表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