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思政名校长论坛】少先队应成为少年儿童思政教育主阵地
导读:
2021年2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党中央名义下发的专门加强少先队工作的文件,是新时代少先队...
2021年2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党中央名义下发的专门加强少先队工作的文件,是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行动纲领。
少先队工作与思政课教学有怎样的内在联系?如何在中小学思政教育中发挥少先队的独特作用?为此,记者特别专访了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少工委副主任、西安市少工委副主任,全国少先队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陕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西安国际港务区陕西师范大学陆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罗坤。对话中,他将以专家型名校长的独到视点,与我们分享观点高屋建瓴、内涵深刻新颖的精辟见解。
罗: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的出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的关心关怀和高度重视,同时也充分说明少先队工作对于确保党和人民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少先队工作作为一项关系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意见》进一步为我们做好新时代少先队工作指明了新方向,确立了新方位,提供新方法,为打造政治鲜明、思想先进、团结友爱、活泼向上的新时代少先队组织绘就了清晰的线路图。
《意见》清楚回答了“少先队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这一重要问题。学习、落实、践行《意见》精神,要牢牢把握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这一根本遵循,落实两个“全面”,抓住三个“聚焦”,紧紧围绕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这一工作主线,改革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突出实践育人特色,不断提升少先队社会化水平,把好辅导员政治标准关,不断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共青团、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社会组织的责任,全面加强党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全面深入学习和领会《意见》精神,把握其精神实质;其次,要把《意见》的路线图化作我们的具体“行动表”,做好学校教育一体化设计,开展更有针对性、实效性、适切性的教育活动;第三,要突出实践育人特色,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引导和教育好少先队员从小听党话,跟党走。
罗:少先队工作与思政教育都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从教育特点、途径、方法上讲,思政教育有三个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教学为主;课堂教学是其主要形式。少先队也有三个为主:在辅导员指导、帮助下的队的组织教育为主,特别强调队的自我教育;开展少先队教育活动为主;以课外、校外生活为主。因此,少先队工作与思政教育在教育途径和方法上还是有相当大的区别。
长久以来,尤其是在中小学,提起思政课,大家会把目光更多聚焦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上,中学可能因为考试因素,道德与法治课程只是学生为了获取分数而通过死记硬背来完成考试要点的记忆,并未实际理解消化,小学情况更是令人堪忧,思政课教师严重缺编,课程教学边缘化,思政教育主要依靠少先队工作,少先队成为少年儿童进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具体工作中,如何推进中小学“大思政”建设呢?我认为,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作为一所学校的领导,要把思政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全盘工作中,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而不应该只把它割裂成单一活动来看待,还要有系列课程推进。在学校思政课基础薄弱的当下,在补齐思政教育短板的当下,要用好少先队这一育人载体,发挥少先队组织育人这种独特优势,坚持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教育相统一,用少先队推进学校思政建设。近年来,陕西少先队在聚焦培养主义接班人,聚焦红色基因,聚焦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建立健全了各项激励机制和保障制度,以少先队活动课为抓手,以教学能手评选为激励措施,实现三级培训全覆盖,团教紧密协作,全面推进少先队工作,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广大基层辅导员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少先队工作的重要性,看到了自身的价值,在推进工作时更是有了抓手、有了方向,有了更多力量。其次,要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着手进行整体谋划。每个人的成长和政治社会化进程,都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绝不能把大中小学的思政课割裂开来进行,否则思政教育就很难落到实处,“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就难以实现。除此之外,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到学校整体课程规划之中,无论是各级党委、政府、共青团、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都应责无旁贷地为每一位青少年的思政教育助一臂之力,提供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场所。
罗:众所周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是当前学校思政教育的关键,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让思政课有亲和力、针对性、实效性。我省在这方面也有非常好的探索与实践,备受社会关注和广大青少年喜爱的“三秦学生记者”综合实践活动就是最典型的案例之一,这个把思政小课堂从学校搬出校外,搬到红色革命纪念馆、博物馆、科技馆、城市规划馆,搬到大自然,搬到田间地头、工矿车间,搬到更广阔的天地,用乡村振兴的蓝图激励青少年,用改革开放的成就鼓舞青少年,用红色基因打底青少年,激励他们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中小学在进行思政教学与社会实践中,既要抓好思政教育,又要兼顾学校课程编排实际,往往会遇到社会实践时间难以保证,思政课变成说教课,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说教、大道理、空洞成为思政课当前遇到的主要问题。学校如何实现自我突破呢?概括来说,就是要着重凸显4个字——小、近、新、深。
近,就是要符合“三贴近”原则,贴近儿童、贴近年龄、贴近生活实际。尊重儿童成长规律,以儿童视角去解决孩子的问题,学会讲孩子的话,更应该学会讲儿童化的政治,这也是思政教育最核心的内容。
新,就是要体现新奇性。青少年正处于拔节孕穗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一个事物的关注时间不可能持续太久。因此,我们一定要常新常变,应根据孩子们的喜好和年龄及发展发育规律,结合新形势、新内容、新途径,引导他们跟随思政教育的步伐,形成内在的品质。
深,就是要有系列化、纵深化的设计。在系统化、科学化上面下功夫,通过一系列思政教育主题和社会实践活动,循环往复的螺旋式递进,让孩子们最终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
除此之外,我们需要向孩子学习,更要走进儿童世界,把儿童放在中央,把儿童教育作为我们学习研究的重中之重。同时,我们也要对未来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我们要思考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做好儿童的思政教育工作。
罗:要做好思政教学与社会实践工作中,要妥善处理好学科关系、队伍建设、课程设计、制度保障等问题。在学科的关系上要营养均衡,荤素搭配,在队伍建设上要专兼并举,就地取材,在课程设计上突出内外兼顾,整合融通,在制度保障上要长期规划,分段实施。
同时要注意把“六要”转化到日常教育工作中,作为考核选拔教师的重要标准。在不能一步到位的情况下,可以积极地多方挖掘学校辅导员、社会公益组织等宝贵资源,并为青少年选择青年科学家、创业者,英雄模范等身边的榜样人物,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他们成为思政课教育重要的“编外”师资,成为推进思政课社会化进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妨借助类似于“三秦学生记者”这样的综合社会实践组织,积极主动地对接,有效利用最好的平台资源实现更好的思政教育。
希望社会各界积极为青少年成长搭建平台、提供广阔的场所。基层学校要有机地整合和利用好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不必要的浪费,共享现有的科技馆、少年宫、博物馆、教育等社会公共资源,使其成为思政课程创新的。
此外,我还特别要呼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意见》的出台,认真学习并宣传落实好,把中央对少年儿童关心关爱和高度重视落实在我省教育实践中,让陕西省思政教育独具特色、独领风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