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留守儿童多性格内向 不善表达成“闷葫芦”(图)
导读:
7月18日讯 7月12日至17日,由团省委、省未保办、齐鲁晚报三家单位联合主办,山东中青旅承办的首届“留守儿童红色齐鲁行”活动,到济南、莱芜、青岛游览红色景点,组织拓展训练...
7月18日讯 7月12日至17日,由团省委、省未保办、齐鲁晚报三家单位联合主办,山东中青旅承办的首届“留守儿童红色齐鲁行”活动,到济南、莱芜、青岛游览红色景点,组织拓展训练,圆满完成近一周的日程。
记者在全程的跟踪采访中,目击了百名留守儿童几天来发生的可喜变化,也深深地感受到,这些孩子内心深处的孤独感,不是仅靠一两次活动能够驱除干净的,这还需要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15日下午,参加“留守儿童红色齐鲁行”活动的百名孩子,在山东中青旅志愿者以及各市7名随队老师的陪护下,游览了青岛海底世界。
在神奇的海底,各种形态的鱼儿在游人的“头顶四周”游来游去;俊美的“美人鱼”与鲨鱼共舞……几乎所有的游览者,都会眼睛放光。
“这些孩子比较闷。”全程随“留守儿童红色齐鲁行”采访的山东教育电视台张小兵、李寒两名记者很快发现,面对眼前的海底美景,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眼睛、脸上并未表现出想象中的那种惊奇、欢快劲儿。反而稍微有点儿木讷,一声不吭地参观。李寒试图采访几名留守儿童,一个劲儿地“诱导”他们说出内心的感受,孩子则以“好”、“是”回应,自始至终,几乎没有说出一句完整话来。
在三市红色景区参观时,记者留意到有一位留守女童,每次都站在最靠近讲解员的地方,听得甚是专注。但自始至终,却极少见她说话,像个“闷葫芦”。事后记者试图和她交流,发现十分吃力。
类似的情况,在这次“留守儿童红色齐鲁行”活动中遭遇太多。除了少数几名性格开朗的孩子,更多的孩子给人的感觉是“闷闷的”。
来自滨州无棣县泊头镇中心小学的德育主任刘瑞栋,发现一个现象,当志愿者将矿泉水、饭菜递给孩子时,有些孩子只是嘴角微微动了动,却没有说话。“他们没有说谢谢这俩字,但不是没有感谢的意思,只是不好意思说出口,性格太内向。”熟悉孩子的刘瑞栋解释说。
有一件事让记者李寒颇为感慨。16日上午,她在青岛海军博物馆,看到一位留守女童在大部队登上鞍山舰游览之后,独自留守岸边等待。李寒好奇地问:“你喜欢军舰吗?”“喜欢。”孩子回答,然后就不做声了。李寒发觉孩子有些言不由衷,就俯下身子对她说:“我这不是采访你,你说实话,喜不喜欢。”孩子就不吱声了。给李寒的感觉是,这名孩子实际上并不喜欢参观海军博物馆,但知道怎么对待外人的提问。
有着十年教育报道经验的李寒认为,相比父母都在身边的孩子,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上,表现得不够自信,甚至心里有自卑感,致使他们不敢说出自己的喜好和观点。
经过工作人员引导,孩子们很快有了排队意识,懂得相互礼让,人坐齐了再开饭。见到有的同学夹菜,其他的同学会礼貌地按住转桌。“这些孩子都很听话,一般说了就能记住。”王艺说。
对于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来说,这次活动是他们第一次进城经历。农村没有红绿灯,公众场合讲话不用刻意压低音量。参加活动的留守儿童进城之后,一些好的习惯迅速形成。而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乡村教师刘瑞栋相信,本次活动对留守儿童们的影响将是长远的,以后会暗示自己的一言一行。但同时他也担心,回家后,留守儿童面对的是漫长的暑期和相对孤独的生活,几天来形成的一些好习惯,很可能会随之丢掉。
随团采访中,多名随队老师以及志愿者都表示,相比城市中父母常伴身边的同龄人,参加“留守儿童红色齐鲁行”的孩子,听话的多。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