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观点 落实“十不得”谨防“三心”
导读:
旨在纠正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正确做法,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回归教育本原,优化教育生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成长。在新的一年里,全面落实“十不得”仍需要注意哪些?合...
旨在纠正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不正确做法,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回归教育本原,优化教育生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成长。在新的一年里,全面落实“十不得”仍需要注意哪些?合肥市一位教育工作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2020年,全市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十不得”,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强化,学生在校时间明显缩短、考试频次明显减少、作业负担明显减轻,合肥市教育生态有了较大优化,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2001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20年的课改变迁,最令人感动的是,带来了我市基础教育显著变化,克服和纠正了忽视教育本质、藐视教育规律、无视有效教学的现象,呈现出“学生动起来、教师跑起来、课堂活起来,校园乐起来”的生动局面。但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学校、老师、家长的教育理念并未真正改变,骨子里仍是应试教育那一套,对学生的认定标准还是考试分数,依然要求学生疯狂“刷题”,依然频繁组织考试,依然在延长学生的在校时间,而不顾及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习反复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每一位校长、教师都要扪心自问:我们的教育到底想要做什么?教育绝不是把孩子培养成整齐划一的“知识硬盘”“考试机器”“分数奴隶”,而要培养的是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代教育名家朱永新曾说:“优质的学校是人才的摇篮,劣质的学校是智能的坟墓。优质的学校是孩子们的天堂,他们在这里常欢乐、常惊奇,健康地成长;劣质的学校则是孩子们的地狱,他们在这里常悲哀、常恐惧,人格在萎缩。”
“十不得”维护的是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尊重的是学生身心健康规律。落实“十不得”是对一所学校的最低要求,然而个别学校仍然抱着侥幸心理,无视学生身心发展,违背教育教学规律,违反国家、省市相关的政策规定,根据教师所谓的“教育业绩”或者“一己之私”来开展违反“十不得”的教育教学活动。这种侥幸心理,缺少了正确教育理念,迷失了教育信念,长此以往会给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是落实 “十不得”的主要责任人。时下,仍然有个别校长对落实“十不得”不上心、不用心,只求能够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对学校存在违反“十不得”的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没有从理念上真正理解“十不得”的深刻内涵,没有从制度上认真修改完善。“十不得”在一些学校仍然不能强有力地执行到位,出现各种打折、走样现象,犹如纸上谈兵,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社会对“十不得”丧失信任,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丧失信心。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第二年。该《总体方案》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办教育、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落实“十不得”是贯彻该《总体方案》的应有之义,必须坚决纠正一味追求考试和升学成绩,忽视德育、牺牲师生身心健康的错误做法,坚决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
落实“十不得”,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办得有品位、有水准。一所学校的品位反映在学生的品格上。学校不但要给学生传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品人格。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当学生在离开学校时,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然而,一些学生在离开学校时,带走的是对学校、对学习、对考试的厌恶。
这就要求学校在学生的人格和品德的发展上下功夫教会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关心生命,关心民族命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让学生有德行、有才学、有根基、有格局有更多的人文关怀有更高尚的人格魅力这才是我们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