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精品]教育孩子的理念与方法

原标题:精品]教育孩子的理念与方法

导读:

  第七章 教育孩子的理念与方法 推动摇篮的手,也推动国家的发展。 学习的落脚点不是为了夺得金钱、不是某某高职,而是学 会创造幸福。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做好家长的前提: ? 尊...

  第七章 教育孩子的理念与方法 推动摇篮的手,也推动国家的发展。 学习的落脚点不是为了夺得金钱、不是某某高职,而是学 会创造幸福。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做好家长的前提: ? 尊重儿童 ? 解放儿童 ? 了解儿童 教育先驱陶行知著名的“六大解放” ? 解放学生的头脑,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 想中解放出来,让学生的创造力突围而出,使思想得到解 放; 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能干,有亲自动手的机会; 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引导学生看清事实; 解放学生的嘴,有问题要准许他们问,要鼓励他们“每事 问”,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解放学生的空间,要把学生从鸟笼式的学校中解放出来, 扩大眼界,发展内在的创造力; 解放学生的时间,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学 一点他们自己要学的问题,干一点他们自己高兴干的事。 延迟满足实验 ? 延迟满足,就是能够等待自己需要的东西的 到来,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要什么,这是一个 很通俗的解释。 ? 发展心理学里有一个经典实验。实验人员给 一些4岁小孩子每人一颗非常好吃的软糖, 同时告诉孩子们可以吃糖,如果马上吃,只 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则能吃两颗。有 些孩子急不可待,马上把糖吃掉了。另一些 孩子却能等待对他们来说是无尽期的20分钟, 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们闭上眼睛不看糖, 或头枕双臂、自言自语、唱歌,有的甚至睡 着了,他们终于吃到了两颗糖。在美味的奶 糖面前,任何孩子都将经受考验。这个实验 用于分析孩子承受延迟满足的能力。 ? 个实验后来一直继续了下去,那些在他们几岁 时就能等待吃两颗糖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 仍能等待,而不急于求成;而那些急不可待, 只吃了一颗糖的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更容易有 固执、优柔寡断和压抑等个性表现。 ? 研究人员在十几年以后再考察当年那些孩子现 在的表现,研究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的 软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 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的学习成绩要相对 好一些。在后来的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发现 有耐心的孩子在事业上的表现也较为出色。 ? 给家长及教育者的启示:给孩子设定一定的 目标,获得之后再鼓励。如p125沙拉 皮格马利翁效应 ?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 —— 罗森塔尔实验 (皮格马利翁效应) ?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雕刻师,他 耗尽心血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并倾注了 全部的爱给她。上帝被雕刻师的真诚打动了, 使姑娘的雕像获得了生命。 ? “罗森塔尔实验” , 也叫 丑小鸭实验 。在 心理学历史上,有关期望和信心对人的影响 的实验,最著名的当属罗森塔尔实验了。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实验, 研究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他在实验中发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 影响了人们的教育观念,而且对人们的其他 社会性行为都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 罗森塔尔的实验并不复杂:他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给 各年级的学生做语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测验,测完之 后,他没有看测验结果,而是随机地选出20%的学生, 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些孩子很有潜力,将来可能比其 他学生更有出息。8个月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这所学 校。奇迹出现了,他随机指定的那20%的学生成绩有 了显著提高。 为什么呢?是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作用。老师们相信 专家的结论,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有前途,于是 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 信任、鼓励他们,反过来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 增强,因而比其他的80%进步得更快。罗森塔尔把这 种期望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 实验表明:你对他人的期望会间接地产生多 么巨大的效果。我们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别人, 别人可能就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相反, 我们对他人的偏见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尤 其对那些缺乏自知和自控能力的未成年人。 对家长及教育者的启示:鼓励。 PP85化学家 PP89画画 哈利?哈洛—依恋实验 ? 美国心理学家哈利?哈洛于1930年在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做 的关于恒河猴(94%的基因与人类相同)的依恋实验是比 较著名的亲子依恋实验之一。哈洛制作了两个假的猴妈妈。 一个猴妈妈是用铁丝编成的,另一种是先做母猴的模型, 然后套上松软的海绵状橡皮和长毛绒布。实验的时候,把 刚刚出生的小恒河猴放进一个笼子里,里面等待它的正是 铁丝妈妈和绒布妈妈。小猴会喜欢拿一个妈妈呢?一个有 趣的现象出现了。如果铁丝妈妈身上没有奶瓶,而布妈妈 身上有,小猴很快就和布妈妈难舍难分;而如果奶瓶是在 铁丝妈妈身上,小猴也并不因此在铁丝里在铁丝妈妈身边 留恋,只是在觉得饿的时候跑去喝奶,其余时间则总是依 偎在布妈妈的怀里。哈洛等人由此认为,小猴对母猴的依 恋并不只是因为母猴给它喂奶,更重要的原因是母猴能给 小猴以柔和的感觉。布妈妈给予小猴的其实还不止这些。 如果在小猴离开布妈妈 出去玩耍时,突然给它看一个模样 古怪的庞然大物。这时,只见小猴会惊恐万状地撒腿奔向 布妈妈,紧紧依偎着它,逐渐定下心来。可是,如果把布 妈妈换成铁丝妈妈,小猴就不会跑去寻求安慰。可见布妈 妈还能给小猴以安全感。后来,心理学家给布妈妈增添了 越来越多的母性特征。比如,在身体上装上电灯泡,这样 布妈妈的“体温”升高了,这时,小猴就去找温暖的布妈 妈,而不愿找冷冰冰的布妈妈。如果把布妈妈设计成能摇 动的,吸引力就更大。当然,布妈妈的母性特征再丰富, 也不能同真的母猴相比,在布妈妈身边长大的小猴与在真 妈妈身边长大的小猴相比心理活动不太正常。 ? 布妈妈实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十分深刻的。它告诉我们, 幼兽除了在母亲那里得到食物之外,还需要得到接触、 温暖、安全感等等,否则,幼兽的心理就会受到损伤。 在人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而且,人类幼儿的需 要更多,也更高级。我们的母亲不但给我们喂奶喂饭, 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安慰和保护,还同我们一起做游 戏,教我们认识世界,学会生活。 对母子关系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随着这些研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18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