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宁姐137空中课堂】如何应对手机使用引发的亲子冲突——“家庭教育专家说”第十七讲
导读: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青少年群体对手机的渴望和需求也随之增加。除了正常的通讯功能外,手机背后似乎还承载着青少年更多的需求。中学生对外部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但自控力不足,常常不...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青少年群体对手机的渴望和需求也随之增加。除了正常的通讯功能外,手机背后似乎还承载着青少年更多的需求。中学生对外部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但自控力不足,常常不由自主地过度使用手机而引发其自身在学习、情绪、健康状态等方面的问题,父母对此生气又着急,处理不好事态往往进而引发亲子冲突。
作为家长,怎样有效地预防和干预孩子在手机使用上的问题呢?本期《家庭教育专家说》由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心理发展指导中心的缪涵蕊老师为大家解惑,家长、孩子与手机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
手机是社交、娱乐、游戏、生活、资讯及学习等功能的高度集合,携带和使用便利,而微博、抖音等精准定位的内容推送更容易让中学生沉浸其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和满足感。
周围的同学、朋友都使用手机,这是他们之间的交流渠道,类似以前人煲电话粥,现在则手机聊QQ、微信,满足其社交的需求。
● 人际交往方面受困:现实中同伴关系缺失,转而在网络上交友,满足其自尊的需求(被认可、被接纳);
● 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偏爱或干涉较多,以此逃避父母争吵、表达反抗;父母照顾太少,孤独,补偿陪伴。
注意:孩子们使用手机的动机与我们成人大体相似。只是,在中学阶段,学业任务和考试压力当前,着实让家长们放心不下。
如果仔细观察,父母会发现其实很多孩子对使用手机是有自知或觉察的。玩太久也会无聊或不安,考砸了也会想是不是少玩一些手机,和父母因为手机闹不愉快也会不舒服,这些都有可能成为他们想要改变的意愿。在这一点上,孩子跟父母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合理使用手机。
但中学生就像“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尽管有心回归学习,但是自制力相对薄弱,行动经常跟不上自己的想法。他们很可能在行动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是受到更多的诱惑,于是很快消退了这个意愿。所以,指望孩子完全自制,是困难的。家长不要因此而过分责备孩子,甚至采用拔卡、断网、砸手机等极端做法,防止引发逆反情绪。
我们知道,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有其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他们自我意识增强,自尊心强,“被尊重“的需要尤为强烈;情感丰富、深刻,情绪波动性大,易冲动。当无奈之下开始强硬的父母,碰上青春期的孩子,一发不可收拾。有的孩子为了捍卫自己使用手机的权利,表示对父母的抗议和愤怒,可能出现极端情绪和行为,比如发脾气、砸东西,对父母破口大骂,甚至是动手;也可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不上学,甚至离家出走。亲子关系就此降到了零点,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也有的父母尝试“一刀切”,彻底把控着手机,不让孩子接触。这没必要,也无法真实做到。父母不可能监管孩子一辈子,孩子也不可能离开父母之后一夜长大。他们需要真实的世界,在其中不断遇到挫折和诱惑,不断的摸索,最终成长,学会自我监控。父母越是禁止和压制孩子对手机的向往,好奇心越驱使孩子去接触和了解。常有高年级的父母困扰,说没收了孩子的手机,不知道他从哪里又弄了个手机,藏在身上,防不胜防。所以如何帮助孩子适度的使用手机,并找到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合适位置才更重要。
关心、知情、询问、指导、约束和民主型监控;找准言传时机:在上网频率较低时/在愉悦的时间段时。
当看到孩子有一些改变的意愿时,要趁热打铁,选择一个平静的时刻(一定不能在孩子玩电子产品或者有情绪的时刻),通过约定,帮助孩子把改变的意愿扩展成一个正式行动。比如,可邀请孩子和所有家庭成员一同坐下来,开一场正式的家庭会议。
有家长一心只想解决孩子行为层面的问题,不关注他们的感受以及可能的内在原因。而有些孩子沉迷手机只是一种表象。他们往往陷入了厌学、抑郁、焦虑、缺乏价值感等的困境中。玩手机可能是他们回避痛苦、让自己感觉良好的唯一方式。不明所以的限制,很可能也限制了他们求助的机会。
当看到孩子总是抱着手机,家长也要能看到这背后孩子可能的需求是什么,而这,恰恰可能成为走进孩子内心、改善亲子关系的关键。
● 帮助孩子寻找网络替代:以丰富多彩的生活代替单调贫乏的生活;以成功与幸福的体验代替失败与痛苦的体验。
父母有责任用更成熟、理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发现自己情绪急躁时,一定要提醒自己按下“暂停键”,在安静空间进行平复情绪的行动。如:呼吸放松、积极心理暗示。避免大声责骂、摔手机等行为,减少负性评价,不要“放狠话”刺激孩子,有些话是绝对不能说的,家长需要引起重视。就事论事可以,不要上升到对孩子的整体评价。
心理学家马歇尔 卢森堡博士提出了“非暴力沟通”方法,呈现了一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表达+回应模式。
● 表达自己的渴望与需要:我是想让你眼睛休息会儿,坐久了也能动一动,希望你能平衡好手机娱乐和生活休闲的时间。
执行停止使用手机的约定,态度须温柔而坚定。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不带敌意的坚决”。这意味着我们要把行为限制和情感关怀分开,不因限制行为就不关注孩子的感受和想法,也不因照顾孩子的情绪而妥协。你可以在每次发生冲突时,温柔而坚定的要回手机,在孩子情绪平静一些后,再去倾听和共情孩子,认可和鼓励孩子继续坚持。
不指望孩子主动归还手机,绝大多数孩子都需要提醒。每天向孩子索要手机时孩子可能会心生不满,对此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孩子还会不停地怀疑和试探,测试家长的决心,父母要经得起考验,一旦设了界线就不能停止,要贯彻始终。
● 为了根据大家的需求更好地提供线上课程服务,特此开展本次问卷调查,敬请您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您的意见将有助于实现后续系列课程的改进与提高。感谢您的支持,祝您生活愉快!
亲子沟通不是件容易的事,每一项沟通都是需要持续练习的,像锻炼肌肉一样,越练习会越发达。家长朋友们可以把应对孩子的手机使用问题当作是一个锻炼项目,练习适度的关怀、适时的引导、坚定的管控、恰当的沟通,让问题不再是问题,而是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契机。
本专题“宁姐137空中课堂”家庭教育课程全年共40期全面涵盖包括品质、身心健康、亲子沟通、未成年人保护、学业指导、家长素养等的各个方面的主题。课程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助力家长和孩子树立正确家庭观念,重构新时代家庭教育,增进良好亲子关系:
2. 不同年龄段的亲子沟通方法及技巧、精准察觉与认知孩子在不同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引导家长对孩子自控力、情绪管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
3. 加强家长对孩子学业指导方面的能力提升,引导家长正确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明确不同阶段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以及对学习困难的应对;了解学校的文化,掌握与老师沟通的方法;
原标题:《【宁姐137空中课堂】如何应对手机使用引发的亲子冲突——“家庭教育专家说”第十七讲》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