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变化中的坚守:“成长的美丽风险:现代化进程中的儿童与教育”分论坛成功举办

原标题:变化中的坚守:“成长的美丽风险:现代化进程中的儿童与教育”分论坛成功举办

导读:

  2020年1月12日,北京大学基础教育论坛之“成长的美丽风险:现代化进程中的儿童与教育”分论坛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6召开。本次分论坛以“童年”和“社会”作为教育的关键起点...

  2020年1月12日,北京大学基础教育论坛之“成长的美丽风险:现代化进程中的儿童与教育”分论坛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6召开。本次分论坛以“童年”和“社会”作为教育的关键起点,关注社会变迁中童年经验和教育的联系,探讨儿童与成人、儿童与教育、儿童与社会之间复杂的互动结构,以多维视角呈现儿童、教师、父母的教育叙事和成长体验,以期再发现和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儿童与新教育,为儿童的成长和教育的发展探索新的可能性。

  论坛开始,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康丽颖教授发表开幕致辞。康丽颖教授呼吁更多的人在充满不确定的现代社会思考儿童的未来命运和教育的变革。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戚务念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康丽颖教授相继发表了精彩的主题报告。来自清华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甘肃省和政县教育局等高校院所的10余位中青年学者和一线教师就“童年与社会:儿童的再发现”和“社会变迁中的教育力量”两个主题进行了交流互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刘秀英主编,中国教育报刊首席记者高靓博士对本次论坛进行了精彩点评。

  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戚务念研究员在中国农村留守家庭田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农村留守家庭践行的儿童中心主义是一种功利性取向的、以家庭为本位的儿童中心主义,这一理念指导下的实践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如儿童畸形成长、亲子疏离、家庭功能紊乱等,以及由此导致的间接社会效应(不利于平等公民社会的建构)等。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中,家庭本位可以作为实现儿童本位可资利用的资源,但要让儿童真正站立起来甚至成为中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康丽颖教授回顾了百年来不同时代背景下55个家庭、五代人的成长体验和感悟,总结了民间私人领域家庭生活教育的实践智慧并进行了家庭教育理论建构。她发现,家庭教育重在养育,是文化和品德的养成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是自发与自觉的结合;家庭生活影响所具有的教育意义源于父母与孩子的共同建构;社会结构与文化对儿童的成长具有双重影响,家庭生活中父母亲对孩子学生身份的自觉维护是现代家庭的共同选择;家庭始终发挥着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功能。康教授的研究不仅兼具历史感和现实感,还在方法论层面对如何基于家庭教育经验进行理论建构提供了非常好的研究范本。

  童年观念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童年观的变迁,童年观与社会结构的互动关系,儿童视角中的自然、成人和世界,儿童的公共安全,儿童与媒介的联结对教育的影响是分论坛上半场重点关注的话题。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欧群慧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友缘副教授、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安涛教授、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高士晶等青年学者就“童年与社会”的主题进行了精彩分享。

  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欧群慧副教授通过对一位妈妈育儿日记中所记录的儿童时间认识的素材,在再现儿童生活的情境中理解儿童对于时间的认识,从整体上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去了解儿童、发现儿童,并指出回归儿童的生活是研究儿童时间的起点,时间是儿童对生命的体验,成人在对待儿童的时间问题时,要学会从儿童的时间体验出发,尊重儿童内在的时间体验。

  上海师范大学的王友缘副教授通过对1930年代-1990年代出生的82位上海人的质性研究发现,个人体验下童年边界的变迁历程深植于中国社会个体化进程的社会变迁中,呈现了由集体主义向个体主义、由外在规范向内在体验的转变。童年边界一直处于变动之中,并不是单向、线性的过程,反而具有伸缩性与可逆性,既受到宏观社会结构的制约,也受到个体能动性的形塑,是个体与结构合力的结果,从而可能出现成人体验的向下延伸和儿童体验的向上拓展。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讲师高士晶探讨了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场域儿童关怀困境及其纾解问题。她指出,城市公共交通场域所凸显的儿童关怀困境主要是由儿童心智尚未成熟状态及外部社会快速发展变迁等因素共同引致的。纾解该问题,既是当代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维护的必要条件,也有利于继续推进儿童群体保护工作。政府、社会组织、学校、家庭、个体等方面的社会主体应遵循科学保护与尊重相结合的原则、主动行动与监督相结合的原则、互动性成长原则,完善并拓展法律赋能及保障的社会功能,推动多学科领域学者联合研究,促使多部门联合制定相关制度,逐步建设和完善儿童友好型城市公共交通场域生态环境。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张越博士提出了“图像人”的概念,并分析了儿童媒介生活的变迁及其教育意义。她通过对天津、北京、云南城乡小学生的调查,发现儿童正经历着从“自然人”到“图像人”的变迁,城市和乡村小学生的图像世界在媒介载体上呈现趋同倾向,但图像世界的内容存在区隔,网络载体传播的图像内容城乡分化更为严重。城乡家长对待电子媒介的价值观都持谨慎态度,但城市家长对电子媒介教育价值的态度更积极;城乡家长都认为孩子要为人工智能时代做特别的准备,但对具体能力品质的看法存在分歧;城乡家长都认可图像对儿童发展的价值,但乡村家长更意识到图像非直观化的符号特性。图像正在替代文字成为建构学习者心智的主要资源是学校教育面对的挑战,基于图像能力的城乡分层是教育公平的潜在危机。

  江苏师范大学智慧学院的安涛副教授在实践层面探讨了如何面向留守儿童进行网络素养教育。他指出,网络的娱乐化、数字鸿沟以及信息技术教育投入的不足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构成了严重挑战,留守儿童应具备网络社会生存所必需的网络素养。网络素养应超越能力本位,着眼于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并承载网络社会生存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农村留守儿童网络素养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要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并与国家或地方课程衔接,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进行设计开发。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刘秀英主编对上半场的五个发言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她特别指出,中国的儿童研究存在着概念不清、边界不清的问题,给共识性研究的推进带了困扰,妨碍了儿童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此次童年社会学分论坛推进了童年边界问题的研究。同时,选择“童年与社会”的视角,帮助儿童研究从单一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视角转向了更多元、更广阔的社会学、传播学的多学科视角,拓宽了童年研究的领域,是新童年社会学兴起的重要体现。

  分论坛下半场以“社会变迁中的教育力量”为主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学男,杭州师范大学讲师范云霞,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安超,甘肃省特级教师、和政县督学何龙分别从政策公平,教育陪读、底层教育的污名化、乡村教育历史的传承等教育现实问题出发,展开精彩论述,呈现出教育场域自学校层面,家庭层面、历史层面、个体层面不同力量的拉扯和角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学男关注内地高中班公平感的建构,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的方法,发现内地高中班学生对此政策的公平感知存在较大差异,从过程角度看,过程公平感强于结果公平感;从民族差异看,内地西藏高中班学生的公平感强于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对民族优惠政策的态度,支持和中立的比例相当,部分学生认为不需要加分;对待内地民族班政策的公平感主要体现在资源的补偿。最后,她强调要增强政策理解与感知,严格把关学生培养质量,客观评价内地班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关注学生学习获得感,增加自信心和抗挫力。

  杭州师范大学讲师范云霞研究了劳动家庭母亲的教育卷入问题,通过对毛镇的田野调研发现,劳动家庭母亲通过精心照料子女生活让子女将极大的精力与时间投入以“考大学”为目标的高强度学习中,女性陪读家长的分工角色是“后勤”。这是劳动家庭以“苦干”劳动逻辑让孩子逃离“苦活”命运的行动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女性成为让自我让位于孩子升学的牺牲者与服务者位置。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安超批判了“读书改变命运”的话语体系对乡村读书人功利化认识的污名倾向,通过对百年来三个历史时期五个时代乡村读书人的质性研究发现,乡村社会对于“读书”存在双重目光——实用目光和纯粹目光。实用目光是底层为了摆脱“苦役”和社会文化区隔建构的产物,不一定是“功利”的。纯粹目光包含敬畏文字、读书人、教师的神圣性信仰,顺其自然、各安其命的宿命观,“功德高于功名”的责任意识。在乡村读书人的眼里,读书是人纯粹精神的体现和表达,是一件超凡脱俗的事情,而最终帮助他们走出底层、实现突破的,关键并非“改变命运”的急迫和功利,而是他们对于读书和世俗生活尚存的天真趣味和纯粹精神。

  甘肃省特级教师、和政县督学,原新集小学校长何龙真诚讲述了自己从放牛娃到校长,坚守西部乡村教育四十年的难忘经历,并为能够结缘教育、成为一名教师而终身感恩。他与新集小学的师生共同努力,追寻乡村学校远去的历史记忆,描绘学校淡出的历史足迹,对学校历史文化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和保存。新集小学校史馆的建成,保留、继承和发展了乡村教育的本土历史和文化,为学校的发展寻到了“根”,保住了“根”。同时,何龙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学校保留了30多年的学生作业本,发黄的作业本上清晰可见小学生工整的笔迹和老师细致的朱批,让在场听众备受感动和鼓舞。何龙老师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之心守望乡村教育的故事让很多听众潸然泪下。

  中国教育报刊首席记者高靓博士对以上发言进行了点评,指出此次论坛让人感受到了社会变迁中不同面向的教育力量——结构的力量,父母的力量,家族的力量,历史的力量,个人的力量……对于不同力量的分析,体现了教育实践的复杂面向,但在复杂中又自带一种简单的精神力量,尤其是来自西部乡村的教育记忆深深打动了她,让她看到回归本质的最单纯而又最深沉的教育力量。

  会议最后,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戚务念研究员进行了总结发言,呼吁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加入到童年社会学和乡村教育的研究中来,构建对于儿童和底层民众友好的民主社会。此次分论坛有洞察、有情怀,有理论、有实践,更向大家展现了社会变迁中根本性的教育力量——历史文化的传承力量和个体满腔赤诚的主动性,这种在变化中的坚守,让大家体会到了教育的魅力和研究的信仰。至此,北京大学“成长的美丽风险:现代化进程中的儿童与教育”分论坛圆满结束。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58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