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发挥国家级艺术大奖的导向性、权威性和专业性作用

原标题:发挥国家级艺术大奖的导向性、权威性和专业性作用

导读:

  作为中国音乐界最具权威性和鲜明导向性的国家级专业赛事,金钟奖走过了近二十个春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音乐人才。10月19日至27日,通过选拔赛的来自全国各地近300名选手经...

  作为中国音乐界最具权威性和鲜明导向性的国家级专业赛事,金钟奖走过了近二十个春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音乐人才。10月19日至27日,通过选拔赛的来自全国各地近300名选手经过复赛、半决赛、决赛三个轮次紧张的激烈角逐,最终决出了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美声、民族)、小提琴、二胡四个组别比赛的20名获奖者。

  本届金钟奖评委通过委托全国11家专业音乐院校、37家团体会员单位、中国音协第八届主席团、著名音乐家四种渠道认真推荐,并按照评委库人数数量达到现场评委的3倍的数量的原则,形成了本届金钟奖四个组别的评委库,再按照一定结构比例从评委库中抽取三分之一的成员组成现场评委。正如中国音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王宏介绍,“本着进一步完善评选机制,进一步凸显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同时按照国家奖评奖回避制的要求,在成都的复赛采取盲听的方式进行评审,评委进场前上交手机等通讯设备。比赛期间评委会全程监督,所有评委、选手和工作人员都在比赛前与组委会签订了承诺书”。

  本届金钟奖的评委构成更加丰富,增加了评委的门类和内涵,比如声乐比赛评委除了作曲家、歌唱家、声乐教育家,还增加了理论评论家、指挥,使得比赛更公正、公平,也更精彩。值得一提的是,本届金钟奖四个组别的比赛除了专业评委会外还特别设立了每组一位专业监审,由行业内最具权威的专家担任。

  作为声乐(美声)比赛的专业监审,张千一感到非常荣幸。他谈道,本届金钟奖声乐比赛均由15位评委、 2位评委会主任和1名监审共18人组成,是金钟奖有史以来人数最多的。这其实是力图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公平、公正,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评委老师的打分非常认真,问题抓得也非常准,因此整体的评奖结果特别有说服力,令人满意。从选拔赛、复赛、半决赛一直到决赛,一共要演唱9首歌曲,对于参赛选手的挑战还是挺大的,选手们整体演唱水平非常高,从比赛结果看,尤其是男中音、女中音、女高音声部成绩比较明显。几位女中音选手表现出了很强的能力,而且音色漂亮、音域宽广,花腔技术行云流水,令人印象深刻。”张千一认为,作为中国的美声歌唱家,大家将来还是要在唱好中国作品上多下功夫。而金钟奖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平台,对于推动包括美声演唱在内的音乐事业发展,对挖掘人才、推出人才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对于作曲家将来的创作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有这么多优秀的青年歌唱人才,我为他们写作品都增强了很多信心”。

  担任本届声乐(民族)比赛专业监审的邓玉华有着60年歌唱艺术实践,她坦言,一个多星期,80多位参赛选手轮番登场,几轮比赛听下来,感觉金钟奖的声乐比赛水平就专业性来讲非常高。因为每位选手都表现出扎实的基本功,经过了科学唱法的训练,代表了当前中国民族声乐的高水平。“比如决赛的比赛,参赛选手都演唱了技术性很强的艺术歌曲,有表现花腔技巧的,也有表现少数民族和不同地域风格的民歌,这都需要声音高亢、洪亮的部分,气息就要用得非常好,一下子把声音发挥到位;还有表现内心里那种独有的情感的作品,这就要把声音控制得非常弱、非常轻。这些声乐上的技巧都是需要有很扎实的演唱功底才能够做得到的”。邓玉华认为这些年轻选手中的有些人肯定会成长为将来声乐界的顶梁柱。“今天,我们中国在各项事业、各个领域都向着世界上最先进的水平奔跑着、飞跃着。我们的文艺事业,我们的声乐事业,应该展现出令世界瞩目的水平和成就。那么就必须要有这样一支队伍。而金钟奖这样的比赛,就是一个推动、一个号召,更是一个标杆”。

  小提琴比赛的专业监审俞丽拿清晰地记得她做学生的时候,中国的小提琴演奏水准是被外国人瞧不起的。“正是经过几十年、几代小提琴教育者的不懈努力,我们才走到了今天,这些孩子的演奏水平,不管是选上的还是没有选上的,都已经具备很强的国际竞争力。所以,从这些孩子的演奏中,我看到了中国小提琴事业的希望。我想跟每一位成功晋级下一轮的选手说——你要更好地把心中的音乐表达给观众,而没有晋级的,则希望他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好的条件去听听其他选手的演奏,有的时候听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渠道。没有获奖的选手不代表他们不合格,只是因为获奖名额有限,他们都是很棒的,他们都是中国小提琴事业的未来”。

  二胡比赛的专业监审宋飞虽然不参与打分,但她对每一轮次比赛中每一位选手的演奏都做了非常详细的笔记。宋飞表示,很高兴看到了他们的进步、成长、成熟,可以说,每一个选手身上都闪现出对音乐作品诠释的亮点。“看到二胡艺术在这些年轻选手身上有了很好的传承与发展,这是我们二胡人最开心、最幸福的事。对于每一个选手来说,金钟奖既是展示艺术才华的最高舞台,也是交流学习的有力平台,是一次很好的人生经历。希望这些年轻的选手,把今天的比赛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不断前进”。

  作为本届金钟奖声乐(美声)比赛评委会主任的廖昌永谈道,通过这一届的金钟奖比赛,可以看到国内音乐教育,特别是声乐教育有了非常大的进步,参赛选手无论是从语言还是声乐的技术方面展现了自己的实力。因为复赛是“拉帘盲听”,评委们看不到大家在舞台上的表现,但是从演唱中可以听得出大家对人物角色的把握、对音乐风格的把握、对语言的把握都有非常大的进步。廖昌永认为艺术没有绝对的高低之分,“大家在不同的阶段对音乐的理解、对作品的诠释都不尽相同,当然还有临场发挥的因素,我觉得每一个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还需要进步的地方,而金钟奖确实是一个特别好的交流学习的平台”。

  声乐(美声)比赛评委会主任殷秀梅谈道,“大家今天能走上金钟奖的舞台,都已经在艺术学习的道路奋斗了很多年,所以非常不容易。然而比赛就是比赛,可能选手们在演出的时候这样唱就算是非常优秀了,但是在比赛的时候评委肯定要挑出你所有的毛病,也只有这样选手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提升,这才是比赛的真正意义所在。所以,这一次并不是选手们这一生的唯一机会,重要的是你今后的工作怎样让中国的老百姓认可,甚至是让外国的观众认可,这才是最重要的”。

  声乐(民族)比赛评委会主任印青认为,金钟奖总体上水平一届比一届高,这次感觉尤为明显,整体的水平很高。“社会在发展,音乐事业也在发展,尤其是金钟奖的这一年一年的比赛,选手们对于作品的演绎、对作品的理解越来越深刻。过去比赛选手比较注重表现技巧,对于作品理解不是那么深,或者是不像今天表现得这样越来越成熟。这次能够感觉到,几乎所有的选手都注意到表现音乐、表现内容、表现作品的思想”。印青感觉这届金钟奖整体氛围很好,尤其是首次落户成都是很正确的,从地理上来讲成都属于西南地区,也是国家今后经济发展的另一个要起飞的地方,如果在文化艺术层面特别是音乐上注入新的活力,对整个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金钟奖的辐射力和它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它的作用有的时候是超越音乐本身的,已经代表了我们国家的一种文化的发达,或者整个民族文化的一种符号和力量。

  声乐(民族)比赛评委会主任阎维文也参与了今年6月在济南举办的金钟奖全国声乐选拔赛,他认为短短四个月时间,参赛选手的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阎维文强调无论比赛的组织方,还是评委,都希望有特别冒尖的人才出现。“比赛就是选拔人才,选拔歌坛后备力量,同时也是让众多选手得到锻炼和展示,这也要求历届获奖的选手们并不是拿了奖就功德圆满,而要经过一次一次的磨炼,然后再一点一点地进步,这是一位年轻的歌唱演员必须经历的”。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51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