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厦门民间公益图书馆蓬勃发展 用阅读点亮孩子的未来

原标题:厦门民间公益图书馆蓬勃发展 用阅读点亮孩子的未来

导读:

  “以前,放学后我不知道要去哪里,现在,只想快点跑到这里多看一会儿书。”“我每星期会来三四次,在这边看书,直到晚饭时间再回家。”“我喜欢在这个家园里服务和帮助有需要的人。”…...

  “以前,放学后我不知道要去哪里,现在,只想快点跑到这里多看一会儿书。”“我每星期会来三四次,在这边看书,直到晚饭时间再回家。”“我喜欢在这个家园里服务和帮助有需要的人。”……这是几名孩子写下的留言,他们笔下迫不及待前往的地方是公益图书馆。

  早在2016年,厦门多家民间公益团队在当地推动、激活和创建公益图书馆项目。据不完全统计,经3年多的努力,共有15家公益图书馆和借阅点分布在思明、湖里、集美、同安等各区的城乡接合部社区、城中村和乡村里。这些图书馆不仅提供公共阅读空间,还组织主题讲座、心理辅导、志愿服务等,充分发挥公益平台的作用,点亮孩子的未来。

  前埔社区是一个位于思明区城乡接合部的社区,辖区目前还存在一些城中村和老旧连片的自建民宅。每当夜幕降临,城中村内小路曲折,灯光昏暗且喧嚣嘈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路口转角一处小屋,窗明几净,灯光明亮,屋内一群孩子正投入地阅读手中的书籍。这里就是新厦门人图书馆。

  新厦门人图书馆由思明区城市义工协会创办。城市义工协会秘书长陈伟说,去年7月,他们在调研中发现,城中村外来务工人员密集,家长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放学后无处可去就在巷道里玩闹。于是,协会决定在城中村内建设一个公共阅读文化空间,并为新厦门人提供必要的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这座城市。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仅从立项到选址,就耗费10个月。“我们几乎走遍思明区的每一个城中村,光是前埔前后来了不下50次,就是找不到合适的馆址。”陈伟说,直到今年8月1日,才在朋友的帮助下租到刚退租的两间店面,解决了场地难题。

  由于图书馆是公益性质,资金、人员与书籍来源同样是摆在眼前的问题。“轮渡公司已确定明年捐助5万元,完全足够覆盖我们一年3.6万元的租金。”陈伟说,城市义工协会除3名专职工作人员外,通过团区委与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合作,由城职青年志愿者协会每天派出4到5名志愿者,协助进行入馆引导、秩序维护、陪伴阅读和课业辅导。书籍方面,图书馆邀请长期致力于推广乡村阅读的公益组织“担当者行动”开出目录,再由思明区图书馆协助购买。

  事实上,新厦门人图书馆并不孤单,它在全市范围内还有许多伙伴。3年前,厦门市湖里区鸟巢阅读文化推广中心开始在岛内规模较大的城中村安兜村,运营第一家城中村公益图书馆——安兜图书馆;此后,携手躬行志愿者、童缘社工、欣立社工、湖里区义工协会等民间公益团队,先后在西潘和高殿等外来人口聚居区,建起西潘图书馆和高殿公益图书馆。

  最新的一家是12月18日在集美灌口挂牌成立的李林公益图书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厦门共有思明区的新厦门人,湖里区的安兜、西潘、高殿、后埔、县后、马垅、蔡塘,集美区的浒井、港头、李林,同安区的后宅、官浔等13家公益图书馆,以及小林后、天一等2个借阅点。

  厦门公益图书馆的创建和运营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丁勇是无法绕过的名字。作为鸟巢阅读文化推广中心执行长,他于2012年放弃体制内稳定的工作,投入社会公益事业,两年后又参与发起成立“鸟巢计划”,并在短短几年内带领团队直接运营3家公益图书馆。

  对目前厦门运营中的公益图书馆,丁勇表示,团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分为三类:首先是在项目选址、建设、运用过程中提供协助,比如直接推动浒井、后宅图书馆的建设;其次是通过网络等渠道间接施加影响,比如李林公益图书馆的建立就借鉴他们的经验做法;最后则是激活,比如蔡塘公益图书馆按照要求更新了书目,日借阅量从几乎为零上升至二三十本。

  去年,丁勇和团队决定从执行型组织转型为支持型平台组织,9名全职员工中的6人继续负责“鸟巢计划”,其余3人则转向“万家公益图书馆计划”。按规划,“鸟巢计划”继续直接运营安兜、西潘和高殿3家公益图书馆,提升管理水平并总结相关经验,建设成为公益图书馆示范和培训;“万家计划”则为有意愿创办公益图书馆的组织和个人提供支持。

  “运营人员可以免费前来接受培训,学习有关的管理知识。”丁勇说,他们准备了培训的全套资料,内容涉及日常运转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

  公益图书馆还为孩子们建立一套服务积分体系,将日常馆务交由他们自主完成,并根据实际表现增减积分。这一举措,让孩子们学会了自律,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喜欢在这个家园里服务和帮助有需要的人。”有承担馆务工作的孩子如此留言。

  数据更有说服力。以新厦门人图书馆为例,截至11月底,累计进馆10150人次,日均人流量为253人次,其中日进馆最高峰达638人次。另据统计,“鸟巢计划”直营的3个图书馆项目都已进入相对稳定的运营状态,去年入馆的读者量达36万人次,借阅次数超5万人次,服务辐射人群近30万人,其中青少年儿童约4万名。

  “截至目前,新厦门人图书馆已开展16场主题活动,参加志愿者430人次。”陈伟表示,公益图书馆不仅是一个阅览图书的公共空间,同时也是一个组织和举办主题讲座、心理辅导、志愿服务等活动的公益开放平台,应当引进多种多样的公益课程与实践活动。

  陈伟介绍说,开展公益课程和实践活动的师资,除了城市义工协会自己组建的讲师团之外,还有政府机构从事青少年成长研究的专家,及社会公益团体和教育培训机构的相关人员。比如,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樊登读书和半间教室、厦门技师学院、厦门110水生救生志愿服务队、厦门博物馆志愿服务队等机构都成为图书馆的合作共建单位,定期派出师资到馆上课。

  公益课堂内容分为两大块:一是以“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主题的品质修养课;二是丰富精神生活,涵盖书法传承、音乐素养、沟通技巧、文明礼仪、闽南文化、弘扬非遗、垃圾分类等方面。图书馆还专门设置心理咨询室,每周固定时间由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孩子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多层次、多维度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价值观。

  “除借阅图书,公益图书馆还能以图书为媒介,成为社区的文化教育平台。”丁勇和他的团队认为,这些位于城中村的图书馆应该是窗口和平台,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更为开放性的社区文化学习中心、社区交流中心,带动更多外部力量去关注与走进城中村,带动激活更多的资源与力量行动起来。

  据此,“鸟巢计划”直营的公益图书馆开始导入外部资源。丁勇透露,在厦门的一些高校和公益团体支持下,3家图书馆的内涵不断丰富,仅去年就举办超过513场的主题活动,参与活动的孩子、家长、志愿者1万多人次。此外,团队还鼓励孩子把书借回家,尝试通过“小手拉大手”影响父母,着手成立家长读书会。

  “如果新厦门人生活在一个缺少文化的环境里,将会难以融入这座城市,更别提归属感。”丁勇表示,希望通过推动公益图书馆的建设,在城中村这片文化沙漠开辟出一片绿洲来,助力孩子与城市共同成长,点亮他们的未来。(福建日报记者 潘抒捷钟真)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29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