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父母应关注孩子对爱的需求

原标题:父母应关注孩子对爱的需求

导读:

  有位美国心理学家提出过一个“储爱槽”理论,意思是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储存爱的能量的容器,如果里面的爱很少,这个人就很难给出爱、表达爱,相反,他们更需要的是来自外界的爱,就...

  有位美国心理学家提出过一个“储爱槽”理论,意思是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储存爱的能量的容器,如果里面的爱很少,这个人就很难给出爱、表达爱,相反,他们更需要的是来自外界的爱,就会经常性地索取他人的爱,求而不得就可能会生气愤怒。也就是说,只有内在的爱足够,才会更好地爱自己、爱别人,而“储爱槽”最早的爱的注入来源于父母。尤其是婴幼儿时期,父母或者养育者很好地给予了安全、舒适、及时的爱,孩子就容易获得满足,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内心就比较有能量,“储爱槽”充盈。成年后,孩子就可以带着满满的爱离开原生家庭,去建立自己的新家庭,继续幸福地生活下去。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的“储爱槽”充满爱呢?

  1岁前,及时回应孩子发出的信号。父母及其他主要养育者要特别关注孩子的需求,渴了、饿了、困了、疼了、委屈了,要及时满足或给予关怀、安慰,让孩子感受到爱,协助其发展出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对一个没有自我照顾能力的孩子来说,能否活下来,他全部的指望就是身边的养育者。需要被及时满足,孩子就会对这个全新的世界充满信任,感到被爱、安全,就会逐渐形成稳定的情绪。

  几个月的宝宝就会发出各种信号来吸引妈妈的关注,再大一点,宝宝会说话、走路了,就会通过呼唤、跟随,甚至哭闹、嬉笑等方式表达对父母的依恋。作为父母,要及时给予回馈,比如,告诉宝宝这个可以摸,那个不可以碰。有的宝宝爬到床边就会回头看看妈妈,此时妈妈就要及时给予孩子反馈,或者微笑默许,或者鼓励,或者严厉制止。宝宝就会知道,爸爸妈妈随时在身边,自己是安全的,不用害怕。这样,宝宝就会建立起对爸爸妈妈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基本上,孩子关注的是“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他接受我吗?他关注我吗?”如果孩子察觉这些问题的答案为“是”,则孩子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就容易发展出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但是,如果孩子察觉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为“否”,孩子会体验到焦虑、失望、恐惧等情绪,容易发展出其余三种(多虑型、超脱型与恐惧型)依恋关系。妈妈或者主要养育者可以经常给孩子这样的反馈,“妈妈在”、“爸爸妈妈是爱你的”……

  避免阴晴不定,约定规则是更好的教育方式。除了需求得到满足,主要养育者的情绪也会影响孩子对爱的接收,尤其是妈妈。情绪暴躁波动大的妈妈,带给孩子的感受是有时候被爱,有时候被嫌弃,这样他的储爱槽也是一会“储蓄爱”,一会流失爱,甚至孩子更容易感受到不被爱的场景。比如妈妈受工作或其他事情影响,本来情绪就不太好,正巧这时孩子把碗打碎了,他很可能就会受到妈妈大声呵斥,孩子预先不知道妈妈的情绪,他接收到的信息就可能是这个碗比他重要,妈妈更爱碗而不是他。一般孩子失手打烂碗,他可能已经有自责情绪了,如果家长再指责,孩子可能内化的就是自己笨,不被爱,变得不自信,容易自责。所以,妈妈要觉察孩子的情绪,适当安抚,提醒下次小心,教会正确的拿碗方法,约定规则是更好的教育方式。

  还有一类妈妈,情绪容易反复,高兴的时候对孩子有求必应,心情不好时可能拿孩子撒气。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为了讨好妈妈而从小学会察言观色,不轻易表露自己的真实情绪,长期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等到压抑不住的时候,来一次大爆发。长大后,这样的孩子可能也会形成反复无常的情绪,甚至和妈妈建立起矛盾关系。

  父母关系和谐。有些夫妻吵架会拿孩子做挡箭牌,或者在孩子面前指责另一方,这对孩子来讲是难以接受的。而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孩子通常会认为是自己的原因,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有些家长还会把夫妻矛盾直接归因到孩子身上,比如有些人会说,“你看看就是因为你太淘气,爸爸生气了”,“就是因为你不好好吃饭,妈妈不理我们了”。这些“就是因为你”的归因方式会让孩子认为自己要为父母的关系负责,可是他理解不了又承担不起大人间的纷争,只好怪自己,“储爱槽”就更难充满爱了。

  总结来讲,要让孩子“储爱槽”充盈,成为一个会爱、有能力爱,也容易被爱的人,父母要给孩子注入爱、传递爱,表达理解、支持,营造一个温馨、稳定、和谐的成长环境。(华龙网综合)

  有位美国心理学家提出过一个“储爱槽”理论,意思是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储存爱的能量的容器,如果里面的爱很少,这个人就很难给出爱、表达爱,相反,他们更需要的是来自外界的爱,就会经常性地索取他人的爱,求而不得就可能会生气愤怒。也就是说,只有内在的爱足够,才会更好地爱自己、爱别人,而“储爱槽”最早的爱的注入来源于父母。尤其是婴幼儿时期,父母或者养育者很好地给予了安全、舒适、及时的爱,孩子就容易获得满足,建立起安全的依恋关系,内心就比较有能量,“储爱槽”充盈。成年后,孩子就可以带着满满的爱离开原生家庭,去建立自己的新家庭,继续幸福地生活下去。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的“储爱槽”充满爱呢?

  1岁前,及时回应孩子发出的信号。父母及其他主要养育者要特别关注孩子的需求,渴了、饿了、困了、疼了、委屈了,要及时满足或给予关怀、安慰,让孩子感受到爱,协助其发展出安全型的依恋关系。对一个没有自我照顾能力的孩子来说,能否活下来,他全部的指望就是身边的养育者。需要被及时满足,孩子就会对这个全新的世界充满信任,感到被爱、安全,就会逐渐形成稳定的情绪。

  几个月的宝宝就会发出各种信号来吸引妈妈的关注,再大一点,宝宝会说话、走路了,就会通过呼唤、跟随,甚至哭闹、嬉笑等方式表达对父母的依恋。作为父母,要及时给予回馈,比如,告诉宝宝这个可以摸,那个不可以碰。有的宝宝爬到床边就会回头看看妈妈,此时妈妈就要及时给予孩子反馈,或者微笑默许,或者鼓励,或者严厉制止。宝宝就会知道,爸爸妈妈随时在身边,自己是安全的,不用害怕。这样,宝宝就会建立起对爸爸妈妈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基本上,孩子关注的是“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他接受我吗?他关注我吗?”如果孩子察觉这些问题的答案为“是”,则孩子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就容易发展出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但是,如果孩子察觉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为“否”,孩子会体验到焦虑、失望、恐惧等情绪,容易发展出其余三种(多虑型、超脱型与恐惧型)依恋关系。妈妈或者主要养育者可以经常给孩子这样的反馈,“妈妈在”、“爸爸妈妈是爱你的”……

  避免阴晴不定,约定规则是更好的教育方式。除了需求得到满足,主要养育者的情绪也会影响孩子对爱的接收,尤其是妈妈。情绪暴躁波动大的妈妈,带给孩子的感受是有时候被爱,有时候被嫌弃,这样他的储爱槽也是一会“储蓄爱”,一会流失爱,甚至孩子更容易感受到不被爱的场景。比如妈妈受工作或其他事情影响,本来情绪就不太好,正巧这时孩子把碗打碎了,他很可能就会受到妈妈大声呵斥,孩子预先不知道妈妈的情绪,他接收到的信息就可能是这个碗比他重要,妈妈更爱碗而不是他。一般孩子失手打烂碗,他可能已经有自责情绪了,如果家长再指责,孩子可能内化的就是自己笨,不被爱,变得不自信,容易自责。所以,妈妈要觉察孩子的情绪,适当安抚,提醒下次小心,教会正确的拿碗方法,约定规则是更好的教育方式。

  还有一类妈妈,情绪容易反复,高兴的时候对孩子有求必应,心情不好时可能拿孩子撒气。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为了讨好妈妈而从小学会察言观色,不轻易表露自己的真实情绪,长期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等到压抑不住的时候,来一次大爆发。长大后,这样的孩子可能也会形成反复无常的情绪,甚至和妈妈建立起矛盾关系。

  父母关系和谐。有些夫妻吵架会拿孩子做挡箭牌,或者在孩子面前指责另一方,这对孩子来讲是难以接受的。而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孩子通常会认为是自己的原因,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有些家长还会把夫妻矛盾直接归因到孩子身上,比如有些人会说,“你看看就是因为你太淘气,爸爸生气了”,“就是因为你不好好吃饭,妈妈不理我们了”。这些“就是因为你”的归因方式会让孩子认为自己要为父母的关系负责,可是他理解不了又承担不起大人间的纷争,只好怪自己,“储爱槽”就更难充满爱了。

  总结来讲,要让孩子“储爱槽”充盈,成为一个会爱、有能力爱,也容易被爱的人,父母要给孩子注入爱、传递爱,表达理解、支持,营造一个温馨、稳定、和谐的成长环境。(华龙网综合)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新重庆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媒体产业大厦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4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