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影像2019年朝鲜人过得好吗?
导读:
朝鲜似乎与整个现代化社会有所脱节,地铁上、餐馆里、街道上,很少有人低头玩手机,碎片化的信息洪流还未波及到平壤,更多的人选择捧着一本书出行。 当然,他们的目光会首先聚集到我...
朝鲜似乎与整个现代化社会有所脱节,地铁上、餐馆里、街道上,很少有人低头玩手机,碎片化的信息洪流还未波及到平壤,更多的人选择捧着一本书出行。
当然,他们的目光会首先聚集到我的身上来,我从不因为这样的眼光而感觉自己受到冒犯,相反,我会更加努力瞪大自己的眼睛,“反盯”回去,他们的目光一般也就很快收退了。
我喜欢去看他们的模样:他们瘦削的脸庞,他们带有一丝戒备的眼睛,他们的穿着,他们的说话方式和一举一动。
有很多文章试图去描述朝鲜人的外貌,说他们的双眼“空洞无物”;而朝鲜自己的宣传制品上所展现的人民面貌,却永远都是昂扬向上的。
我所见的朝鲜面孔与上述的描述都不符合,想要用一个形容词来概括一个国家的所有人未免太有野心。他们在我眼中是富有生活气息的,又是个个不相同的。
我遇到对中国充满好奇心的大叔,在嘈杂的地铁上扯着嗓子问我中国的一些情况;我看到疼爱孙女的老爷爷,帮孩子拉着小滑轮车驶过金日成广场;我也见到几个朝鲜妇女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吵了一条街,一路上都有路人在持续劝架。
这些所见让我感到亲切与真实,我渐渐意识到,如果想要真正地去了解朝鲜人,尽快抛开自己的刻板印象才是最重要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选取了五十张照片呈现给各位读者,主人公都是我随机捕捉的平壤市民,其中有带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有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有幸福的新婚夫妇,有身着传统服饰的美丽少女。
这一百张面孔绝不能够代表所有的朝鲜人,但是他们生动的模样,或多或少能够体现出一个个努力生活的朝鲜普通市民的状态。
▲大同江边,兄弟俩对着镜头略显拘束。他们的衣着都比较破旧,脸上也有灰,但从他们话语之间的“再晚回去会被妈妈说”,我判断这两个孩子并不是流浪儿童(首都平壤真的会有流浪儿童的存在吗?我不知道。)
▲初秋傍晚,小区的居民在楼下遛狗、乘凉。夕阳浸润下的粉色天空笼罩着他们,这种情形像极了国内十多年前的街景。
▲一场军婚。朝鲜的婚礼上很少有新娘穿婚纱的,她们大多数穿着朝鲜的传统服饰(朝鲜人称치마저고리,我们则称其为“朝服”)。相比已经被改良出来多种样式的“韩服”而言,“朝服”的颜色更加华丽,版式也较为正统。在重大节日和庆典的时候,朝鲜人都会身着朝服出街。
▲未来科学家大街上,一群小朋友结伴玩耍,其中的一个小女孩好奇地向后张望。“未来科学家大街”是金正恩指示建设的现代化小区,其中居民主要为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
▲“科学技术殿堂”里,讲解员正在对一项益智模型做解释。科学技术殿堂是一所综合性电子图书馆,但在我们参观的那一天,内部几乎看不到朝鲜民众。
▲第十五届平壤秋季国际商品展览会,售货员正在推销一种高丽人参活性药丸。朝鲜的各类保健品非常多,朝鲜人也比较相信这些药物,虽然有些“吃了就能长高”、“我二十年的脑血栓吃了这个就好了”诸如此类的宣传语在我们看来无异于瞎扯。
▲一辆军车上,几位军人在聊天。朝鲜的军事化程度很高,在大街上随处可见身着军服的军人。(要注意在朝鲜给军人拍照是不被允许的)
▲公交车上的朝鲜市民。朝鲜的公交车是吊着电缆的电车,行驶速度极慢,电缆经常脱落,每当电缆脱落的时候,司机就会下车把电缆接上,再继续往前开。
▲由中国大使馆举办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展上,观展的朝鲜民众。因为与中国的特殊关系,大多数朝鲜人对中国的发展非常关心。
▲平壤市中央动物园内,一位男青年正准备与一只大狗合影,付费和动物拍照也是动物园的经营项目之一。
▲身着校服的学生从绘有金日成和金正日巨型头像的石碑下走过。纪念领导人的画像、石碑在平壤市区内随处可见。
▲在一间酒吧里喝酒的朝鲜男人。这间酒吧的食物售价不菲,内部陈设和装饰也颇有“小资产阶级情调”。
▲大成百货商场内,两个买了冰淇淋的女学生在自拍留念。如果不是拿着老款的相机,她们与南韩为美食打卡的女学生们几乎无异。
▲位于妙香山的“国际亲善展览馆”内,一位讲解员感情丰沛地吟诵金日成的名作《秋日的妙香山》。
我还记得刚下飞机的时候,在登机桥上看到的几个身着黄绿色军服的朝鲜军官,那一刻我有一种“怎么和我在图片上看到的一模一样”的震惊感,尽管另一位朝鲜姐姐非常亲切地冲我微笑,还是无法消解我心中巨大的抵触感。
因为生活习惯的不同,我在朝鲜的生活也是充满了磕磕绊绊,我在日记里充满鄙夷地称他们为“一群还未开化的野蛮人”。
直到两个月之后的一天,冒着大雨去饭店吃饭,吃完饭左等右等雨也不见小,我干脆顶着超市的黄色购物袋走回宿舍。
一路上塑料袋被风吹得鼓鼓的,路过的朝鲜人盯着我忍不住嘴角上扬,甚至连清凉饮料亭里的大妈们都哈哈大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