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非接触式”支付提速背后的冷思考 :难改的客户习惯
导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下,“非接触式”支付提速。一方面,越来越多消费者自发主动选择非接触式消费;另一方面,监管也再次鼓励支付机构优化“非接触式服务”渠道和场景。北京商报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下,“非接触式”支付提速。一方面,越来越多消费者自发主动选择非接触式消费;另一方面,监管也再次鼓励支付机构优化“非接触式服务”渠道和场景。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当前,多家机构开启“非接触式”服务竞速模式,既有尝试线上开发商户,也不乏探索通过公众号、小程序等渠道给C端用户提供服务。不过,“非接触式”服务热背后,也有人士指出应冷静看待市场需求。对于支付机构而言,既应把握“非接触式”机遇,但也要考虑该需求在疫情过后是否仍然受用。当前,机构是否需花费高成本和精力去投入开发“非接触式”服务和应用,仍需慎重考虑。
现状:线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发布《北京市非银行支付机构复工复产防疫工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要求,支付机构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广电子支付服务使用。其中包括,积极推广线上业务,优化和丰富“非接触式服务”渠道和场景。如鼓励支付机构强化手机APP、小程序等服务管理和保障,吸引客户使用电子渠道办理支付结算业务,减少人员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大力发展和使用“非接触式”支付方式,不仅有利于疫情防控,对机构来说也是一个机遇。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手机用户数量、移动支付渗透率的持续增长,“非接触式”支付已经占据了各类支付方式中的支柱地位,但流量见顶也是移动支付高速发展后所面临的不争事实。因此,积极推广“非接触式”支付方式,不但有利于阻断疫情通过现金等介质进行传播的风险,还有助于进一步挖掘移动支付市场中的增量用户,为构建庞大、完善的移动支付体系进一步奠定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在监管号召下,对于“非接触式”服务,多家支付机构纷纷行动。其中既有机构尝试线上开发商户,也不乏机构探索通过电话、公众号等渠道给C端用户提供服务。
“非接触式”支付提速背后,也伴随着层层考验。多家机构人士告诉记者,在尝试多项“非接触式”服务后,其在开发、获客、展业等不同层面面临着不同挑战。
“公司业务主要面向B端商家,而触及B端商家的营销方式则主要基于线下行业展会布展参展、行业协会组织引荐、定向上门拜访对接和商户口口相传。”首信易支付相关人士同样称,在疫情影响下,大部分行业展会停办或延期,少数正常举办的展会也因疫情限行和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而质量下降,参会性价比不高;很多行业组织协会举办的活动和线下商户拜访也不得不暂停。
“非接触式的支付方式虽然很好,但是在获客和展业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挑战。首先是客户,特别是老年客户习惯很难改变,其次商户在改造非接触式支付设备也需要成本,此外,当前非接触式支付存在呈现百花齐放的情况,每个电子钱包都有自己的编码,缺乏统一性,商户的二维码桌牌也至少有三种,多的甚至七八种,极为不便。期待未来行业能这个方面采取有效的统一措施。”NETSTARS首席技术官陈斌称。
事实上,“非接触式”支付服务早已有之,只在疫情催化下进一步扩大了市场需求。正如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非接触”支付有着效率高等优势,很多支付机构也纷纷尝试探索。但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前来看,很多机构尽管投入成本开发,但实际获客大都还是要通过线下进行,这是机构在展业过程面临的一大难点。
值得关注的是,针对不同层面展业难点,多家支付机构均在探索不同解决对策。一方面是适应业态的变化,加强产品和服务能力的提供。另一方面,则通过加强组织形式、服务形式、新技术的使用,从而更快捷、低成本地触达客户。
其中,对于客户拓展受限问题,有机构开始加强了与渠道方的联系,拓展接触商户的渠道。对于商户核实方面,则加强了技术手段的应用,包括第三方数据的综合比对、视频核实等方式,确保商户的真实性。同时,在执行层面,则通过远程办公软件,加强业务、产品和开发的沟通,管理人员制订任务进度表,加强对日常工作的考核。
也有机构采取内外兼修的方式度过难关。首信易支付相关人员称,“对内,我们将线下营销的方式转为线上化,充分利用假期延长、人们手机使用时间增加的好机会,大力加强线上化营销的投入,从而触及更深层次的市场需求和更真实的客户群体;对外,则联系行业协会和支付相关行业组织,探讨新形势下的企业联合对接渠道,加强行业关联度,集合企业力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