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2009年度“人民网奖学金”——复旦大学篇

原标题:2009年度“人民网奖学金”——复旦大学篇

导读:

  缘何BBS值得关注?笔者以为,高等院校BBS的受众/使用者代表大学生群体是一批特殊的群体,在中央集权、媒体管制(manipulation)的中国,其对新闻传播现象的关注,可...

  缘何BBS值得关注?笔者以为,高等院校BBS的受众/使用者代表大学生群体是一批特殊的群体,在中央集权、媒体管制(manipulation)的中国,其对新闻传播现象的关注,可视为一群能代表中国未来精英的年轻人,对公众事件、参与式新闻、技术进步交织的新事物做出的敏锐反应。相对于外部新闻环境,BBS所体现的去集权化、去管制化特征,在笔者看来是一种置身外部媒介新闻自由缺乏、言论受限的张力下年轻人处理新闻的奇特外部景观,而其处理新闻的方式、过程、态度,是其理解公共事务与消费(consume)新闻本身交织的具体表征,不仅是一主动、被动;有意识、无意识;针对性、盲目性等多重对立复杂机制的集合,更是一个动态的多目的使用过程。

  因此,作为探索性(exploratory)研究、描述性(descriptive)研究与个案研究(case study)、试点研究(pilot study),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复旦大学“日月光华BBS”的新闻版面(News版)。[详细]

  有关报业发展未来方向的讨论是近年来传媒业界与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此项话题的兴起是和报业发展日益陷入困境的尴尬现实相伴随的,就国内而言,发行市场竞争激烈、广告收入增长迟缓、利润减少甚至亏损是中国报业市场的基本态势;就国外特别是报业尤其发达的美国市场来看,情形则更为严峻,进入2009年以来,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停止出版纸质版到多家地方性报纸连续关门,美国报业市场传来的几乎都是让人沮丧的信号。

  此种情势之下,纸媒体特别是报纸,其未来发展趋向的讨论就显得日益热烈。其中一个基本观点即是沿着所谓“融合新闻”的理念来探讨报业发展的未来,在此视野之下,互联网以及相关的无线网络技术应用必须成为报业未来战略的核心,本文依照此种思路,将网络新闻视频作为切入点,选取国内知名的报业网站“人民网”和《纽约时报》网站为分析个案,通过比较二者在网络新闻视频应用上的基本特质与方式,描述目前国内外报纸网站在新闻视频应用方面的基本态势,并希望对其未来发展趋向提出思考。[详细]

  值得注意的是,IM作为一种网络交际工具,除了具有点对点交换信息的功能外,同样也是一种自我表达的工具,这体主要现在“显示图片”及“签名档”。签名档是由IM使用者可自行撰写并可以随时更换的,在其好友的IM工具列表中显示在其用户ID后面的一段文字信息。在不同的IM工具中签名档有着不同的名称,例如在MSN中的官方叫法为“个人信息”,在飞信中叫做“心情短语”,在QQ中叫做“个性签名”。

  通过国内外的文献检索,我们发现,关于IM签名档的学术研究目前还是空白。签名档和用户ID紧紧相连,也就成为IM用户在IM好友交际圈中的身份象征和主要个性表达手段。那么,IM签名档的使用习惯和其使用者的个人属性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呢? [详细]

  有关网络公共言论,尤其是博客的研究近期有非常多,如Byoungkwan Lee, Karen M. Lancendorfer&KiJungLee的研究,其研究目的是探讨网络讨论对于传统新闻媒体的影响。相应地,该研究主要检验了在南韩2000年中BBS对于新闻报纸议程设置的影响。尽管当时的研究考察的是BBS,但是现在作为新发展形态的博客完全有BBS的诸多特征。这份研究的结果显示网络汇集意见并领导了公共舆论,同时也影响了各类传统媒体对于事件的报道。

  名人对于公共事件的评论在网络中的传播,即使不具有首发性,也由于其自身的影响力以及公共事件本身的吸引力,也对传统媒体及网络媒体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

  因为博客作为一种自媒体,给予了名人比之传统媒体更大的自主权和自由,基本能完整而充分的表达名人对事件的看法;所以我们的研究集中选取了名人在自己的博客中针对这些事件发表的言论,以及网民的跟帖和评论和其他网络媒体的转载和报道,来具体分析这些言论对网民和网媒的影响。 [详细]

  表情符号在20世纪末随着网络的普及而得到了人们的广泛接受,Pezabek & Cochenour (1998,p.371)将表情符号定义为“被用来测读情感及感受,由平常的排版符号而成的视觉提示”。在英文中,人们将情绪(emotion)和小图案(icon)两个字合并成“emoticon”来指称这一新兴事物(叶韵芝 金兼斌,2008),日文中则称为“颜文字”(梁燕碧,2006),“颜”即“表情”,与中文中的称谓“表情符号”有共通之处,即用文字和符号来展示人们的表情进而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

  由于这种图形化的表达方式具有即时性,而且充满娱乐色彩,因而在IM使用人群中广受欢迎,甚至成为网络亚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有调查显示,在IM的各种功能之中,表情符号的受欢迎程度最高,达到49.7%,其次为传送档案、大头贴、历史记录保存等等。 [详细]

  “扎根理论” (grounded theory) 源于20世纪60年代对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研究,是由格拉斯(Glaser)和斯特劳斯(Strauss) 提出一种在质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方法(1967),其主要原则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人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

  青少年上网的一大主要动机是维持和继续深化现实社会中的交际,因网上交往很大的一部分对象都是现实中已经认识的人,这种交往方式,弥补了现实交往的时间、空间限制,突破地域和时间维持社会网络。 [详细]

  目前,有关女性的新闻中,有一个身份的群体经常出现——女大学生。传统意义上的“天之骄子”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负面新闻报道不断增加,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媒体形象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浅薄”、“盗窃”、“吸毒”、“网恋”、“性放纵”、“急功近利”、“自杀”“暴力”等充满负面信息的词语与“女大学生”联系在一起充斥着媒体空间。我们说媒体“妖魔化”女大学生可能欠妥,但媒体靠女大学生来吸引眼球的行为却是不争的事实。

  本文拟通过比较2008年6月~2009年6月一年来人民网与腾讯网有关“女大学生”的新闻呈现,探讨主流网络媒体与商业化网站在女大学生形象建构方面的区别和问题,并试图探索改善的途径,以进一步唤起对女大学生群体形象建构的关注,提高主流网络媒体的社会公信力与媒体引导力。 [详细]

  6月17日,湖北石首一酒店厨师死因不明陈尸门前,由于当地群众不满警方的调查而设置路障,引发群众性事件。21日凌晨,湖北石首市政府网站被黑,黑客在页面上留下“真相只有一个”等文字。之后多天,该网站都不能正常访问。 在以往的公共事件中,网民大多只在虚拟社区凝聚民意,表达关注,但是,此次事件中攻击政府网站的行为显示出,网民已经不局限于在虚拟社会活动,而是试图在现实社会中采取行动以表达自己的意愿。本文拟抛开事件中的其他要素,单从网站“被黑”这一事件来探讨网络民意的执行问题,以及网络民意与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

  正如上面所讲的,网络民意在执行自身的过程中,其指向的对象是政府的相关部门。在石首“6.17”事件中表现的十分明显,即正是政府在网络上发布公告的言词,导致了网络被黑这样的结果,而反过来,网络被黑再一次引发网民对于事件的关注和热议。在这一事件中不难看出,网站被黑这种行为根源在于政府行为。那么,政府行为在事件中存在哪些问题,通过博弈论中博弈理性的分析可能更清楚地展现出来。 [详细]

  2008年4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降临家乐福。危机来自互联网上疯狂流传的一个帖子,内容有关家乐福的大股东LVMH集团资助,支持,反对北京奥运会。帖子号召5月1日全国抵制家乐福一天。这一充满爱国热情的振臂一呼得到了广大网民的强烈支持,截至17日13时,新浪财经关于“争议是否抵制家乐福”的调查显示,有超56万网友表示近一个月内不会去家乐福购物。而在全国各地,不少人自发组织起来,在家乐福门店前拉起“抵制家乐福”的标语,实实在在地将口号付诸行动。

  追本溯源,这场危机缘起于北京奥运会圣火在法国巴黎传递时遭到了干扰,随行的保安人员多次被迫熄灭火炬,“”分子甚至用暴力手段企图从坐在轮椅上的金晶手上抢夺火炬。之后,法国政府和法国媒体所表现的冷眼旁观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则进一步激怒了海内外华人。 [详细]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67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