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孩子的性格什么样最好?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导读:
最近团队里有几位新妈妈感叹道,以前听老母亲的辛酸史,就像听故事。直到当妈后,才发现原来这就是自己的故事。 我们这些老母亲就很好奇,按说凭借一手专业育儿知识,再加上我们老一...
最近团队里有几位新妈妈感叹道,以前听老母亲的辛酸史,就像听故事。直到当妈后,才发现原来这就是自己的故事。
我们这些老母亲就很好奇,按说凭借一手专业育儿知识,再加上我们老一辈的经验传授,新妈妈带娃应该很轻松啊。
K妈说:你们这还有的治,我家那位呢,他不在家,家庭和睦。一旦在家,就非要给俩孩粗暴分出个对错
说起这些事,不管在妈妈这个岗位上呆多少年,都避不过。因为猪队友总喜欢用一种过来人的姿态,对妈妈指指点点:夏天不能用纸尿裤、不能赤脚、不能……
好不容易给他们科普了正确的知识,猪队友又开始从“心”入手接着坑娃。他们总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以统一的“乖宝宝”标准去解读和要求孩子。
比如,像小D那样沉浸在自己世界不理人的情况,妈妈觉得这是孩子的天性,没问题。可爸爸就觉得孩子这样内向,会影响他以后社交,要改!
儿童心理学教科书《儿童发展》也提到:二胎家庭的父母发现,他们用在第一个孩子身上的一些策略,用在第二个孩子身上不一定有效。从生物基础上证实,儿童的某些特质是遗传而来的。
有些孩子平稳安静,不爱表达;有些孩子活泼好动,喜欢交流。孩子的天性就像颜色,看起来各不相同,但没有好坏之分。
所有这些给孩子贴的标签,其实都是大人站在成人的立场去曲解孩子的行为。如果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这些问题,你会发现很多孩子天性美好的地方。
当然,作为大人要转变自己思维角度和立场,有时候也是一种挑战。毕竟,我们小时候,也是这么被干涉过来的:
孩子喜欢涂鸦,是因为他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天生对线条和颜色的敏锐感知力,那就铺一层白纸,让孩子尽情享受绘画的乐趣,也不要刻意“订正”他们的创意;
孩子不爱理人有点内向,但他更爱思考,注意力更集中,那就安静地陪伴孩子,给予孩子更多独处的空间;
大宝二宝争夺玩具看起来好像不会谦让,其实3岁左右的孩子,大脑的发育会让他们本能地喜欢模仿和竞争,这也是大脑发育的健康信号。所以只要不“挂彩”,大人都无需过渡干涉。
我们成为了“不听话”的大人,为了守护孩子的天性,拒绝邻居的调笑、扛住长辈的施压。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样子来长大。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