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钟南山院士曾呼吁、很多人都忽略的习惯有可能危害你的健康! 特别关注
导读:
很多家庭都没有使用公筷的习惯,有人说使用公筷是“瞎讲究”,也有人觉得一家人吃饭用公筷“不习惯”。 近日,随着餐饮行业恢复营业,“使用公筷”这个话题也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
很多家庭都没有使用公筷的习惯,有人说使用公筷是“瞎讲究”,也有人觉得一家人吃饭用公筷“不习惯”。
近日,随着餐饮行业恢复营业,“使用公筷”这个话题也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更多人意识到使用公筷的好处。
分餐制已是“老生常谈”。早在“非典”时期,不少地方就提出过使用公筷倡议,公开报道资料显示,早在十多年前钟南山院士就呼吁过,在家庭中也要使用公筷。
但疫情过后,由于百姓接受度不高、分餐服务不到位等原因,分餐制并未得到有效推广。看似简单的分餐,推行起来却困难重重,据新华网对近2万名网友的问卷调查显示,4成网友赞成分餐制推广,而3成网友则表示反对。
“大家一起吃饭就是图个热闹,喊服务员上公筷,会让大家感觉别扭,显得自己很矫情。” 浙江宁波市民魏玮说,公司同事都是年轻人,经常凑在一起聚餐,但很少用公筷。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民刘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常年出差,有些与工作相关的饭局往往坐满一桌陌生人,少则五六人,多则十来人,根本不知道对方健康状况。
有人夹菜时爱在盘子里挑挑拣拣,有人喝汤不用碗,从盆里一勺一勺地舀着喝,甚至还有人把咬过的黄瓜往蘸酱里蘸。“提醒别人用公筷公勺吧挺失礼的,像嫌弃别人脏一样,我只好假装不饿,少吃或不吃。”
长久以来,围桌合餐是中国人的主要就餐方式,亲朋好友围坐成一圈,觥筹交错,共享美食,气氛其乐融融,吃饭讲究的就是“热闹”,因此和家人吃饭,推行公筷的难度更大,尤其是对于一些老年人而言,突然改变接受不了。
“我跟公婆一起住,老人爱用自己的筷子给小辈夹菜,我提议用公筷,没想到老人强烈反对,差点引发家庭矛盾。”河北保定的孕妇宋女士说,一些长辈觉得用公筷又麻烦又生分,短时间很难转变传统观念。
记者采访时发现不少火锅店生意热闹,戴口罩、测体温、登记信息等防控流程一项不缺,然而进入涮锅环节便打回原形,店家不提供公筷,客人们拿着自己舔过的筷子在锅里上翻下涮。顾客徐先生说:“餐厅没放置公筷,自己也不好意思要,只好将就一顿。”
即便实行了公筷制的饭店,实际运行情况也不太理想。呼和浩特市民王斌说,一般餐厅提供的公筷、私筷一模一样,吃着吃着就分不清了,尤其是桌上的人喝了点酒以后,公筷基本上就成了摆设。
多人聚餐时不使用公筷的最大弊端,是传播病原微生物。就餐者的唾液由私筷直接接触饭菜,这些饭菜就很可能沾染上病原微生物,再经由其他人的私筷被送入口中,引起交叉感染,增加疾病感染风险。
虽然近距离聚餐感染主要是因为病毒通过飞沫进入呼吸道,但是也无法排除病毒能通过口水进入消化道的可能性。
幽门螺旋杆菌,常存在于感染者的唾液中,在不分餐的情况下,筷子很可能成为传播媒介。当一个感染者用筷子夹送食物入口,如果筷子沾染到口腔内的幽门螺杆菌,再去餐盘夹菜,就可能污染食物,进而将幽门螺旋杆菌传播给同桌的人。
另外,有孩子的家庭常因为不正确的喂食意识,例如直接用嘴巴吹凉或嚼碎食物后喂孩子,会导致孩子传染幽门螺旋杆菌。
手足口病症状表现为发热,口腔内出疱疹,以及手、足、臀等部位出现皮疹,可伴有腹痛、腹泻、头痛不适等症状。
甲肝和戊肝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其病毒易在空气中传播,如果长期和这些人共用杯子、碗筷,病毒有可能通过唾液传染到健康人身上。
传播源患者可以通过亲密的动作进行传播。主要通过飞沫、唾液传播,一般常见病发人群是免疫力低下的幼儿。
感染病毒的早期症状和感冒相似,还会伴随高热、咽峡炎或出现扁桃体白膜等,在免疫力低下时可以导致反复感染。
广州市29家餐饮龙头企业、星级酒店等,主动推行公筷制;浙江省十个部门联合倡议在单位食堂、餐饮行业、居家生活中,全面推进“公筷公勺”;江苏泰州则于3月9日出台全国首个《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对公勺的使用方法等进行规范。
公筷公勺:不能分餐,每个人使用自己的碗、筷子和勺子吃饭,在每个菜盘、盆、锅等盛食物的容器上,放上公筷公勺,每个人都用公勺公筷夹、盛食物。
对不能进食的婴幼儿,家长或监护人一定用适当的方式感觉孩子食物的温度,严格禁止用嘴尝试孩子食物、帮助孩子咀嚼食物、口对口喂食孩子、与孩子共用餐具等做法。
定期更换筷子,最理想为三个月一换,最长不超过一年。建议家庭每天都进行一次碗筷消毒。消毒方式可选择: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