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绿色性格”给海拉尔带来了什么?
导读:
新兴的性格色彩学分析说,绿色性格的人都是大智若愚的明白人。如果一座城市也有这样的性格该怎样?那就是不茫然失措,不急功近利,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坚定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当浩...
新兴的性格色彩学分析说,绿色性格的人都是大智若愚的明白人。如果一座城市也有这样的性格该怎样?那就是不茫然失措,不急功近利,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坚定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当浩荡的春风拂过塞北山山水水的时候,嫩绿初染的海拉尔又迎来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这座城市正张扬起绿色的旗帜,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指定的方向努力打造着风情浓郁的北疆旅游城、环境优美的草原生态城、功能完备的塞北宜居城。
2013年5月9日,呼伦贝尔市和海拉尔区党政军群领导干部以及1600余名普通群众、部队官兵、在校学生在海拉尔东山义务植树栽下1万余株樟子松苗。这不是一种表态,而成为了一种习惯——每一位呼伦贝尔人都应自觉成为生态宜居呼伦贝尔的培育者、传播者、保护者。义务植树活动开展20年来,海拉尔市民共植树20余万株。
海拉尔的轻工业曾经睥睨全国,毛纺、皮革、乳品、机械加工等产业支撑着海拉尔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国内生产总值始终居于自治区前列。后来,因为存在生产方式粗放、生产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污染严重等原因,这些产业没能逃过国企改革风暴的洗礼,纷纷折戟沉沙。
不能以今天GDP的荣耀去换取子孙后代的幸福,而要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城市形象和品位的提升作用,对构建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推动作用,这是海拉尔痛定思痛并对现实条件、发展机遇做出准确判断后形成的发展共识。
正如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所指出的那样,要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海拉尔正在用绿色打底,走出一条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方面,海拉尔坚定实施“打造区域经济中心和区域中心城市”战略,结合自身条件和优势把装备制造业、能源新型煤化工业、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商贸物流业等新兴业态作为产业支撑并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
此间,海拉尔充分利用《国家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中被列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城市和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被列为重点开发区域等有利条件,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步伐。其中尤以作为县域经济引擎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最为迅速。目前,海拉尔已有蒙西、国安、时利等8个物流园正在运营。同时,体量庞大、功能完备、业态丰富,总投资3.25亿元的中俄蒙国际物流园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之中。服务呼伦贝尔、链接东北、辐射俄蒙的物流节点城市已形成规模并产生出巨大的综合效益。
更为重要的是,海拉尔GDP虽然在自治区101个旗市区的排名并不靠前,但其没有急功冒进,盲目扩张。而是依据资源禀赋有选择地进行招商引资。如今,投资11.5亿元的大唐400万吨褐煤提质项目、投资40亿元的大唐700万吨谢尔塔拉露天矿项目堪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典范。而投资2.4亿元的华润雪花啤酒搬迁项目则为城市发展腾挪出更大的空间,将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方面提供引领作用。同时,海拉尔还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魄力关闭了一大批“五小”企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蒙西水泥有限公司500吨熟料生产线家制砖企业相继被关停。东海拉尔发电厂、热电厂机组脱硫、脱硝工程全面完工。海拉尔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均在350天以上。
海拉尔曾经是一座少林的城市,森林覆盖率最低时只有0.049%,也就是说14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只有可怜的0.7平方公里。
同时,随着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人口的增长以及超载放牧、毁草种地、乱砍滥伐等现象的发生,海拉尔的生态环境曾遭到破坏。土地沙化、半沙化问题日益严重,春、夏、秋三季,狂风经常卷起沙砾空降城区,把整座城市变得昏黄一片。
一方面,海拉尔作为“三北”防护林重要的节点城市,生态环境如果持续恶化势必对京津地区造成威胁;另一方面,这与海拉尔致力打造中国北方重要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目标相背离。试想一下,谁会到一座“黄沙漫卷”的城市去旅游呢?
为拱卫京畿,海拉尔加大了防沙治沙和“三北”防护林建设力度,采取封沙育林、退耕还林、退草还林、禁牧休牧等措施并辅之以灌草混播、固沙造林、机械化造林、飞播造林等方式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
艰苦备尝换来绿满山川。如今海拉尔西山21万亩的樟子松林、北山1万亩的生态景观林、东山3.5万亩的农田牧场防护林已成为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安全的“尖兵”。与此同时,随着生态环境的好转,绝迹多年的狼、狐、獾等大型动物也开始出没于草原林海间。
在城区绿化美化方面,海拉尔采取“政府组织、社会支持、部门共建、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山、河等自然资源,突出依山傍水、滨河而建的特点,形成以外围山系为依托,以伊敏河为纽带,城市道路为骨架,广场、游园、绿地为节点的具有北方山水森林城市特色的绿地系统。
尤其在助力呼伦贝尔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三年时间里(2009——2012),海拉尔共绿化街道55条。修建广场、游园、绿地植物园29个,种植树木4万株、绿篱51万平方米、草坪31万平方米。而今年,为贯彻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的“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要求,海拉尔将投入6400万元对各出口路、“六纵六横”城区道路进行绿化美化,以此形成“以三少民族为风情、以蒙元文化为主打、疏密有致、四季变化、多层次、多季相、多色彩”的绿化景观带。
如今海拉尔市域森林覆盖率为25.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8.1%,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1.7平方米,郊区森林覆盖率为29.8%。生态环境改善不仅成功助力呼伦贝尔市摘取“国家森林城市”荣誉,而且给海拉尔人带来最现实的利益,2012年有370万国内外游客慕名来海拉尔旅游,旅游收入达到38亿元。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党的报告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农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海拉尔创造性地将生物学中的“生命”概念引入城市建设与管理当中。“生命”的灵魂就是突出以人为本、生态绿色、人文历史、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等概念的完美结合。
“道路修建到哪里,绿化就延伸到哪里,文化特色就体现在哪里,人们的幸福感就融汇在哪里”,这是海拉尔生态文明建设给人们留下的最深刻印象。
推开门与窗,便闻鸟语花香;出门没几步,就有绿岛花园;老人们在林荫下休憩,孩子们在如茵的绿地上玩耍,含氧量充足的清新空气让晨练的年轻人更加挥洒自如……对于任何一位海拉尔人来说,“拥抱森林”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也许他们对森林能杀死多少病菌,减少多少热岛效应和极端天气,降低多少粉尘降尘、噪声及光污染等方面的数据不甚了解,但他们知道森林使空气更清新了,使地下水更充足了,使城市更漂亮了,使赚钱的机会更多了……所以他们乐于为这座城市的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块绿地尽到主人翁的责任。海拉尔现有义务植树造林45个,“公仆林”、“青少年林”、“巾帼林”、“双拥林”、“中日友谊林”遍地开花。(徐俊峰)
绿色代表活力,绿色象征希望。当“三山森林环抱,三水碧波川流,适宜人宜、适宜创业、适宜发展的生态之城海拉尔”崛起于呼伦贝尔大草原腹地的时候,绿色是萦绕于她的最为亮丽的光环。
走“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之路,海拉尔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城市形象和品位的提升作用、对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推动作用。于是,绿色成为了海拉尔性格里的主色调,也成为指引其发展的旗帜。
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之中,海拉尔35万各族群众以智慧为笔,勾勒绿色家园的底色,以汗水为墨,让绿色浸染进每一寸土地。工业,强调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农牧业,推进绿色农畜产品深加工;城建,道路修到哪里,绿色就延伸到哪里;旅游,构建“生态、民族、红色、银色”四大品牌并举……从中可以看出,绿色已经成为海拉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打品牌,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新变化和新希望。
如今,海拉尔对“绿色”有了更高远的追求。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提出要“把内蒙古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海拉尔对此的呼应是“努力打造着风情浓郁的北疆旅游城、环境优美的草原生态城、功能完备的塞北宜居城”。曾经筚路蓝缕,曾经百折不回,换来绿满山川。未来,更加锐意进取,更加积极创新,绿色将不负海拉尔人的追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