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人际交往的实质是什么?

原标题:人际交往的实质是什么?

导读:

  最近看了一部前一阵超火的美剧“纸牌屋”,讲的是一位被总统背叛的参议员,通过自己长达4年的缜密计划,最后成为美国总统的故事。剧中精心设计的局中局数不胜数。喜欢烧脑的朋友不要错...

  最近看了一部前一阵超火的美剧“纸牌屋”,讲的是一位被总统背叛的参议员,通过自己长达4年的缜密计划,最后成为美国总统的故事。剧中精心设计的局中局数不胜数。喜欢烧脑的朋友不要错过,这里我就不多讲了。

  (为了钱而放弃权利,这个城市里几乎人人都犯了这个错,金钱就像是皇宫里的宝物,保质期就是你当皇帝的时间,而权利是古老的石砌宫殿,能屹立百年)

  人际交往也是一样。从小到大,我们身边的朋友会不断变化,但只有你真正拥有了强大自信,真正的权利,才会拥有选择的能力!

  我相信你一定听说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从个人鸡汤的角度来讲,这句话是对的,所谓拒绝迎合别人,做独立的自己。但当很多人把这句话搬到职场,觉得职场也该是这样的时候,就有问题了。甚至在我看来,这句话是错误且愚蠢的。

  事实上,在职场生活中,正因为人家的圈子比你高阶,你才更需要不断的以各种方式去融入那个圈层。我之前讲过,一个人不能在同一个状态下待太久,也最好不要在同一纬度的圈子里混太久。

  听起来很世俗很功利,但现实就是这样的。为什么在公司里要努力工作,从职员晋升管理层甚至合伙人;为什么在事业单位里要努力向上爬,从专员、科长、处长、到局长。因为上了一级就上了一个圈子,你的思考和格局都是不一样的。

  正如我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大家都知道选择大于努力,但如何做更聪明的选择,来源于更大的格局;如何获得更大的格局,来源于混更牛逼的圈子。牛逼圈子里的人的观念想法,他们拥有的资源,资本,人脉圈子,社会影响力,经常能让你醍醐灌顶,改变你的认知。

  所以在职场上, 你要做的不是安心舒服的躺在自己固有的圈子里,摆出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的怂样。而是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 混上比自己更高级的圈子, 尽早实现人生的蜕变。

  其实认识牛人的方法很简单,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只要你肯留心用心,不是什么难的事。现在很多大咖一般都有个人公众号,你可以给对方留言,有些甚至还开放了个人运营的微信号,你可以直接和他私聊,当然,对方愿不愿意和你聊又是另一回事了。另外,随着线下分享,线上课程的普及,花几杯咖啡的钱,就可以听到优质导师的课,和导师互动。

  总之,一句话,在互联网时代,彼此连接的成本越来越低。所以别再说你认识不到牛逼的人了,那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

  有时候会碰到一些装逼的人,在朋友圈里炫耀说--哎呀,一不小心和马云在同一个微信群呀,要不要去加王石本人微信呀,好激动啊。

  你和马云在同一个微信群,并不表示你们在同一个圈子,你加他个人微信,未必能加上,即使加上了,也未必聊得来。说白了,你对他没有价值嘛,对于牛逼的人来说,钱可以浪费,时间却不行。对方没有理由浪费时间和你做价值不等对的交换。

  所以接下来,我想从我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大家分享真正核心的内容--如何融入你想认识的人的圈子。

  很早就关注我的朋友一定知道,我和读者,学员的关系都维护的挺好的,后台留的问题,我都会一一回复,学员更是会一对一语音,直接协助解决问题。现在随着学员越来越多,自己的事业也越来越大,工作越来越忙,真的做不到留言逐条回复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争取尽量了,但我知道,每一条留言都可能是被辜负的善意,公司最近也在开始寻找合伙人

  我在北京的一位读者,知道我去北京公司出差度假,希望能帮我策划一场线下的社交分享会的活动。她跟我说,你只要人来了就好了,其它的事情我来安排。我们虽然还没有见过面,但通过这个事情,已经有了很多交流。于是前几天在北京,除了公司的活动之外,在她的安排下,我和我北京的学员们,进行了一场愉悦的交流,而她本人,我们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当然说这个并不是表明自己是所谓大牛,而是想说,在彼此还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给对方提供有用的价值,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再举个例子:创新工场的李开复老师在投资券圈的江湖地位,属于鼻祖类的。刚开始做社交课程的时候,学员不到500人,就尝试和李老师勾搭过,可以预见,人家断然是不会鸟你的,你的体量太小了嘛,对他来说没有价值。

  而上个月当我再通过一个朋友联系他时,希望能给他介绍一些投资界项目,的时候,他果断同意了我的请求。

  所以你会发现,当你和对方的江湖地位严重不对等而你又无法为对方提供有用价值的时候,你很难和对方获得平等的沟通。

  我们的社交,本质上讲,其实都遵循两个社交价值:要么你们之间有利益价值,要么有情感价值,或者两者叠加。职场上和生意上的大多数社交,建立在商业利益上,朋友之间的社交则更多因为情感价值,情感就是社交货币。

  所以我们注定要和一些人分离,和另一些人结合,找到价值等量的圈子和群体。时间价值的有限和稀缺性,让我们必须学会优化配置,不管处于主观意愿,还是客观因素,这都是我们必须要接受的现实。

  不断逐梦和向上的我们,注定要离开过去的圈子,重新融入新的圈子。我们在蜕变,我们的圈子也要迭代。

  当然,想要真正融入你希望进入的圈子,最核心的还是提高自己的核心价值,让对方觉得和你坐在同一张桌子聊天,不是在浪费时间。这时候你们之间甚至都不需要有利益关系,靠的就是彼此的江湖地位。

  当你的核心价值不够高时,你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为对方解决问题。当彼此价值不对等,地位不匹配的时候,唯有相对弱势的一方付出更多,甚至是不求回报的付出,帮助强势一方解决问题,你才有可能融入对方的圈子。而如果你连帮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没有,那就想办法帮他们节约时间。

  好像写得很现实很黑暗,但现实就是这么一个功利的世界,而功利,只是等价交换市场原则最好的诠释。

  而大家给我点赞或者关注我,是因为我的回答让你感到满意,并希望以后我还能回答让你感到满意的答案。

  再比如,你身边的朋友,你们之所以交朋友,是希望在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他能给与帮助,或者在自己开心悲伤的时候,他可以倾听。

  如果你的朋友,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不给于你任何帮助,在你开心悲伤想找他倾诉或者分享的时候,他选择拒绝,我相信,你也一定会跟他终止朋友关系。

  人是一种经济动物,人生就是一场不断交易的过程,凡事都会有付出,有成本,并拿去与他人交易,从中有所收获,并总希望用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的回报。

  通俗一点:就是你必须以“你很牛逼”为前提,否者,无论你如何维护你的人脉,都不来事儿··· ···

  社会是一个圆锥,每个人都在往顶尖爬。你你和同等水平、不同领域的人的距离就是你所处的平面圆的半径。你越往上爬,你的水平就更高,你所接触别的领域的人的距离就会更短。

  出身和运气是无法选择的,但一个人的才华和学识是通过努力必然获得的东西。如果你通过努力成为优秀的人,那么就会有另外优秀的人、有价值的人愿意为你提供帮助。这种像市场交换的“等价原则”,听起来残酷,却是人脉的本质所在。

  岭深常得蛟龙在,梧高自有凤凰栖。只要不断进步,每个人自然就会有一批志同道合的真朋友结识和也会拓展和聚集一些可以发挥实际作用的“人脉”。

  这样的一个人,来我们公司拜访的时候竟然穿着白色T-Shirt和牛仔裤,跟我平时见他穿着高级的西装打着领带的样子太不一样了。

  因为上一站客户见的是传统行业,他穿的的是以往的高定西装,就是那种领子和袖子都特别精致那种,他感觉和我们互联网公司的风格特别不搭,所以隆重地在机场买了一套便装。

  毕竟我平时见到,不要说专门为了配合公司的风格改一套着装,甚至来到我们公司才临时乱翻名片,或者,好不容易翻到了随手递出去的人实在太多了。

  每次看着那见面之间数分钟的翻找尴尬,我就知道,我们在他心中一定地位不高。如果不是,那就是这个人待人接物有点随意。

  1995年,他跟白岩松访问国宝级的大师季羡林。当时季老已经是一个85岁的老人了,看见他们两个进门,连忙笑容可掬地站起来迎接,嘴里还念着:“有失远迎啊!”

  白岩松怕季老不认得自己,连忙掏出自己的名片递出去。这时候,季老竟立马弯腰,对着白岩松,双手举起准备接名片。采访完走的时候,季老亲自把大家送出家门,目送大家走远了才回到屋里去。

  一般来说,这种场合都是有相识的人引荐才比较好彼此认识的。但是,会场中有好一个小伙子,可能有较大的业务压力,到处对着每一个人发名片,见一个派一个,很有礼貌。

  我看见对方这么有诚意,也给他送上了自己的名片。他收到了我的名片后并没有任何区分性的动作,甚至连我的名字都没有念一遍,就把名片收到兜里面了。

  看到这个孩子我真的有点忧心。虽然他做业务很勤奋,也很努力去社交场合认识人,但是他所作的一切动作基本上都是“无效社交”。

  凡是这么做的人,我基本上都记住了他,他也记住了我。至少不至于交换了名片之后彼此还是脸盲,转身再见了也山水不再相逢。

  我见过不少的陌生交往场合结束后,都在现场留下一堆忘记带走的名片。老实说,现在的社会,就算互相加了微信也未必能搭上话,仅仅留下一个名片别人怎么可能记得住你。

  美国的凯伦.伯格写过一本书叫做《如何实现有效社交》,里面提出一个叫做“WIIFM”表格的方法,即“What is it for me?”。从效率角度出发,这个表格提出有效社交要有三部分内容:

  在这个互联网信息四通八达的时代,“礼貌”两个字,仿佛已经越来越陌生了。随便拿别人的缺点开玩笑,口无遮拦,不拘小节,随意谩骂,似乎成为了一种常态。

  我们都知道,大V咪蒙最喜欢自嘲自己矮和胖,但是,她在公号两周年的推文里讲了一段话,让人甚为动容:

  有一次,有一个认识的人邀请我去演讲,他邀请我很多次,我实在不好意思拒绝。我认真准备了一个月,做了很多调查,搞了一个行业洞察类的PPT。现场效果果然很不错,大家都笑得很开心。结果当天晚上我就傻眼了。原来在场有一些营销号,抓拍了我的现场照,回去就发微博说:原来咪蒙长这么丑。坦白说,当时真的蛮委屈的。那种感觉就是,你认真对待一件事,最后换来一句:你特么长得真丑。

  我不知道那些当时在场的人都是什么素质的人,听了别人的分享,没有半分谢意,只有低俗的八卦式的恶意。

  要知道,别人拿自己缺点开玩笑,那叫做幽默;你拿别人缺点开玩笑,开的还是毫无善意的玩笑,那叫做缺德。

  ps:公众号后台回复【888】可获取一份吐血整理的个人技能实用大礼包。内容涵盖帮你赚更多钱的理财课,各种PPT模板、升职加薪的宝典

  当别人有求于我们的时候,我们把这一点都摆得特别清。可惜,我们有求于别人的时候,却常常忘记这一点。这是人性的弱点。

  互惠是社交的本质,这种互惠并不总是发生在旗鼓相当的两个人之间。想结交各方面远胜于自己的人,并非不可能,只要你找得到共赢的合作点。

  许多人不愿意承认社交的本质是互惠,觉得这个功利的词会玷污纯粹的感情,认为真正的感情是不求回报的。但实际上因为感情需求或共同兴趣而树立的关系,同样基于互惠。

  就算再不计较的人,心里也有一杆秤,暗暗衡量这一个人是否值得继续交往。如果一直是单方面的付出、单方面地索取,互惠的天平发生严重倾斜,友谊就会不知不觉地无疾而终。

  显然,这场对话唯一的意义在于,两个人有互动,互相刷了一下存在感。不过存在感是个好东西,存在感是后续其他信息交换的基础,是一个前期的铺垫,所以“无效信息”固然没有意义,但是“无效信息的交换”是有意义的。

  这次对话里,A获得了很多关于杭州的信息,而B只是输出信息,并没有什么收获,所以这是一次单方面有效信息的交换。

  这说明双向有效信息,虽然在信息层面上有了进步,但是更多的信息,反而也意味着意见不合的极大可能

  3.双向有效信息交换:双方平等的给出信息,可能会因意见一致而增进关系,也可能因意见不合而有冲突,福利和风险并存

  为什么人际交往这么难,因为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关系,其次要弄清楚别人想要什么关系,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和你想要同一种关系的人,还要冒着意见不合分道扬镳的风险

  交换什么信息,什么时机交换信息,和怎么样的人交换怎么样的信息,遇到不同意的信息该怎么处理,遇到别人不同意自己的信息该怎么处理...

  很有意思的是,我到书店正式工作后才发现,这里的员工,只有我一个男的。按理说我应该是很幸福的状态,但是对我来讲那简直是修罗场:我天生不懂如何与女生交际。加之安排给我的工作多是理货、导购等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基础性工作,因此更减少了与人交流的机会。先天不足加工作受限导致了一个结果,就是我并不能很快地与其他员工建立正常的社交关系。

  于是摆在我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主动挑些有的没的,和大家尽快熟络起来。二是自顾自地干活,一切听天由命。

  什么意思?如果我今天因为自卑感,无法和身边的人交流沟通,那么这样的窘境在以后也不会得到好转,因为没有人会为你的自卑而对你产生任何怜悯,人们的社交群体,本身就不需要一个自卑的人拖他们后腿。

  那接下来问题就来了,你不跟人家交流,等于你永远不会有求于人家吗?书店有上千种图书,我都能一一记住它们的位置吗?书店有上百种文具,我都能靠自己摆弄摆弄就了解那么多奇奇怪怪的文具是干什么用的吗?不能。你在工作过程中有疑问的时候向人家请教,会大量节省你的工作成本,而这,就是最初级的也是最基本的社交需求:信息需求。从传播学角度讲,人际交往的本质就是共享信息,你的业务能力是否长进,与你能否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社交能力是分不开的。

  所以我到后来,有很多关于图书摆放位置、图书推荐优先级等问题,我会以之为话题主动请教同事,同事都会很用心地帮我。记住,在与别人搭话的时候,不要一副死气沉沉的样子,多笑一笑,别人会从你这里获得安全感,能够更加容易地与你进行沟通。如果能够和同事延展出书以外的话题,就能渐渐地熟络起来。

  我在书店关于人际交往的第一阶段思考,就到此为止了。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第二阶段的问题思考:我确实能和同事们建立起了初步的社交关系,但是我为什么总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和她们形成一个群体呢?

  我在书店工作大概两个星期后,慢慢地和大家的关系改善很多,基本上已经不存在见面会尴尬的情况。但是我会越来越发现一个问题:为了稳定和她们的关系,我在社交关系的处理中总会把她们的感受和态度放在第一位,自己的态度和需要就被排在了后面。

  我们会因为很多原因而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比如需要更好地适应环境而不被淘汰,亦或是更多地获得机会而拓展人脉。但是对于很多内向自卑又极其自尊的人来讲,这些都没回答到点上,其实很多人对社交能力的需求,本质上是因为:人们迫切需要通过与别人的社交来支撑自己的自尊心。

  也就是说,他人对你交际能力的认可、日后对你的帮助和提携、甚至是和你形成小群体后对外人所表现出的排斥,都是支撑自尊心的主要来源。

  反过来说,也就是如果我社交失败一次,比如和人搭话人家不理不睬,抛出话题不当被忽视,与人告白被拒绝,这些失败,会让我自尊心受挫,无所适从。

  因为这世上有个亘古不变的法则:你对他人越是失去原则地善良,他人越将你的无私看得一文不值。并不是说我们不该以善意对人,而是我们应当知道,自尊心,应当是自己给自己的,而不是别人施舍的。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我们都知道,市场经济中的供求关系定律:供大于求时,形成买方市场,卖方商品价格下降。人际交往也是同样的道理。人际交往的圈子就像一个情感交换的大市场,大家都是抱着对人际情感的需要来市场寻找交换的对象,你作为卖方,如果一味地讨好,供给的多了,超出了市场的实际需要,你的情感就贬值了,只能贱卖处理。同样,你作为买方,如果你想“购买”他人对你的好感,但你的情感是贬值的,所以能够“买”到的就十分有限。

  更重要的是,如果你的自尊心不来自于你自己,而是寄希望于别人,那么你的人际交往很容易会变成对人情的强买强卖。

  举个例子,假如说我追一个女孩,为了得到她的好感,我去拼命地向她示好,给她送花,请她吃饭。但是她对我依旧没有任何好感。这个时候,我就会觉得自己之前所付出的努力都是白费的,如果我气急败坏,很可能就会对她这么说:我请你吃饭,给你买礼物,对你说早晚晚安,我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你不能懂我?女孩当然是很无辜的:首先我已经明确拒绝你了,其次我从没需要你对我如此啊。

  在这个例子里面,“我”因为太希望用一些我自以为是的付出来换取女孩对我的认可,表面上看是一种自信,但实际上是极度自卑的表现。所以单凡此类情况往往事与愿违。因此,若想在交际能力方面有所提升,一定要首先学会尊重自己,不是说让人自私,而是只有当自己尊重自己的时候,才能够更好地体察他人需要什么样的社交关系。和别人交往时才是最舒服的状态,自己不累,别人也不累。

  但是这样做会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有舒适圈心理的。所谓舒适圈心理,就是人们都愿意待在自己所熟悉和擅长的领域范围内,不愿意雷池一步。

  曾经认识一个学长,他天资聪慧,喜欢读书,不仅裸考过了四六级,而且年年拿学校奖学金,考上了名校研究生,是老师和领导的重点表扬对象。但是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从来不参与社团活动。

  他说,我以后要做研究,大学是用来学习的地方,上大学的时候应当把时间用在学习上,只要你的一方面能力突出,就能够向他人证明你的价值。

  后来与他联系少了。直到有一次我的导师与我再一次提起这位学长,导师说学长前一阵子来过一次学校,找他以前的导师咨询工作机会的。

  导师说:他上研究生之后,发现身边的许多同学在学习方面都比他还要优秀,并且其他方面的能力比他要强,就不想做研究了想去工作,但是由于社交圈子太少了,没有什么关系渠道,又不敢自己去找工作,所以就一直没办法。

  这个例子并不是想宣扬读书无用论,而是当你明确拥有许多选择和可锻炼的机会时,不要选择性忽视自己对于人际交往的需求,活生生把自己变成了“容器人”。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过一个非常经典的“洞穴隐喻”,两个人被困在洞穴中,只能通过篝火在洞穴的墙壁上看到物体的影子,两个囚徒久而久之便认为世界上只有影子。但是有一天,其中一个囚徒翻出了洞穴,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形形色色,颇为震惊,回到洞穴告诉另一个人所见奇景,但另一个人却毫不相信,仍然只坚信世上只有篝火旁的影子。

  其实我们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躲避也像是被困在洞穴中,我们想像不到外面未曾接触过的世界究竟如何,也未想尝试。

  寻求帮助和帮助别人是人生两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没有人可以强大到不需要别人的帮助,也没有人弱小到不可以帮助任何人。

  有人问小巨人李泽楷,他的华人首富父亲李嘉诚教给他赚钱的秘诀是什么。李泽楷说父亲没教他赚钱的方法,只是教了他做人处世的道理。

  也就是说:让别人多赚二分。这样合作过的人都知道,和李嘉诚做生意会赚到更多,这样就有更多的人愿意和他合作。

  利他思维完整的表达应该是“自利·利他”,就是自己获利的同时,也必须同时让他人、让对方也获利。

  人际交往的六种模式:利己利人(双赢);两败俱伤 (输/输);损人利己(赢/输);独善其身(赢) ;舍己为人(输/赢);好聚好散(无交易)。

  要达到互利的境界,必须具备富足的心态,相信世界不是一场零和游戏,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与人为善的胸襟。

  2、成熟。成熟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的同时,又能体谅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可以理解为换位思考、善解人意,同时要敢于表达,而不是一味地委曲求全。

  3、知足。相信资源充足,人人有份。成功不是你死我活, 不是压倒旁人,而是通过有效的交往让所有参与者获利。

  在组织中,双赢思维只能存在于体系健全的组织中,如果提倡双赢,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说一套做一套, 结果必定失败。

  【欢迎拍砖】最近陷入了目标导向的怪圈,想不明白人际交往该如何用目标导向解释,想了一周多,终于有了一点成果,建立如下模型(是不是很变态)。如果与人交往的功利目标用负数表示,功利性越强,其绝对值越大,情感需求用正数表示,情感越深,绝对值越大。模型的纵坐标y表示最终的来往程度,横坐标x表示交往的两个人目标之和(例如,一个人是1,另外一个人是-0.5,则x=0.5),然后y和x的关系大概就可以用y=x²来表示了。当两个人的来往目标之和越接近于0,则两个人来往程度越低,两个人的目标之和越接近于情感或越接近于功利,则其最终来往程度越高~有不同观点或异议的,请拍砖!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31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