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北青報:疫情后仍需良好衛生習慣該不該告別握手

原标题:北青報:疫情后仍需良好衛生習慣該不該告別握手

导读:

  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注意消毒……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很多人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400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疫情...

  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注意消毒……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很多人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400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疫情期間,98.0%的受訪者更加注重個人衛生,養成了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和多通風等好習慣。77.6%的受訪者表示,疫情結束后仍會繼續保持這些習慣。(4月9日《中國青年報》)

  張文宏醫生說,保持社交距離,然后洗手,再加上戴口罩,這三點都採用,“到現在為止,我沒有看到哪個人這三點做得特別好還被感染的,這個可能性很小。”事實上,除了防控新冠病毒,這三點對預防流感和其他傳染性疾病也非常重要。而說到保持良好衛生習慣,我們是否忽略了社會生活中一個頻率非常高的“不衛生”動作——握手?

  據報道,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日前向媒體表示,隨著新冠病毒繼續在美國蔓延,握手這種美國人習慣的問候方式可能會成為歷史。握手不只是美國人的習慣,而是世界通行的禮儀,讓它成為歷史,談何容易?而握手等於人際交往零距離,與疫情條件下“保持社交距離”的原則相悖,這就出現了一個務實的衛生習慣原則與傳統的禮儀文化相沖突的問題。

  握不握手?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和社會交往中都曾感覺過糾結。在一個公共社交場所,如果大部分人都握手,而自己拒絕與人握手,那一定會顯得失禮,但常識告訴我們,握手這種零距離接觸為交叉感染提供了便利,實際上可能比不戴口罩更“不衛生”。若再考慮個人衛生習慣、洗手方式和某些時候洗手不便等問題,握一次手給衛生防護意識強的人帶來的心理不適感更是有苦難言。筆者發現,疫情發生以來,不少人都回避握手,而婉拒對方伸來的手也能得到理解。這說明,對於“握手”的衛生問題,人們是有一定的共識的。

  如果大家能夠約定俗成一些問候的替代方式,那麼要不要告別“握手”,就剩下一個“習慣”的問題了。當年抗擊非典時,有人建議恢復我國古代的拱手禮節,以拱手取代握手。但也有人認為,拱手動作比較江湖氣,不適合現代文明氛圍。而我認為,禮節形式應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異,輕鬆的氛圍下,不拘謹的朋友間拱拱手也沒問題﹔比較庄重的場合中,拱手若不大合適,點點頭乃至微鞠躬也是可以的。隻要態度真誠、姿態得體,點頭或微躬應該能夠表達出跟握手一樣的問候和尊重之意。

  換句話說,社交禮儀形式隻要能夠傳遞出問候與尊重的內涵,都是可以探索的,“握手”是完全可以被取代的。隻要我們能夠認同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社交保持必要距離的重要性,就沒有什麼習慣是不能改變的。

  安東尼·福奇呼吁,“忘記握手吧。我們不需要握手。我們必須打破這種習慣,因為事實上,這是傳播呼吸性疾病的主要途徑之一。”不僅是新冠病毒,任何傳播疾病的途徑都應引起我們的警惕。我們不能一邊“勤洗手”,一邊又不斷通過握手抵消洗手的功效,人為打開疾病傳播路徑。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艙實 船穩 帆正4月8日,經過76天的堅守,武漢解除離漢通道管控措施,迎來了從“暫停”到“重啟”的時刻。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們打響…【詳細】

  人民日報國際論壇:合作與發展的步伐不可阻擋東盟與中國在應對疫情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為保護人民生命健康、維護正常交流秩序、減輕經濟社會影響發揮了積極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這是人類所經歷的最嚴重危機之一。疫情已影響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給國際公共衛…【詳細】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56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