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什么发券不发钱因为我们习惯攒钱?一文读懂消费券
导读:
你领到消费券了吗?自今年3月以来,全国多地发放上亿消费券以刺激经济。以广西为例,目前已经开始投放第三批消费券,还将为当地购车者提供消费券补贴。与此同时,不少海外国家和地区则...
你领到消费券了吗?自今年3月以来,全国多地发放上亿消费券以刺激经济。以广西为例,目前已经开始投放第三批消费券,还将为当地购车者提供消费券补贴。与此同时,不少海外国家和地区则是通过向国民发放现金,出手救市鼓励消费。
围绕消费券的热点问题,南都记者特地采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骆品亮和产业经济学青年学者翁智澄,请他们从经济学的角度为大家解惑。
骆品亮:关键是看你的目标是什么。按照理性消费选择理论,在与消费券同等水平的现金补贴下,消费者的选择余地更大,可能实现不了原定的消费刺激目标。
具体来说,国内和国外的消费储蓄习惯不同,日常消费结构也不同。国外偏向发现金,主要是基于经济纾困的考虑,通过发放现金让老百姓支付账单、采购生活物资等等。而我国人民普遍具有储蓄习惯,发放现金则会有一部分被用于储蓄,没有转化为实际消费。特别是,对于收入效应低的产品,比如初等消费品,发放现金对于提振消费的意义不是很大,相反地,消费券的导向性明确,“乘数效应”显著。
骆品亮:消费券通常是指具有一定货币价值的支付凭证。最近全国各地发放的消费券,是依赖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其目的在于提升消费意愿,刺激需求,帮助产业复苏。
对于终端消费者,使用消费券可以降低产品的实际消费价格,进而增加消费量。此种刺激效果对于在消费还是不消费之间犹豫不决的边际消费者来讲尤为明显。当消费者增加对某一类商品的消费后,一方面会带动对互补品及关联产品的消费,此种联动效应经由产业链或产业网络不断向下传递,产生叠加效应,放大总消费。另一方面,也会通过产业链向上逆向传递,实现“消费→生产→消费”的循环。因此,发放消费券会通过产业链传递带来总消费的倍数增长,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乘数效应”。
实际上,“乘数效应”是宏观经济学上的专业名词,其本义是某一经济变量的增减对经济总量变动所产生的连锁反应。
南都:国内发放消费券的次数似乎不多(如2003年和2009年),什么情况下政府会使用这一政策工具?
骆品亮:确实并不多见。有研究表明,消费券短期内对消费边际倾向有一定的激励效应,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并无明确的结论。在多种情形下,政府会选择使用消费券。一种情形是,当政府难以决定需要扶持哪些企业或机构时,就可以通过发放消费券来让市场进行选择。另一种情形是,通过发放消费券来帮助民众特别是贫困人员度过难关。
还有一种情形是,通过发放消费券来带动消费,重振受到重大外部冲击的行业。比如,这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发放消费券比“直接财政扶持”能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像文旅、餐饮、健身等消费者服务业,价格弹性较大,且跨期替代效应不明显,通过发放消费券可以较好地以消费带动生产,助力复工复产,消费券作为短期刺激的政策工具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根据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个体的消费需求取决于价格、收入预期、消费偏好、需求的迫切程度、补贴或税收政策等多种因素,因此,应该根据各种因素对需求的影响程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消费刺激手段。
骆品亮:这有多方面的考虑,比如:从印制与发放消费券的成本和安全的角度考虑。值此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通过线上渠道来发放电子消费券,高效便捷,避免人群聚集风险。从环节控制的角度考虑,电子化不但有助于及时追踪掌握发放数量等数据,实现动态调整,还可结合互联网平台的实名制注册等手段,控制转让交易等套利行为。从消费习惯的角度考虑,我国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发展成熟,许多消费者都仅带一个手机就出门消费,消费券电子化也与主流消费行为相契合。
南都:有些省市发放通用消费券,有些发放文娱健身专向消费券,不同类型消费券的作用是什么?还有一些地区分批发放限时(如7天、10天)消费券,而非一次性发放完毕,为什么?
翁智澄:对于通用消费券和专向消费券的发放考量,主要与不同省市的产业结构、居民消费偏好、以及政策导向等因素相关。可以观察到,目前各省市针对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文旅、餐饮等行业发放的消费券较多,其目的在于快速恢复、定向激活这类行业。特别是旅游资源丰富的省市,文旅消费券可以实现“以点带面”的消费增长。
骆品亮:是否分批次限时发放需要考虑商品特征以及消费者对于不同商品的购买周期等多种因素。不过,相对于一次性发放,分批发放限时的消费券确实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方面,从实施的角度看,它可以根据市场的反应和调控的需要进行动态调整。美国经济学家萨默尔森曾提出显示性偏好理论,认为研究者可以根据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推测其内在的偏好。通过分批发放可以动态校正对消费者真实偏好的认知,以便更为精准地投放消费券。
另一方面,从消费行为的角度看,分批发放可以对消费者产生持续的激励,进而形成一定时期的消费惯性。此外,通过限时约束,可以引导消费者及时消费。而如果不加以限时,消费券就等价于某种可以储存的支付凭证,刺激消费的效果就会有所减弱。
翁智澄:公平和效率一直是经济手段的两个最重要的目标,对于消费券也不例外。但是,这两个目标在很大程度上是冲突的,如何在公平和效率之间取得平衡,还要看政府在消费券发放上的初衷。
对于消费券的发放,要考虑不同个体的消费水平、习惯、偏好,区分不同地区、品类,有针对性地设计、发放消费券。针对不同的人群,要注意从价补贴和从量补贴的结合性(避免越富裕的群体补贴越多,越困难的群体补贴越少),同时兼具公平性。
例如沈阳等地区采用的“摇号”机制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公平性,避免了年轻群体对于移动互联网的熟悉而产生的“领先”。
翁智澄:单一平台发放消费券可以保证流程的稳定性,而且统计口径统一,便于政府机构及时掌握实施效果。但是,单一平台发放也容易导致其产生一定的垄断力量,就消费券发放而言,消费者在使用消费券后容易形成一定的支付平台依赖。
即便是发放、兑付消费券的过程中支付平台没有任何营利性考虑,在消费券过后由于消费者依赖而造成的垄断势必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垄断的社会福利损失)。在发放平台选择上,政府可以考虑搭建新平台聚合多个支付方式,或者是采用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实现充分的市场竞争。
翁智澄: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主要有两种途径。从需求侧的角度看,根据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基本观点,消费需求与收入呈现正向相关的关系,消费总量的扩张可以直接实现经济总量的增长。从供给侧的角度看,消费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换,而产业结构的转换往往伴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因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对于当前消费的拉动,要注重从消费信心提振、消费生态组建等多方面形成合力。其中提振消费信心既包括通过消费券发放进行消费补贴,也包括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让消费者提升收入预期进而增加消费。
而消费生态组建则需要从优化市场供给、组建产业生态圈等角度入手。去年广东出台的《广东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就从放宽汽车摇号和竞拍指标、优化二手车交易市场等角度来提出许多指导意见,借以助力汽车产业复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