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浅谈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什么?父母要知道家庭教育的三大特点
导读:
家庭教育是在特定的环境(家庭)里,由特定的教育者(家长)对有特定关系(血缘关系)的受教育者,通过特定的教育途径和方式方法实施的一种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在特定的环境(家庭)里,由特定的教育者(家长)对有特定关系(血缘关系)的受教育者,通过特定的教育途径和方式方法实施的一种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
家庭教育的特点,对家庭教育的矛盾做出了质的规定,从而决定了它在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要做好家庭教育,就必须充分认识其优势,正视其短处和不利因素,以便在实践中扬其长、避其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并创造条件,化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
无论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还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在人世间,血亲关系都是人与人之间最亲近的人际关系。血亲关系,包括生出与被生出的直系血亲关系,如父子关系、母女关系、祖父母与孙子女的关系、外祖父母与外孙子女的关系等,也包括同出于一源的旁系血亲关系,如兄弟姐妹关系、堂兄弟姐妹关系、伯侄关系等。
在家庭教育中,就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人际关系看,一般是直系血亲关系,特别是父母与亲生子女的关系。在特殊情况下,两者也有旁系血亲和拟血亲关系。即使是旁系血亲关系或拟血亲关系,仍然被社会视为血亲关系。因此一般来说,家庭教育是血亲之间的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正因为这样,家庭教育具有人际关系的亲近性的一般特点。
这一特点,是其他教育形式所不具有的。纵观古今中外的一切家庭教育,自婚姻家庭这一特殊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产生以来,不论是在封建帝王之家,还是在平民百姓之家,一切家庭教育,都鲜明地具有人际关系的亲近性。由此也就形成了它本身固有的许多其他特点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形式的区别。
在现今社会生活中,除家庭教育之外,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也是人类之间彼此进行教育、进行知识传递和教化的基本形式。就这两种基本教育形式来看,两者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则一般不具有血亲关系。起码,血亲关系不是形成这两种教育形式的必备条件。而家庭教育则不然,在家庭教育中则普遍地存在着血亲关系。
情感是人们在同周围人和事物的接触交往过程中,所引起的喜、怒、哀、乐等内心态度。情感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它具有感染性,就是能“以情动情”。情感的感染性,象是无声的语言,对人起着感动和感化的作用,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在教育工作中有着特殊意义。家庭教育在家庭范围内、在家长和子女之间进行的。家庭成员之间一般都具有血缘关系,家庭是成员之间关系最亲密的社会团体,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尤为亲密。家庭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不同于学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不仅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可分离性,而且有着十分亲密的感情上的联系。
人们常常用“儿女之情”形容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情,这足以说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之深。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曾经说过:“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意思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有能超过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的。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亲密,相互之间情感的感染性越强,感化作用越大;反之,则感染性越弱,感化作用越小;如果人与人之间从感情上就对立,不可调协,那么,相互之间感染性就发生相反的作用;人与人之间没有感情,就没有什么感化作用。由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天然感情是无可比拟的,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情感的感染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国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北齐颜之推在他的家庭教育专著《颜氏家训冲,开宗明义地指出:“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虐,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这是说,同样的话,人们一般都更相信关系密切、感情亲近的人所说的;同样的指令,人们一般首先听从在自己心目中有威信的人所发出的。
纠正、禁止儿童的不良行为,学校老师和朋友的规劝,还不如家庭教师和家里的彳卜人说的话更起作用;人们争吵、斗殴,旁人用亮舜先王之天理劝解,还不如自己的妻子劝解更有效。这是什么原因呢?不是说师友无能,也不是尧舜之道本身就没有说服力,这里是说关系亲密、感情亲近的家庭成员所讲的话,比别的人所说的话更容易使人相信、理解和听从。颜之推之所以撰写家庭教育专著,劝导人们重视家庭教育,就是由于他首先充分看到了家长对子女在情感上的巨大感染作用。
中国古代的教育学专著《学记》一书,在谈到教育工作中师与生的关系问题时说:“亲其师,信其道。”意思是指只有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了亲密深厚的感情,学生才会对教师的教诲深信不疑,教师的教育作用才更大,效果才更好。同样,在家庭教育中,子女一般能够听从家长的话、服从家长的管教,也是这个道理。《诗经》上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人腹我。”
这是描述子女在回顾父母养育自己成长的过程时的感激之情:父母生养了我,父母又亲手抚养教育了我,我每次离开家外出的时候,他们总是老远地望着我,我不在家时,他们心里还总是惦念着我。子女的这种心情和感受,是热爱、敬重父母和听从父母教诲的感情基础。
家庭教育中父母情感的感染性,无论是对子女进行正确的积极的教育,还是反面的消极的影响,都有巨大的作用。比如,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如果父母从内心感到对孩子有好处,很高兴,全力支持,并且勉励孩子要好好干,那么,孩子在劳动中的积极性就会很高涨。相反,假如父母心疼孩子,怕孩子受累吃苦,极力阻拦,或是采取漠不关心、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劳动热情就会受到影响,思想上的收获也不会大。
再比如,子女大学毕业,要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如果父母为子女的选择感到由衷高兴,认为这是孩子有出息的表现,那么,就会解除子女的后顾之忧,使他们的决心更加坚定。假如父母态度暧昧,情绪低落,或是哭哭啼啼地舍不得子女离开父母,那么,就会动摇子女的决心。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情感对子女的感染作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低估。要充分认识并努力发挥家庭教育的这种优势。要发挥这种优势,关键在于家长。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要有健康的情感,和子女保持密切的关系,建立正常的感情关系,随时随地注意对子女施以积极的情感感染。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同时也是社会的缩影。家庭是人们进人社会之前的“演练场”,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反映到家庭,使家庭生活内容也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家庭教育虽然不像各级各类学校那样,开设那么多门类的课程,但是,家庭教育的内容,却相当广泛、丰富,远远超出学校教育内容所涉及的范围。
家庭教育中,凡是与人、人生有关的一切知识,从刚刚来到世间时的学吃奶、学吃饭、学说话、学走路、学穿衣,到人生哲理、人生伦理、人生规范、社会礼仪、社会知识、历史知识,到各种自然知识、劳动技能等,人们都能从家庭教育、家庭生活中学来。对每个人的人生来说,每个家庭都可说是一所知识最丰富、最完整、最实际的“综合性大学”。
在这所大学中,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学到生活所需要的全部知识,特别是父母所具有的全部知识。就所学知识的广泛性来说,是其他一切教育所不能及的。就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和孩子学到的知识、技能的广泛性来看,家庭教育会大大超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当然,就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来说,可能会比学校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差一些。正因为如此,要把孩子培养成才,孩子们在接受家庭教育的同时,还必须认真地接受现代学校教育。
就教育方法看,家庭教育具有灵活多样性的重要特征。家庭教育不像学校教育那样,一般没有什么固定的“程序”,也不受时间、地点、场合、条件的种种限制,随时随地进行,遇物则诲、相机而教。在休息、娱乐、闲谈、家务劳动等各种活动中,都可以进行教育和训练。如在孩子幼年时,玩耍中有教育,生活中有教育;孩子进人少年、青年期后,教孩子干家务和参加劳动,表扬、批评、谈心等都是教育。
还有不少家长很有教育意识,在带孩子走亲、访友、逛商店、参观、旅游等活动中,也能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和机会,对孩子进行教育。由于教育内容丰富多彩,家庭教育的具体方式比较容易做到具体形象、机动灵活,适合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易于为子女所接受。这与学校教育相比,在方式方法上要灵活多了。
家庭教育是人的教育之根。人一出生就在家庭中生存,家庭早期的教育与影响,对一个人道德观念的形成、卫生习惯的养成、智力潜能的开发、个性特征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启蒙意义。
现代科学证明,学前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最迅速时期,出生头一年脑的发展速度最快,在这个时期,给以足够的营养及合理的训练,将促进脑的发展,反之,则会贻误时机。
一个人的婴幼儿时期,主要由家庭中的长辈,特别是父母承担起教养责任。在家庭中,父母教会孩子基本生活能力,教会孩子最初的动脑、用脑,教会孩子如何做人、怎样待人。脱离家庭养育的孩子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生理缺陷或个性障碍,因而家庭教育是一个人的启蒙教育。在家庭中发展起来的身心能力如何,将决定他日后接受各种教育影响获得身心发展的能力。成功的家庭教育,是人成长、成才的基础;家庭教育的失误或不足,将给人的一生带来不可弥补的缺陷或障碍。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从出生到离世,连续不断地接受的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说,家庭教育的整个过程,一般就没有生活环境和教育者变化和更换的问题,有较强的连续性,是一种长期的、连续不断的互动教育。一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中,而家庭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环境,无论自己承认与否、意识到与否,家庭通过普通生活对人的影响和教育总是存在的
同时,家庭成员还有意识地充当了教育者,或是父母,或是子女,使家庭成员不断受到相互的教育影响,因而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是一种连续性的教育。家庭教育的连续性,不仅有利于子女在成人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而且也有利于家庭中的成人保持良好的心境,以及对社会崭新文化的重新接受,促使自己不断进步。
家庭教育的连续性,不仅指的是那不间断的教育过程,也包含着家庭教育过程的长期性这一显著特点。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人们在一生中始终都是在直接或间接地接受着家长、特别是父母的教育和影响,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学校教育虽然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同家庭教育过程相比较,学校教育的这种连续过程还是短暂的,连续教育的时间是相对有限的,这在人们一生成长的过程中仅仅是一个阶段。比如,小学阶段是连续六年,中学阶段是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阶段是四五年。而家庭教育却是一直连续进行几十年之久。这种长期连续进行的家庭教育,对子女各方面的影响是极为深刻而持久的。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家庭这个生活环境不同于其他的生活环境,它是一个自然形成的生活环境。人们长时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所受到的影响比在任何人为形成的环境中所受到的影响要深刻得多,形成的习惯也稳固得多。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墨子,曾经形象地论述过自然形成的环境长时间而连续影响的作用。他说:“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彼蓬之性不直,纱之质不黑;麻扶丝染,使之直黑。夫人之性犹蓬纱也,在所渐染而善恶变矣。”
人们长时间而连续生活在自然形成的稳定的环境中,久而久之,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由恶变善或由善变恶,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像自然现象那样,“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人缁,不练自黑”。家庭教育对于子女的影响作用,就是个“渐染”的过程。在古代罗马,国家把教育青少年一代的任务,委托给各自的家庭来承担,对他们进行国民精神的训练,并责成父母负责,就是为了发挥家庭这个自然形成的生活环境和父母能对子女进行连续教育和训练的优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