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全国政协委员李冬玉:让垃圾分类成为习惯

原标题:全国政协委员李冬玉:让垃圾分类成为习惯

导读: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李冬玉表示,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关键。2016年习作出重要指示后,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2017年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李冬玉表示,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是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关键。2016年习作出重要指示后,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2017年国家发改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46个重点城市的公共机构、相关企业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2035年前全面建立垃圾分类制度,垃圾分类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一是纳入规划考核以确定目标。垃圾分类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环节,在新冠肺炎疫情后将按下“快进键”。建议将落实垃圾分类的目标任务分解在“十四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以后的“五年规划”中,将建立垃圾分类制度的五年控制指标作为约束性指标,与大气、水体污染控制指标一样,列入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考核指标,用三个“五年规划”实现到2035年全面建立生活垃圾分类制度的目标。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以完善链条。垃圾分类环节多、链条长,收集、转运、处理和利用等环节需环环紧扣,才能保证整体效果。地方政府要通过安排财政资金和吸引社会投资的方式,保障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的系统建设资金。当前,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已基本具备,转运、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行经费缺口较大。目前,投资主要集中在垃圾处理厂。建议将垃圾分类所需建设项目列为国家和地方新基建投资项目内容,以保障垃圾分类系统建设和运营。

  三是落实法规制度以确保效果。新修改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将垃圾分类专列一章,规定:“生活垃圾分类实行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简便易行的原则。”“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投放义务,承担生活垃圾产生者的责任。”要通过地方制定具体办法,明确政府对垃圾分类相关设施规划、建设及必要运营费用支出的责任,明确商品生产者减少包装物及建立回收体系的责任,明确对违规者处罚的依据。

  四是加强引导奖惩以养成习惯。当前,疫情对全社会公共卫生习惯是一次总动员,人们对政府管理公共卫生效果比较认同,此时按下实施垃圾分类“快进键”是个好时机。要根据地区生活垃圾特点及终端处理模式,制定简单易辨的分类种类和操作方法。通过多种方式向公众宣传垃圾分类及操作步骤,通过发放可降解塑料袋,鼓励对厨余等易腐垃圾进行单独分类,减少进入终端处理设施的生活垃圾,对不承担垃圾分类责任者依法处罚。相信只要全社会重视并坚持,垃圾分类成为习惯指日可待。

  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习步入会场。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习最近在山西调研时强调,“乡亲们脱贫后,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让乡亲们持续增收”。我们既要立足当前,更要谋划长远,在努力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同时,更要在建立完善防返贫机制上下功夫,防止边减贫、边返贫,坚持精准“扶贫”和防范“返贫”两手抓、同促进。

  加快扶贫立法,对于巩固脱贫成果,保障扶贫事业健康发展,推动扶贫开发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轨道,意义重大。

  如果说两年前的山西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西建投”)还处在“突围”之中:从山西省“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中突围、从传统的建筑业模式中突围,那么在突破了自身的“天花板”后,如今的山西建投似乎已经完成了蜕变,没有了“带着镣铐起舞”的束缚感,呈现出一种更为舒展的姿态,脚步也愈发从容。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王绍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当前致贫、返贫最大的风险是大病导致的医疗负担过重问题,要想办法有效破解因病致贫返贫难题。另外,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要千方百计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54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