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习惯于文学想象?来看看文物还原的真实三国

原标题:习惯于文学想象?来看看文物还原的真实三国

导读:

  作为经典文学的《三国演义》家喻户晓。但,尽管早已看惯三国故事里人与人的精彩互动,却未必能对那段风起云涌历史展开的环境、舞台以及“服化道”有所体味。“人靠衣衫马靠鞍”,若是历...

  作为经典文学的《三国演义》家喻户晓。但,尽管早已看惯三国故事里人与人的精彩互动,却未必能对那段风起云涌历史展开的环境、舞台以及“服化道”有所体味。“人靠衣衫马靠鞍”,若是历史剧中的三国英雄赤身裸体、赤手空拳,旷世气概大约无从说起。幸好文献短板给历史人物带来的“困窘”,还有“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考古工作者给予弥补。近百年零零碎碎的文物积累,群雄逐鹿中原的已经依稀可见。走进中华世纪坛,徜徉于一度风靡东洋的“三国志文化主题特展”,透过那一组组历经时光洗礼的遗存,或能让我们隐约看到想象中熟悉而又陌生的澎湃时代。

  假如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网络传媒,那三国故事应当是常常能冲击热门榜单的话题。而从长时段的历史来看,《三国演义》的出现当然是三国话题热度的关键节点。“三国志展”显然深谙于此其以明清时期对三国故事的记忆、书写和演绎为序厅的主要内容。出土、收藏于全国各地的三国故事图像、雕塑,构成了当今人们想象三国的第一重门户,让观众首先步入了群体记忆源头的追溯,从而形成了记忆表层明清历史的文艺衍生品(记忆溯源)三国历史文物(历史底本)这样的递进层次,展览场域的张力便在层次间差异中舒展。对三国故事沉迷愈深,便愈能感触到这重张力所带来的强劲、曲折而丰沛的知识冲击与文化体验。

  林俊杰唱:“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三国的故事总是要从东汉说起。两汉,作为长达四百年的统一王朝,对于中国族群认同感、文化凝聚力的形成,显然意义非凡。“认同感”“凝聚力”这样的字眼,读起来似乎显得空洞,但在展览中却落脚于时人生活的点滴。甘肃出土的青铜车马,是汉代普遍的样式,在四川的画像砖、陕西的出土物中,亦能见到同款。头小颈长、细长腿大屁股,正是西来天马的特征,印证着汉武帝打通丝绸之路的巨大影响。材质各异、形式却大同小异的各地耳杯,图像、实物互见的楼阁,还有普遍流行的画像砖石,均见证着大一统王朝的影响与魅力。而大一统的前世,正是后来三国均不甘于现状的原因前人已经树立了榜样,谁心中又能没有统一江山的理想呢?

  《三国演义》和相关经典电视剧,给人们留下的东汉末年印象:铁蹄铮铮、连天烽火。细究字里行间祸结兵连的原因,则是宦官专权、农民起义、军阀争霸等“人祸”。这些“人祸”可能让局中人或浑然不觉或痛并快乐,但却早已被后来的旁观者反复总结。与之相反的是,“天灾”可能让局内人有切肤之痛,冲击力更大,其影响却并非常为后世的故事讲述者所体味。至于自然环境长时段的周期性变化,便更难令人洞悉。所幸,“人祸”的教训见于史,“天灾”的痕迹存于物。

  通过对零碎史料的梳理和环境考古研究,学者们已经观察到,从东汉之初直至六世纪,我国天气趋于寒冷,三国时期的平均气温已低于汉武帝时期。展览的引导词便试图提示这一少为公众所知的观察角度。东汉“小冰期”所导致的环境趋于寒冷,会使得东汉统治者承受更多的统治压力,这些压力既有粮食减产歉收带来的内忧,更有游牧民族不堪寒冷频频南下的外患。而当内部制度也积重难返,无法应对,盛极而衰的颓势,便无法挽回。于是各地群雄以忠义之名,“毛遂自荐”为朝廷分忧,起兵混战。展柜中的刀戈弩箭透射着一时间的风起云涌。而纷争的结果,便是北曹魏、南蜀吴的三国鼎立。

  跨越千百年的人与物的对话,数年、数十年的修复过程。他们是技法高超的匠人,用手艺缝补历史的缝隙,让沉睡千百年的文物在他们手中渐次苏醒,重获“新生”。2020年5月29日,记者走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保护修复实验室,揭开文物修复的神秘面纱,探访这群与文物为伴的工匠。 工作...

  据韩联社27日报道,韩国庆州市皇南洞一座新罗王朝墓葬中,发掘出多件文物珍品,其中一件镀金铜鞋,距今大约1500年,专家推测墓主可能是王族。 资料图:韩国此前在全罗南道罗州市发掘的镀金铜鞋 韩国文物部门和庆州市政府27日表示,由于发掘工作仍处于初期阶段,铜鞋只能看到大概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王春法 5月26日,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接受新华网专访,就支持博物馆发展在线业务、进一步完善博物馆评估制度提出建议,并介绍了国博的工作计划等。 支持博物馆发展在线业务 让文物“走...

  “城墙与西安人的生活相伴,在城墙下我们能看到,市井生活和鲜活的烟火气,这是我们想在云上国宝音乐会最后一站里展现给大家的。”西安交响乐团品牌总监曹继文25日表示。 从4月18日开始,西安交响乐团陆续联袂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和西安城墙等陕西著名文化景区,举办“云上国宝音乐会”,并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

  记者从河南省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该所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黄河边发现大型古墓群,共有多个时期墓葬600多座,出土文物2000余件。 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郑立超介绍说,这个古墓群位于三门峡市湖滨区后川村,北距黄河约500米。从2017年10月起,他们配合棚户区改造项目,对这个位置进行了3次考古勘探发掘,勘探面积3.76万平方米,发现多个时期墓葬600多座...

  免责声明:台海网转载自网络的文章和图片,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内容仅供参考。

  如我们使用了您的作品(包括文章和图片),请作者与本网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网,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58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