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新媒体负面影响中 现实人际交往减少排第一 [图]

原标题:新媒体负面影响中 现实人际交往减少排第一 [图]

导读:

  东方网7月1日消息:据《青年报》报道,昨天,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公布了上海市民“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报告,调查中超半数市民认为自己是“低头族”,而“低头族”也呈现出了高学...

  东方网7月1日消息:据《青年报》报道,昨天,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公布了上海市民“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报告,调查中超半数市民认为自己是“低头族”,而“低头族”也呈现出了高学历、年轻化的趋势。

  随着电子科技日益发达,手机的功能也日渐强大,马路上、车上到处都是低着头专注于手机屏幕的人,被称为“低头族”。调查显示,“手机依赖症”、“低头族”现象在一部分人群中已比较明显。年轻、高学历和高收入的群体由于更为广泛地使用新媒介的功能,所以更习惯低头玩手机。

  调查显示,超半数市民认为自己是“低头族”,其中4.1%市民认为自己“完全”是“低头族”,15.3%认为自己“多数时间”是“低头族”,31.7%认为自己“偶尔”是“低头族”,另有48.9%表示自己不是“低头族”。从年龄看,年轻人中“低头族”远高于老年人。

  调查中,45.6%的受访市民表示,“只有需要(打电话、收发短信、查资料)时才拿出手机”,10.8%表示“偶尔想起来才会看手机”,25.3%表示“时不时要看一下手机”,16%表示“只要没事干就在玩手机”,另有2.3%表示“从未使用手机”。

  从年龄看,年轻人更多地习惯“时不时要看一下手机”,而老年人更多地习惯“只有需要时才拿出手机,其他时间都不拿出来”;从学历看,学历越高越习惯低头玩手机。

  对于低头玩手机带来的安全和健康隐患,超过九成市民表示知道“低头族”玩手机存在危害。其中,32.8%表示“知道不好但不知道具体的危害”,26.4%表示“了解过但觉得无所谓”,35.3%表示“了解过并有所节制,也会劝解身边的人”,另有5.5%表示“不知道”。

  尽管上海新媒介的整体普及程度较高,但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数码鸿沟”明显存在。新媒体给人际交往关系也带来双重影响。

  调查中,54.5%的网民认为上网不会对工作学习造成干扰,但近七成网民认为在上网时会遇到负面信息(比如说虚假、诈骗、黄色信息等)。近六成网民认为网络负面信息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消极影响,4.2%的市民认为消极影响“很严重”,24.3%认为“较严重”,40.1%认为“一般”,17.4%认为“较轻微”,13.1%认为“很轻微”,另有0.9%表示“不了解”。

  而对于新媒体对人际交往关系带来的双重作用,46.8%的市民认为“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6.1%的市民认为“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33.3%的市民认为“两者影响差不多”,另有13.8%的市民表示“不了解”。

  新媒体对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排列前三位的分别为:“方便信息获取”,“人际交往更快捷”以及“多角色交流和互动;新媒体对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排列前三位的分别为:“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减少”、“心理距离不断扩大”以及“现实情感冷漠”。

  调查显示,市民平均每天看电视、听广播、看报纸杂志的时间与上网的时间大致相当,市民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使用上平分秋色。

  从学历看,不同学历市民听广播和看报纸杂志的时间相差不大,但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差异较大。学历在“小学及以下”的市民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达4.37小时,而“大学本科(包括在读)”学历的市民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达4.13小时。

  对于“新媒体”是否会代替“传统媒体”?9.9%的市民表示“一定会”,29.7%表示“可能会”,32.3%表示“两者共同发展”,15%表示“可能不会”,8.8%表示“一定不会”,另有4.3%表示“不知道”。受访者认为,新媒体发展面临的前三位问题是:“缺乏有序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及“虚假信息多”。

  东方网7月1日消息:据《青年报》报道,昨天,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公布了上海市民“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报告,调查中超半数市民认为自己是“低头族”,而“低头族”也呈现出了高学历、年轻化的趋势。

  随着电子科技日益发达,手机的功能也日渐强大,马路上、车上到处都是低着头专注于手机屏幕的人,被称为“低头族”。调查显示,“手机依赖症”、“低头族”现象在一部分人群中已比较明显。年轻、高学历和高收入的群体由于更为广泛地使用新媒介的功能,所以更习惯低头玩手机。

  调查显示,超半数市民认为自己是“低头族”,其中4.1%市民认为自己“完全”是“低头族”,15.3%认为自己“多数时间”是“低头族”,31.7%认为自己“偶尔”是“低头族”,另有48.9%表示自己不是“低头族”。从年龄看,年轻人中“低头族”远高于老年人。

  调查中,45.6%的受访市民表示,“只有需要(打电话、收发短信、查资料)时才拿出手机”,10.8%表示“偶尔想起来才会看手机”,25.3%表示“时不时要看一下手机”,16%表示“只要没事干就在玩手机”,另有2.3%表示“从未使用手机”。

  从年龄看,年轻人更多地习惯“时不时要看一下手机”,而老年人更多地习惯“只有需要时才拿出手机,其他时间都不拿出来”;从学历看,学历越高越习惯低头玩手机。

  对于低头玩手机带来的安全和健康隐患,超过九成市民表示知道“低头族”玩手机存在危害。其中,32.8%表示“知道不好但不知道具体的危害”,26.4%表示“了解过但觉得无所谓”,35.3%表示“了解过并有所节制,也会劝解身边的人”,另有5.5%表示“不知道”。

  尽管上海新媒介的整体普及程度较高,但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数码鸿沟”明显存在。新媒体给人际交往关系也带来双重影响。

  调查中,54.5%的网民认为上网不会对工作学习造成干扰,但近七成网民认为在上网时会遇到负面信息(比如说虚假、诈骗、黄色信息等)。近六成网民认为网络负面信息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消极影响,4.2%的市民认为消极影响“很严重”,24.3%认为“较严重”,40.1%认为“一般”,17.4%认为“较轻微”,13.1%认为“很轻微”,另有0.9%表示“不了解”。

  而对于新媒体对人际交往关系带来的双重作用,46.8%的市民认为“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6.1%的市民认为“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33.3%的市民认为“两者影响差不多”,另有13.8%的市民表示“不了解”。

  新媒体对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排列前三位的分别为:“方便信息获取”,“人际交往更快捷”以及“多角色交流和互动;新媒体对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排列前三位的分别为:“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减少”、“心理距离不断扩大”以及“现实情感冷漠”。

  调查显示,市民平均每天看电视、听广播、看报纸杂志的时间与上网的时间大致相当,市民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使用上平分秋色。

  从学历看,不同学历市民听广播和看报纸杂志的时间相差不大,但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差异较大。学历在“小学及以下”的市民平均每天看电视时间达4.37小时,而“大学本科(包括在读)”学历的市民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达4.13小时。

  对于“新媒体”是否会代替“传统媒体”?9.9%的市民表示“一定会”,29.7%表示“可能会”,32.3%表示“两者共同发展”,15%表示“可能不会”,8.8%表示“一定不会”,另有4.3%表示“不知道”。受访者认为,新媒体发展面临的前三位问题是:“缺乏有序管理”、“法律法规不完善”及“虚假信息多”。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54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