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潜在抑郁症患者的“三大语言习惯”你中了几条?
导读:
最近,我和一位以前得过抑郁症的朋友在微信上聊天儿。他叫小F,五年前患上重度抑郁症并因此退学,最近终于痊愈了,通知我们: 痊愈后的的小F像是完全变了个人——不仅是整个人的精...
最近,我和一位以前得过抑郁症的朋友在微信上聊天儿。他叫小F,五年前患上重度抑郁症并因此退学,最近终于痊愈了,通知我们:
痊愈后的的小F像是完全变了个人——不仅是整个人的精气神变了,连语言习惯也变了。以前听他说话总觉得拧巴得像麻花,现在听他讲话却像阳春面一样顺溜。
在最早期的研究中,研究者要阅读并整理受试者的日记,再筛选出其语言文字中的高频词汇;或者对抑郁症患者群体和普通群体分别进行访谈,再判断两者的语言习惯有何区别。
直到后来,人工智能问世,研究者才开始利用机器学习来自动进行文本分析,以快速分析抑郁症患者的语言习惯。
研究者调查了64个在线心理健康论坛,其中包括“自杀意念论坛”“焦虑与抑郁论坛”“心理康复论坛”等。他们利用机器学习对论坛中的6400多名会员的语言习惯进行了调查,并利用人工智能形成统计报告。
首先,抑郁症患者和普通人在形容词及副词的使用习惯上有很大不同,他们更倾向于使用带有负面情绪的形容词和副词,比如“孤独”“悲伤”“无助”“绝望”等。
这是因为,对抑郁症患者而言,世间的快乐都与他们无关,世间的悲伤都与他们相似,他们平时更倾向于关注消极的事物,并把这些事物和自己联系起来,久而久之,他们看待所有事物都会戴着“消极”的有色眼镜,因此日常语言习惯也会表现出消极倾向。
统计数据表明,比起普通人,抑郁症患者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更频繁,几乎每句话都离不开“我想”“我觉得”“我感到”之类的表述,反而很少使用“你”“他”“他们”等代词,即使一开始谈论的主题是无关第三方,他们很快就会把话题转到自己身上。
这一点说明,与普通人相比,抑郁症患者有更高的自我关注倾向,对自己细微的情绪变化很敏感,与外界的联系反而较少。与抑郁者聊过天的人可能会有这种感受,他们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似在向你寻求帮助,实际上只是想找人倾诉而已。
最后,统计结果还表明,除了代词和负面情绪表达不同之外,抑郁症患者还有“绝对主义”倾向,更喜欢用“永远”“完全”绝不”等绝对词来表述事物或表达自己的感受。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现象说明,在抑郁症患者的观念里,世上所有的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的,没有中间地带。在抑郁症患者聚集的各大论坛上,“惯用绝对词”的人群比例都很高,在“自杀意念论坛”上甚至高达80%。
一方面,我们可以尝试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多看看外面的世界,避免过度自我关注;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观察自己平时的语言习惯,从而进行抑郁症风险的自我评估,防患于未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