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拥抱促进人际信任的心理学解读
导读:
拥抱行为是个体社会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往研究表明,与他人有更频繁拥抱行为的个体会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其背后的重要原因是拥抱行为提高了双方的信任程度。结合拥抱与信任关...
拥抱行为是个体社会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往研究表明,与他人有更频繁拥抱行为的个体会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其背后的重要原因是拥抱行为提高了双方的信任程度。结合拥抱与信任关系的实证研究,可以从生理、心理和身心结合三个角度分析拥抱行为促进双方信任水平背后的机制,以揭示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
拥抱行为是个体社会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往研究表明,与他人有更频繁拥抱行为的个体会拥有更好的人际关系,其背后的重要原因是拥抱行为提高了双方的信任程度。结合拥抱与信任关系的实证研究,可以从生理、心理和身心结合三个角度分析拥抱行为促进双方信任水平背后的机制,以揭示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
有研究者从生理层面解释了拥抱行为为何会提高被拥抱者对拥抱者的信任水平,发现个体体内激素的变化和体表受体的激活在拥抱促进人际信任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催产素—信任假说(Oxytocin–trust hypothesis)认为,拥抱行为会促进个体体内催产素的释放,从而提高被拥抱者对拥抱者的信任,即拥抱对人际信任的促进作用是通过个体体内催产素的释放来实现的。
研究发现,催产素(Oxytocin)是一种“拥抱激素”,拥抱、握手等身体接触行为都会促进个体体内催产素的释放。莱特(Light)的一项研究发现,个体体内催产素水平与拥抱的频率呈正相关,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拥抱的频率越高,体内的催产素水平就越高。
催产素在提高个体人际信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5年,科斯菲尔德(Kosfeld)等人的一项研究发现,催产素能够提高个体对他人的信任水平。该研究将被试分为两组,实验组被试鼻内被注入催产素,控制组被试鼻内被注入安慰剂。结果发现,在被试的鼻内注射催产素,能够增加个体在信任游戏中对对方玩家的投资。这些证据表明,催产素在拥抱和人际信任之间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接触假说(social touch hypothesis)认为,人体的皮肤表层存在着“快乐纤维”——CT-触觉传入纤维(C-tactile afferents)。日常生活中,拥抱、握手等与社会交往有关的身体接触都能激活个体的CT-触觉传入纤维。因此,它又被称为社会接触系统(social touch system)。
研究发现,当个体被他人拥抱时,身体表面的“快乐纤维”会被快速激活。同时,它会向大脑的情绪中枢传递一种快感,使个体产生积极的感受。这种积极感受令被拥抱者对拥抱者持有积极的态度,并提高被拥抱者对拥抱者的信任水平。
在2017年波林(Pawling)的研究中,被试被分为两组,实验组被试的体表“快乐纤维”通过身体接触行为被激活,控制组则未被激活。结果发现,实验组对呈现的人脸的可接近性评分显著高于控制组,因此“快乐纤维”的激活能够使个体产生愉快的感觉,并对他人产生积极的态度。阿道夫斯(Adolphs)的研究发现,面孔的可接近性是个体信任的重要预测变量。这表明,“快乐纤维”可能是拥抱行为提高个体信任水平的重要生理学基础。
在心理层面,研究发现拥抱与信任会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建立联系,促进被拥抱者对拥抱者的信任。此外,个体对拥抱的认知解释在拥抱促进人际信任的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
早期联系论(early association)从儿童发展的早期经验角度出发,对拥抱促进人际信任做出了解释。巴纳德(Barnard)最早将拥抱促进人际信任与个体早期经验联系起来。他认为,在儿童早期及随后的发展过程中,拥抱所带来的触觉感受与安慰、关注、保护与爱等意义联系在一起,并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在记忆中建立了特定的联系。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拥抱便会唤起积极的结果,使个体对拥抱他们的人持有更积极的态度,并且愿意相信他们。
经典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的无条件反应。早期联系论认为,拥抱与信任之间的联系就是经典条件反射的结果。在拥抱促进信任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是一种无条件刺激,孩子因为这种关爱而信任父母,这便是一种无条件反应。当父母多次用拥抱来表现自己的关爱时,拥抱也会像无条件刺激一样促进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因此,日常生活中拥抱会激活个体与父母拥抱的记忆从而产生信任。相反,如果幼儿期个体与父母缺少拥抱等身体接触行为,那么个体在拥抱和信任之间就没有建立起无条件反应。当个体被他人拥抱时,就会表现出恐惧、不信任他人等。
认知解释论(cognitive interpretational)认为,当个体被他人拥抱时,个体会在认知层面对拥抱行为的含义进行解释。通常情况下,个体认为拥抱行为是爱和关心的一种表达方式。因此,被拥抱者倾向于认为,拥抱行为的发出者是喜欢自己、信任自己、需要与自己进行拥抱的。被拥抱者的这种认知会增加他对拥抱者的信任。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互惠信任”。
互惠信任是指A信任B会促进B对A的信任。格莱赛(Glaeser)等人用经典的信任博弈游戏探究了个体间的互惠信任。信任博弈游戏中的双方包括投资者和返还者。投资者先对返还者投资一定的金额,返还者会收到投资金额的三倍,并决定返还给投资者多少金额。结果发现,投资金额与返还金额呈正相关,这表明投资者对返还者的信任促进了返还者对投资者的信任。
拥抱行为也会促进被拥抱者的关系认知。当个体被他人拥抱时,个体会认为拥抱者与自己的关系是密切的。例如,本·阿瑞(Ben-Ari)的一项针对夫妻的调查研究发现,伴侣间拥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传达亲密感。被拥抱者的这种关系认知会提高个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并促进他对拥抱者的信任。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状态在个体的认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当个体端着热咖啡时,会觉得他人是温暖的、慷慨的。该理论为研究者解释拥抱对人际信任的促进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迈耶(Meier)等人从具身认知的角度解释了拥抱行为对个体人际关系的促进作用。他认为,因为大脑和身体是相互联系的,所以身体姿势和运动可以影响认知。当个体与他人拥抱时,拥抱过程中的身体重叠会促使拥抱双方的认知自动重叠。
莱德贝特(Ledbetter)的一项研究表明,恋爱关系中情侣的拥抱频率与自我报告中自我—他人重叠感(self–other overlap)呈正相关。自我—他人重叠是指当个体与他人的关系由陌生变为亲密时,个体在对他人的身份和认知表征上都有融合的倾向。例如,在陌生人之间的交流中会经常出现“你”“我”等词,而当他们慢慢熟悉后,在交流过程中更多地使用“我们”一词。研究发现,自我—他人重叠是个体对信任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据此,我们可以推测拥抱行为会促进个体的自我—他人重叠感,从而使个体对拥抱者的依赖水平和信任水平提高。
综上所述,拥抱行为会对个体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影响,从而促进被拥抱者对拥抱者的信任。除了拥抱,其他的积极身体接触也能够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开始将身体接触(诸如拥抱)的积极作用运用于更广泛的领域,如学校系统和医疗领域。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如何利用身体接触提高自闭症、社交恐惧症以及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对他人的信任,进而缓解其对社会交往的恐惧。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转型期中国社会信任现状与代际变迁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心理视角下新时代社会信任体系建设研究”(18ZDA165)子课题)阶段性成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