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从“新时尚”到“新习惯”丨细微之处下功夫

原标题:从“新时尚”到“新习惯”丨细微之处下功夫

导读:

  《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一周年,成效斐然。而就在一年前,“垃圾分类”这四个字突然撞入热搜榜,“垃圾傻傻分不清楚”成为了段子手的狂欢,许多人对于上海是否能做成这件事是抱着...

  《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一周年,成效斐然。而就在一年前,“垃圾分类”这四个字突然撞入热搜榜,“垃圾傻傻分不清楚”成为了段子手的狂欢,许多人对于上海是否能做成这件事是抱着怀疑的态度的。

  2019年底,上海垃圾分类成绩单出来了,上海小区的分类达标率达90%以上。在这份成绩之后,是基层管理人员的辛劳付出,是全市市民的鼎力支持!

  上海人不是在7月1日当天就学会、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的,好的公共政策也不会成于一夜之间,它的成功来源于大量的前期铺垫和多方的努力。

  上海人对于“垃圾分类”这个概念其实并不陌生,甚至有很多小区早在《条例》施行之前就已经开始尝试。如徐汇区的梅陇三村,2011年就通过收集牛奶盒来尝试培养居民的分类习惯......

  梅陇三村是一个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未的老式居民区。小区从2011年便开始尝试垃圾分类。2018年开始便引入智能干湿垃圾交投桶,完全靠光感触自动控制,居民用手在垃圾桶上一晃,桶盖自动打开。时至如今,探索使用智能交投垃圾桶的小区也越来越多,徐家汇花园小区就是其中之一。小区不仅配备了智能化垃圾箱房,同时实现了数据可视化,每天湿垃圾量的显示有利于居民实时了解分类实效。

  可回收物有资源循环的价值,但是有时候量小无人愿意上门回收,体积太大了家里又放不下,散装“铃铛军”又常常压价,折腾一圈,很多居民情愿选择干垃圾桶一扔了之。宝铭浦秀苑就机智的设定了定期的可回收物上门收集服务,只要用手机APP下单,就有专人上门收集,方便快捷不说而且还做到了价格公示,即结即清,极大地提高了居民交投可回收物的积极性。

  作为建于90年代的老式高层住宅,兰花大楼小区的居民早已习惯了楼层内就能扔垃圾。在垃圾分类推行之初,楼层撤桶这一步就遭遇了“阻碍”,业委会与居委会、物业就撤桶方案产生了较大分歧,方案一度难以落地。工作方案沟通会上的分歧、居民对撤桶的不理解、垃圾箱房改建中的几次搬迁……兰花大楼基层管理者参观走访成功案例,让居民代表切实感受到垃圾分类的益处,提升他们的认同感。之后,物业也做出让步,楼层撤桶后,每幢楼下设置二分类临时投放点,给予居民一个缓冲期。最终撤桶方案成功落实。

  在推进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有时候需要改建或者增设垃圾箱房,很多小区都会面临箱房选址的问题,没有多余的空间,居民反对建在自己家边上等等。浦锦街道的涵云雅庭就交出了一份满分答卷。

  涵云雅庭在建设之初就将垃圾箱房设置在小区外侧,小区本身环境优美整洁,设计布局又比较特殊,无法增设一个标准的四分类垃圾箱房。针对这种情况,物业主动提供增值服务,添置回收车。

  这种兼具了“移动定时定点投放”和“流动宣传车”功能的“移动分类车”,为小区居民生活垃圾的投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使该小区目前基本处于“看不到垃圾桶、闻不到垃圾味”的状态,小区环境更加整洁了。与涵云雅庭情况类似的还有红醍半岛小区,他们同样使用了“垃圾桶公交”来破解差点要在主干道上是10米一组设置分类垃圾桶的窘境。这样的绿色专列,不仅完美解决了缺少场地的问题,还顺带降低了管理难度,减少了人员需求,投放正确的“监督”任务只需要司机一人即可。

  基层管理人员针对各自小区不同的实际情况,各显神通、百折不挠,可谓是披荆斩棘,最终都收获了累累硕果。让我们为他们疯狂打call~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49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