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性格何时开始形成?

原标题:性格何时开始形成?

导读:

  影响性格塑造的推手很多。你的基因、朋友、学校和许多其他因素造就了今天的你。不过你独特的性格究竟何时开始成型?举个例子,如果现在的你很腼腆,那是不是意味着儿时的你也同样腼腆?...

  影响性格塑造的推手很多。你的基因、朋友、学校和许多其他因素造就了今天的你。不过你独特的性格究竟何时开始成型?举个例子,如果现在的你很腼腆,那是不是意味着儿时的你也同样腼腆?

  对,很可能就是这样。实际上,有研究暗示,我们几个月大时的行为倾向对日后的行为倾向有重大影响。这并不是说性格早早就定型了,不过我们之所以独一无二的根本原因可以一路追溯到婴儿时期。

  研究婴儿的心理学家常常使用“性情”这个术语,而非性格。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纵向调查是首批探索性格的研究之一。调查发起人丝黛拉·切斯(Stella Chess)和亚历山大·托马斯(Alexander Thomas)夫妇选了133个新生儿,并连续追踪调查了他们30年,同时还约谈了他们的父母。基于二人的发现,研究人员提出了婴儿性情的9个不同面,其中包括活动量、精神状态和注意力分散度。他们还发现,针对不同面给婴儿打出的分数整体比较接近,在不太强调政治正确的年代,他们把孩子分成了三种类别:“省心儿童”、“问题儿童”和“慢热儿童”。

  20世纪50年代的一项研究发现,大多数孩子可以被归入三个类别,即“省心儿童”、“问题儿童”和“慢热儿童”(图源:David Zellaby/Flickr/CC BY-NC-ND 2.0)

  这些类别是否能预示孩子日后会形成什么性格?这项在纽约发起的调查发现,3岁时被归入“省心儿童”或“问题儿童”类别的孩子,在成年初期,仍多属于同样的类别,不过研究没有调查儿童性情和成人性格间的联系。

  事实上,长期以来,研究婴儿性情的心理学家和研究成人性格的心理学家并没有什么密切往来。然而,十多年前,这种情况开始有了改变,尽管不能借助婴儿的性情完全推测出他日后会形成什么性格,但这两类心理学家却建立了联系。

  针对婴儿性情制定的打分系统也随着时代变迁发生了改变。原本研究人员要从9个方面给性情评分,但如今,这9个方面缩减成了3大方面(不幸的是,各个心理实验室使用的精确术语有所不同):“自我调节”,主要关注的是婴儿的自控能力和注意力等(如抗拒诱人玩具吸引力的能力);“负面情感”,顾名思义,就是恐惧、沮丧等消极情感;“外倾性”或“外向性”,主要与活动量、兴奋程度和交际能力相关。

  今年,俄罗斯研究人员在网上发布了一项有关性格和个体差异的研究,该研究要求45对父母在孩子几个月大时(一般是7个月),评价他们的性情,等孩子8岁多时,再依据外倾性和神经质程度等成人性格的主要特征评价孩子的性格。

  早年外倾性更强的孩子日后一般不会那么神经质(图源:Glenn/Flickr/CC BY-SA 2.0)

  比较两个时间点的评价后,研究人员发现了某些方面的一致性,比如外倾性/外向性评分(他们更爱笑)较高的婴儿,到了8岁时,神经质的程度一般会比较低(也就是说他们的情绪更稳定);自我调节评分较高的婴儿长成儿童后,在认真尽责这一成人特质方面得分也较高。如果你的孩子似乎可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好消息——那可能意味着他们再大一点后可以让自己的房间保持整洁。

  该研究中也有不相互匹配的评价结果,比如微笑,更外向的婴儿长成儿童后并没有在外倾性方面获得更高的评分,这暗示婴儿时期的性情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不过研究结果确实佐证了研究人员的说法:“1岁时表现出的性情特征奠定了日后性格的基础,同意这一观点的人越来越多。”

  令人惊奇的是,有些联系甚至可能会维持40年。在另一项2007年发布的调查中,捷克国的研究人员推迟了评价婴儿性情的时间(受试婴儿的年龄处于12个月至30个月间),他们发现个体婴儿期的性情和40年后重测的性格特征存在着关联,虽然这种关联过于具体。

  仍需讨论的两个特质是学步儿童去抑制(类似于被广泛运用的外倾性/外向性评价法)和成人外倾性。受试者学步时越活跃独断,成人时外倾性评分就可能越高,自我效能(即信任自身能力)也更好。如果三岁能看老(引自诗人威廉姆·华兹华斯),研究人员称他们愿意再加上一句“……学步期也很可能能看老。”

  值得记住的是,尽管这些研究显示出了可以影响一生的相关性,但我们的性格仍会不断变化,不可能停留在性格初现成人特质的那一刻(别的不说,这取决于你想要什么样的、成熟的成人性格)。 然而,婴儿长成儿童后,其性格会渐渐明确化。比如直到3岁时,孩子的行为才更能预示他成人后的性格会如何。

  许多父母努力解读孩子最微小的举动以预测其日后形成的性格,这种努力可能不是白费力气(图源:Mega Rosenbloom/Flickr/CC BY-NC 2.0)

  在2003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在1975至1976年间测试了1000多名3岁小孩的行为评分(那时他们把孩子分成了5个类型,即“善于自我调节型”、“可受控型”、“自信型”、“拘谨型”或“保守型”,评分基于这种分类),之后又比对了他们3岁时的行为评分和26岁时的性格评分。这次,这个时间跨度接近30年的调查显示出了许多惊人的一致性——在这里我们只举一个例子,“自信型”儿童成年后外倾性最强,“拘谨型”儿童成年后外倾性最弱。

  任何一个有小孩儿或陪着小孩儿的人都特想从孩子的一颦一笑中,找出其不断显露的性格特征。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暗示,这种做法可能不是白费力气。

  该领域的研究也有严肃的一面。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认为,幼儿期首次出现的行为倾向可能是导致成年期心理问题的根源。通过辨别这些迹象,我们或许能在孩子年纪尚小时小心地加以干预,并引导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51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