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精锐教育丨「志愿填报」百倍努力不如一次选择!
导读:
志愿填报是摆在每一个高中家庭面前的重要关卡,如果我们说高考是孩子的“战场”的话,那么志愿填报就是家长的“战场”。 本次直播中,丁延庆教授和叶骏翔老师给大家分析了志愿填报的...
志愿填报是摆在每一个高中家庭面前的重要关卡,如果我们说高考是孩子的“战场”的话,那么志愿填报就是家长的“战场”。
本次直播中,丁延庆教授和叶骏翔老师给大家分析了志愿填报的本质及核心困难点,揭开了志愿填报的神秘面纱,也让大家对志愿填报的难度有了直观的认识,以及在这样的难度下,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策略去进行应对。
丁延庆教授从业将近二十年,一直在研究高考志愿填报,在相当多的刊物中发表过关于高考志愿填报的学术成果。
丁教授介绍,从2003年开始,随着平行志愿录取方式的普遍推行,以及录取批次的逐渐增加,还有提档录取方式的变化,高考志愿填报变成了一个技术含量很高的问题。
从机制设计的角度来看:当前的高考报考和录取方式,风险高,技术门槛高,使人不能正常显示偏好,抗自主选择,也不具备“抗操纵性”,从个人参与博弈的角度,可以运用策略。
第一对是“提档”和“录取”。“提档”就是你的档案被学校提走了,而“录取”的过程其实就是你的档案的流转过程。
顺序志愿是“院校优先,遵循志愿”。就是开始录取,所有的学校都同时开始提取档案,先看报考自己学校的第一志愿考生,其数量如果超过了计划提档数,那么投档就结束了,不会再看第二志愿考生。如果不够,等到第二轮投档时再看第二志愿考生。
平行志愿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开始录取提档之前,所有考生先排一个大队,从第一名开始排到最后一名,然后从第一名开始提档,先看第一志愿,如果第一志愿没能提档,即第一志愿自动作废,第二志愿自动变成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如果也满了,第三志愿自动变成第一志愿。一直看到最后一个志愿,如果所有志愿都没能提档,那么就到下一批。
丁教授说,一个考生最终被什么学校的什么专业录取,排除个人志愿填报以外,影响录取结果的其他因素有:
叶骏翔老师总结道,不管是顺序志愿还是平行志愿,都是不同的志愿录取规则,最终决定考生是否被录取的,并不是规则本身公不公平,而是作为家长要去了解其内部运行的规律,顺势而为。
C.等位分我们称之为“一阶等效分”,应该在一阶等效分的基础上,根据一些因素调整,如他人的定位方法错误和极端保守错误,形成二阶等效分
叶老师说,当我们开始填报之前,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了解我们省志愿究竟分为哪些批次。确定了你的分数的定位之后,就在各批次中间进行选择,决定你的主攻批次。
本科批以前的批次尽量不要去选保底的学校,因为批次是从前到后录取的,如果前面就选了保底的,一旦被录取了,后面的批次就都失效了,所以前面的批次应该做一些冲的选择。
比如说孩子成绩定位是在20000名,而我们省光一本的学生就有50000个,我们孩子的主攻批次一定是一本,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提前批有很多类型,专业也有孩子喜欢的,就可以去试一试,但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了,报大学的时候不要去报一些19000、22000,甚至30000名的大学,因为这些大学运气稍微好一些就会被录取了。这时候就高分低就了。
首先要看主攻批次到底能报几个大学,以及每个大学里能报几个专业,当你确定了院校的总数以后,通过合理计算冲上的概率以及合理评估退档风险来看在主攻学校总数中选多少个冲一冲,选多少个稳一稳,选多少个保一保。
第二,没有服从专业调剂。丁教授给出的建议是,主攻批次中除了骑线考生最后一个院校志愿考虑不服从调剂以外,剩下的所有的大学你都要服从调剂。
最后一个因素是政策背景。部分省份部分大学并不是提档即录取,因为可以根据规则去提取105%数量的档案,所以一定要看清楚你的省份以及你要报的大学会不会有提档并不录取的情况出现。如果明确有,冲的时候就要注意了。如果明确没有,你只要处理好冲的学校的数量问题,以及做好第一和第二退档风险的规避,放心大胆去冲就好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