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际交往中的黄金法则:像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导读:
在生活中,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那就是都希望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人际交往中,喜欢与厌恶是相互的,你会发现,那些喜欢你的人,你往往也喜欢他们,...
在生活中,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那就是都希望别人承认自己的价值,支持自己,接纳自己,喜欢自己。人际交往中,喜欢与厌恶是相互的,你会发现,那些喜欢你的人,你往往也喜欢他们,愿意接近他们;而对你冷淡和疏远的人,甚至厌恶你的人,你的反应也是相应的,你对这些人也会不由自主地疏远或者产生厌恶感。
心理学上对此的解释是,任何人都有保持自己心理平衡的稳定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关系保持某种适当性、合理性,并根据这种适当性、合理性使自己的行为以及和别人的关系得到调整。这样,当别人对人们做出一个友好行为,对人们表示接纳和支持时,人们会感到“应该”对别人报以相应的友好应答。这种“应该”的意识,会使人们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迫使人们也表示相应的接纳行为。否则,人们的行为就是不合理、不适当的,就会妨碍自己以某种观念为基础的心理平衡。
我以前的同事,最近失恋了,在网上抱怨她的男朋友根本就不是真正地喜欢她。她愤愤不平,“他竟然敢抢在我前面说分手,太过分了,还口口声声说爱我呢!”她是个自恋狂,认为自己 是最优秀的,男朋友根本就配不上她。当男朋友追她的时候,她很不在乎,总是有点看不上这个男孩,而对他若即若离,冷冷淡淡。现在这个男孩终于对她的高傲忍无可忍了,提出了分手,她又觉得过分。
上面我们已经说到了“爱人者,人恒爱之”的心理依据,那么,我们就需要表现出对人的友善态度,不要轻易地说“不好听”的话,表现出对人的不满。心理学家认为,赞扬能释放一个人身上的能量,调动人的积极性。有一位欧洲妇女出门旅行,她学会了用数国语言讲“谢谢你”、“你真好”、“你真是太棒了”等,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接待。真心真意,适时适度地表示你对别人的赞扬,赞扬既对人也对事,能够增进彼此的吸引力。
事物对人的影响,总是会因为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体会。生活中的很多误解和隔膜实际上都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思维差异引起的。如果我们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一些问题,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经常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和处理问题,一切就会变得简单多了,这样也会使你变得沉稳、宽容,更容易与他人相处。
与人相处时,我们都有被冒犯和误解的时候,我们都有受委屈而想要为自己伸张正义的时候,这时若我们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对此耿耿于怀,心中就会有解不开的结,而若我们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或许你会发现,对方也有自己的难处,你若站在对方的位置可能也会这样做。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是有差别的。由于每个人的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所处环境以及当时的心境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也是不尽相同的。当自己和他人在认识上出现分歧时,要真诚地尊重对方,并容忍这种差异。缺乏“同理心”的人,不能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人,常常不能接受他人的观点,却强求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的人,人们自然就会敬而远之。
不要“宽于待己,严于待人”。在《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寓言说,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又在每个人的脖子上挂了两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缺点,另一只装自己的。他把那只装别人缺点的口袋挂在胸前,另一只则挂在背后。因此人们总是能够很快地看见别人的缺点,而自己的却总看不见。这则寓言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人总是喜欢严于待人却宽于待己。任何一个人,不管从事哪种行业,都难免会出现失误。有的人对自己的错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对他人的错误揪住不放,如果换个角度,当你犯了错误,必定是希望得到他人的原谅,而不是希望不停地被人追究吧。
另外,也要注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想要的,别人同样也想要;你不需要的,别人同样也不需要。当你晚上在家里练歌,必定会打扰到邻居休息,邻居找上门来抗议的时候,你不屑一顾,认为邻居不好交往。某天,当你想休息而受到他人噪音影响的时候,你就会体会到前面那个邻居的痛苦。在夜间,你想要获得安静,别人同样也需要。
地主欣喜若狂,免费的东西,谁不想多要一点。于是,他铆足了劲,走过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跨过一条河流又一条河流。每往西一点,他所属的范围就大一点。范围大一点的时候,总想着还可以再大一点点。他想,再走几步吧,这样就能得到更多的土地。接着,他又往前走,一直走到筋疲力尽的时候,他才想起该回家了,可是太阳已经悄悄藏在了山后。
一天,我给朋友打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委靡不振的声音。我以为他大病了一场,他说没病,却比得病更严重。近来股市形势一片大好,他赚了个盆满钵满,尝到甜头的他,索性把所有的积蓄都投了进去,可是,昨天就开始往下跌,跌一下他的心就痛一下。本以为可以赚更多的钱回来,下半辈子就不用愁了,但却打错了如意算盘。生活中,像这种尝到甜头,继续下去的人太多,最终大多都尝到了苦头。他们之所以太贪,是因为自身无法抵制外界的诱惑,一旦有了某种需求(可能谈不上是自身的需求,而是环境的需求),就及时地满足自己。如此一来,愈是满足了自己,愈是觉得还不够满足。
生活中充满了诱惑,它无处不在,而且令人难以抗拒。在你意志不坚稍有动摇的时候,诱惑以它最迷人的姿态出现。当有些诱惑正好看似与你的“需求”相符时,你便很容易成为它的俘虏。然而,有很多“需求”并不一定是你真正的需求。比如我的朋友鄢艳,那些美味正好迎合了她的馋嘴,勾起了她的食欲,而她的真正需求却是“低热量、健康”的饮食。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