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疫情催生别样“云采”
导读:
无论传媒业态如何迭代蜕变,传统媒体的采编经验依然适用于未来,顺着互联网的光纤同样可以捕捉挖掘“带有泥土味的”一线故事,真情实感终会穿越屏幕温暖每一个终端。对于新一代全媒体记...
无论传媒业态如何迭代蜕变,传统媒体的采编经验依然适用于未来,顺着互联网的光纤同样可以捕捉挖掘“带有泥土味的”一线故事,真情实感终会穿越屏幕温暖每一个终端。对于新一代全媒体记者而言,需要在海量云集的信息中剥丝抽茧,在纷繁复杂中保持清醒,时刻准备跳出舒适圈,迎接挑战,在瞬息万变中推陈出新、稳立潮头。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以云采编为主体的新型融媒产品暴增。面对疫情催生的别样“云采”,如何持续打造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作品?特别当两会碰上疫情,对于所有媒体人而言都是一次考验。在此背景下,中国青年说工作室90后全媒体记者们用一档云连线节目《两会青年说》交出答卷。
为了适应疫情中不降反升的内容需求,在居家在线办公的情境下,媒体工作形态发生着与时俱进的变化,以“云连线”为主体的全新节目模式应“疫”而生。融媒时代的中国青年报迎难而上,迅速打破常规,创作了一系列云端完成的优质精品节目。
作为一档诞生于传统媒体融媒转型时期的谈话类视频作品,《两会青年说》自去年推出后全网曝光量达8亿,让青年关注两会成为时尚,并逐渐发展为长线品牌栏目。今年两会,在疫情影响下,《两会青年说》改变以往面对面的演播室录制方式,采用“微访谈+云连线”相结合的云采编节目制作模式。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各行业的青年代表“云端”同框,“屏对屏”畅谈青年关切的成长、就业、创业、权益等话题。截至目前,节目点击量过千万,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点赞。
当“面对面”变成“屏对屏”,从策划到制作均只能在线上完成,这对于节目组每一个成员而言都是从未有过的全新挑战。
挑战反而倒逼成员们形成更缜密的产品思维逻辑,动辄千字的辩论阐述、高频次的线上会议共同搭建起中国青年说工作室成员们彼此交流的高效桥梁,保障了节目有效推进。
兵马未动,创意先行。为了博采众长,获取大量真实丰富的第一手采访资料,真正打造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产品,经过多次线上语音“云讨论”,节目组一致认同“先发起征集,后定具体选题”的策划顺序。
经过数次头脑风暴,节目组决定特别设置“两会青年观察员”这一角色,借助中国青年报自有平台优势直接面向广大青年发起公开招募令,并以此为契机建立实名制的青年社群。
《快来报名,和代表委员青年明星一起发声》的征集令在中国青年报全媒体矩阵发出不过一天,节目组的邮箱里便收到数千名青年报名参加的简历。来自各行各业五湖四海的青年超时空云端相遇,各个社群聊天消息响不停。青年们热情高涨,工作人员抛出一个话题后,社群便会被各式观点刷屏。节目主创人员也参与到讨论中,并定期收集整理群里的聊天记录,围绕精彩的交锋和青年最感兴趣的公共事件进行深度策划。而那些在讨论中发言最精彩、最客观的参与者也被邀请到节目的云录制之中。
事实证明,在此种工作模式下,节目最终不断击中大众对于两会的聚焦点,那些青年们的理性讨论、观点交锋在节目中逐一呈现。
不可否认的是,在仓促中紧急出现的云采编有其很明显的“硬伤”:主要集中在云连线的镜头运用上,节目组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向云连线嘉宾沟通录制镜头“自拍”要求,可控性差。
在云连线的过程中,《两会青年说》节目大都采用的是微信视频聊天的电脑录屏模式,与以往在演播室中录制的画面相比,云连线嘉宾镜头的画质不尽如人意。云嘉宾大都毫无拍摄专业经验,可能出现各种问题:信号差画面卡顿、拍摄角度不佳、画质差、镜头抖动、收声不清晰等,这将为后期统一制作包装带来额外的处理难度,非常考验制作剪辑能力。并且参与录制的云嘉宾所用拍摄设备大部分是像素不高的手机前置摄像头,这导致最终画面非常模糊,不得不缩小镜头画面与其他视频画面叠加同屏呈现以达到节目播出水准,非常考验编导随机应变的能力。
同时,云连线嘉宾镜头景别单一,导致成片制作时如若控制时长,需要删减嘉宾回答内容时会出现无其他镜头景别可用、只能强行跳帧的尴尬情况。
从节目制作成本的角度考虑,“云录制”省去了物质投入,提升了性价比,并实现了跨屏互动升级,优化了用户交互体验。
虽然镜头精美度降低,但简单的手机自拍画面反而会吸引部分用户,他们觉得“接地气”,有效拉近了用户与节目内容的距离,形成了“对话式”沉浸式体验,增强了用户黏性,增强了内容的情感共鸣,提高了“传播有效性”。
故而,在疫情常态化工作体系下,“云录制”仍是较好选择,但云连线镜头的准备工作需要重点注意,提前向云嘉宾告知详细的拍摄注意事项,在正式录制前充分调试好镜头拍摄角度,准备好固定支架维持画面稳定。
在疫情好转回归线下办公后,因“云录制”的镜头“硬伤”短期内无法完全克服,中国青年说工作室仍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面对面”采编录制中来。
仔细分析《两会青年说》节目的传播规律,不难理解“云采编”为何能在困境中强势突围,化危为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对于互动性与时效性有着更高的期待。在未来,受众的主动性会更强,个性化需求会更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并不仅仅满足于信息获取,也希望深度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话语体系中来,到那时,《两会青年说》所提供的青年发声平台将迎来更大的关注度。而在社会化媒体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随着虚拟社区的勃兴,青年社群将发挥更大的价值,将不止于满足青年被关注、被倾听的心理诉求,还将承担建构青年自我身份价值认同和群体认同的任务。
在中国青年说工作室云策划的节目中,建立维护社群将发展为节目常态化策划趋势。在后续的每一档系列节目中,主创人员都会优先考虑是否发起征集,以期让更多青年代表们在云端相遇,创建更高质量的青年社群。
与此同时,面对热情高涨的青年们自由而多元的观点在云端持续碰撞,如何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提炼精华,提高讨论质量,把握主流导向,也将成为节目策划者越来越需要重视的问题。唯有高质量的讨论才能释放更有趣的观点,形成良性循环。
节目组也将继续创新征集形式,鼓励更多青年从普通受众转变为节目的创作者,以青年带动青年,实现品牌与用户深度交互,在制作节目的同时打造真正有价值的青年社群。
在《两会青年说》节目中,虽然疫情让茶桌前的圆桌讨论变成了“隔空”支招,但节目的内核没有改变,有趣味、接地气仍是记者们绞尽脑汁、头脑风暴的“重中之重”。
比如从去年到现在,虽然录制形式变了,但《两会青年说》节目的策划初衷没有改变:贴近青年,紧抓青年痛点泪点,进而化解焦虑,在与代表委员的对话中找到出口。以今年的《代表委员热议:弥合数字鸿沟 补教育短板》这期节目为例,节目紧扣疫情下在线教育的热点话题,邀请了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与雪山上找信号上网课的女孩斯朗巴珍云端连线,在节目中不断揭示问题,进而讨论解决之法。节目不拘泥于个人得失的探讨,而是从就业、消费、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等全局角度讨论,让青年从狭隘的自我空间投射到社会关怀,唤醒更多年轻人对于当下和未来的责任。
对于陪伴几代人青春的中国青年报而言,纵使外界环境变化,采编方式更迭,无论在云端,还是面对面,“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宗旨始终不会变。好的内容永远是稀缺品,有品质的新闻永远站在潮头。强烈的共鸣感、话题讨论度、真实接地气,正能量……也将永远是采编工作的重心,也将永远是核心竞争力。
除了《两会青年说》,疫情暴发以来,中国青年说工作室的90后年轻人迎难而上,借助云采编的形式创作了一系列云端完成的优质精品节目:如2月汇集一线战疫故事打造《战疫暖音》系列音频节目、4月持续推出治愈类音频节目《解忧电台》……如今,中国青年说工作室已有数十期节目如期上线,单期节目播放量均达数百万,在青年中引起热议。多期节目在学习强国首屏推荐,单平台曝光量达百万,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点赞。
如同美国未来学家尼古拉·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在数字化科技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冲击下,媒介不再是信息,而成为彻底的生活方式。在新媒体时代,人类将实现“媒介化生存”,虚拟办公成为可能,技术手段不断变革发展,线上工作将有更便捷高效的技术支持。目前困扰节目组的电子设备拍摄清晰度不高、信号不稳定画面卡顿等问题也有升级换代的可能。
当画质与信号不再是云端连线的壁垒,对于移动端短视频融媒产品而言,云采编是否也将不再只是备选?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化媒体的不断发展,疫情催生下的云端节目制作模式未来可期。试想如若数字化生存变为现实,那么云端工作将并非只是应急之策,而是提前适应数字化冲击发展趋势的前沿体验,让现代人得以率先领略全民狂欢的后现代文化景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