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路径

原标题: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路径

导读:

  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

  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表述明确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界定为当前我们正在着力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渊源,从而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进而,对于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习做出了大量的论述,包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基本原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等,值得格外强调的是,习对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做出了明确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化理论阐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挖掘出来、阐释清楚,是推进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前提。习指出,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宏伟、博大精深,我们要遵循“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造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宝贵的文化价值资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提供传统智慧和精神支撑。

  二、依托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最具体系化、持续性的知识和价值传播的阵地,学校教育伴随个体思想、情感的发展而开展知识和价值的教育,更能将教育内容融入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所以,其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与意义值得格外重视。习指出,要“通过学校教育”,加大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正面传播。党的以来,教育部先后于2014年、2017年、2018年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建设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于通过学校教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做出了全面细致的部署。

  三、注重文艺传播。包括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多样化文学艺术产品,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知识和价值的传播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习曾经援引鲁迅先生的话强调文艺作品的价值:“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所以,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我们更要有意识地通过多样化的文艺产品,表现好、阐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使之广为传播、深入人心。

  四、加强文物保护。历史文物是传统文化的物态化遗存与历史见证,凝结着民族智慧、精神、价值、审美等多重要素,保护好文物就是保护好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桥梁。习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从而深刻地诠释了文物保护工作的重大意义,极大地深化了我们的认识与理解。为了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习要求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一定要“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对于我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避免高速的社会现代化进程与文物保护工作形成矛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习强调要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十六字方针,既要使文物保护成果惠及广大群众,也要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文物保护工作,从而“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对于我们推动各种文物保护工作的创新,推动文物保护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相结合,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五、发挥礼俗功能。礼仪规范、民俗节庆,是特定社会共同体成员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关人际交往、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方面具有集体性、一致性的规范,这些规范实际上是该社会主导性价值的仪式化体现。礼俗文化也成为传统文化价值进入社会成员内在意识并规范其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习指出,“礼仪是宣示价值观、教化人民的有效方式”,能够很好地“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一些重大礼仪活动要上升到国家层面,以发挥社会教化作用。毋庸讳言,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对于中国传统礼仪节庆、民俗文化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充分发挥其知识传播和价值教化的功能,因此,当前要格外注重以政府主导、专家与民众参与的方式,重新激活传统的礼仪民俗,使之与现代价值相适应、现代生活相适应,从而在重新走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发挥对于社会个体的价值塑造功能。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54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