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把疫情期间养成的好习惯坚持下去
导读:
眼下,虽然疫情依然严峻,但我国大中小学都已陆续开学,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学生校园生活回归正常。 尽管国内疫情已不再肆虐,但我们高兴地看到人们仍保持着疫情期间养成的良好习惯...
眼下,虽然疫情依然严峻,但我国大中小学都已陆续开学,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学生校园生活回归正常。
尽管国内疫情已不再肆虐,但我们高兴地看到人们仍保持着疫情期间养成的良好习惯: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多运动成为标配;清晨,家长陪伴儿女锻炼,夜晚,子女携手老人运动;孩子们出来玩耍的多了,亲子互动多了,邻里之间打招呼多了,共同关心的话题多了,一起要做的事儿多了……
前不久,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有关专家提出了常态化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前提下学校文明卫生、绿色健康新生活方式倡导,旨在引导广大师生在全面复学复课后,保持疫情防控期间形成的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为主,关口前移,远离疾病,健康生活。
好习惯培养并坚持下去并不容易,良好的卫生习惯,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保持个人卫生,尤其是勤洗手,出门戴口罩等,这些在做好了自身疫情期间防护的同时,也可为他人带来安全感。
这些都为校园常态化防控疫情提供了遵循,学校应在将疫情期间养成的良好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行到底的同时,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安排学习、生活、体育锻炼,劳逸结合,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增强身体免疫力。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促进体质健康,锤炼意志品质,培养锻炼习惯。掌握爱眼护眼常识,学会识别不良用眼环境,主动选择有益眼健康的环境。
二要重视维护心理健康。遇到心理问题,学会自我调节,必要时能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和支持。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超重、肥胖和消瘦。远离烟酒,杜绝网络成瘾,拒绝毒品诱惑。
三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正确采用“七步洗手法”,使用肥皂、洗手液和流动的水洗手不少于20秒。经常洗澡,不共用毛巾和洗漱用具。科学刷牙,饭后漱口,定期口腔检查,预防龋齿,保持口腔健康。
四要均衡营养膳食。均衡营养,合理膳食。主动减少盐、糖、油摄入,增加优质蛋白质和新鲜蔬菜水果摄取。每天饮用足量的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提倡分餐制,不能分餐时使用公勺公筷。在校用餐尽量自备餐具。
五要有健康文明的行为。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拒绝食用野生动物。保持适宜、安全距离,在交谈、候车、等电梯、排队时与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自觉坚持安全文明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佩戴口罩,不在公共交通工具内进食。讲文明,讲卫生,不随地吐痰。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捂住口鼻或用肘部遮挡。他人打喷嚏、咳嗽时主动避闪。
六要维护环境卫生。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自觉参与垃圾分类,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环境和资源,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减少污染和浪费。
七要科学就医用药。按规定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发现传染病,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合理利用学校、家庭周边卫生服务资源。发热或罹患呼吸道疾病时佩戴口罩,及时就诊,配合医生治疗,用药遵从医嘱,不擅自使用处方药。
近期,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生视力情况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与2019年同期相比,9个省的中小学生近视率增加了11.7%,小学生的近视率增加最多,达到了15.2%。调查显示,学生的近视和上网课时间、平时玩电子游戏的时间、户外体育锻炼和照明环境、书桌高度等因素有关。
不断增长的肥胖率和居高不下的近视率是导致我国学生体质30余年下降的两大“顽疾”,伴随而来的是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出、意志品质薄弱、抗挫折能力下降。
要想彻底改变这一状况,一是必须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真正把广大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好抓实。
三是开齐开足体育课,增加学生户外课外活动时间,帮助他们在享受体育乐趣的同时,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四是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做好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让广大学生在“学会、勤练、常赛”下掌握更多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
无论处于何种生活状态下,我们都应该将疫情期间养成的良好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行下去,坚持到底,因为这些好习惯不仅承载着我们对疫情的回忆,更丰富和激励我们未来的人生。(李小伟)
只有透过历史的表象,探寻历史长河中的规律性认识,才能真正揭示中华民族能够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根本原因,才能使文化自信具有深厚根基。
中国坚信,在当今世界任何霸权主义的道路都行不通。中国将始终保持理性冷静的态度,始终站在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一边,始终致力于维护中美合作大局。
习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关于扶贫开发本质、阶段、重点、方略、动力和制度等论述,简称本质论、阶段论、重点论、方略论、动力论和制度论。
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绝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现实需要。上合组织应抓住抗疫和经济重建的重要契机,逆势而上,蜕变升级。
持续推动创新要素整合、大力开展开放式创新仍然十分关键。依托国际国内市场利用好两种资源,打造更为高效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是实现双循环有效运行的重要前提。
以这次事件为例,面向海外用户群体的TikTok是否需要并且可以获取字节跳动在中国的用户隐私数据?从字节跳动的公开回复和技术逻辑的角度看,答案是否定的。
“中文”成为了中国知识之“体”,中国学问之“基”——这就是“中文”固有之“道”,是近百年来“旧中文”学科越来越忽略之“道”。因而,也应是“新中文”学科应该重拾之“道”。
我国以“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定位自身名副其实,理应享有发展中国家应有的权利和待遇,主动放弃发展中国家地位,意味着主动离开发展中国家阵营,危害性较大。
建议加快塑造更加优良的营商环境,打造开放、宜居的全球性城市,来吸引全球跨国企业、虹吸全球高级人才、技术和资本为我国发展创新经济服务。
疫情之后的全球化和全球价值链将会呈现新的态势和发展趋势,但全球化和全球价值链的本质和核心不会变。我们需要眼光向前,放眼未来,为后疫情时代做好准备。
疫情期间,高科技成为疫情防控的一支特殊而又关键的力量,这其中我们尤其要发挥好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优势,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支撑。
要将广东、浙江等地支持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的有力举措和实践经验在全国推广,各地结合实际、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真正做到全国“一盘棋”。
一个国家的制度和治理能力在应对风险和挑战中受到考验。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集中体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法律的实施会面临很多复杂情况,需要充分发挥执法者的才智。每次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内在规律,应对措施不仅必须在法律授权范围内,还要符合突发事件的性质和规律,具有针对性和特殊性。
考虑到消费需求在我国总需求结构中的地位提升,以及服务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的地位提升,加上每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对消费需求和服务业增长的高敏感性,此次疫情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影响会显著大于根据历史经验所做的分析。
疫情是否为在线日,教育部号召“停课不停学”,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企业纷纷响应,但也有一些人将此看做在线教育发展的重要契机。在疫情的“拐点”还未来临之前,在线教育是否已迎来“拐点”已经成为讨论的热点。
无论是在宏观层面,还是在微观层面,当前南南合作都处于较好的发展时期,如何把握住有利机遇,同时应对好相关挑战,应是坎帕拉首脑会议在讨论南南合作时要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消除绝对贫困的主战场在农村,全面小康的突出短板在“三农”。纵观世界,资源禀赋的多少并不能主导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我们应牢固树立“文化自信”,深刻把握“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势,又要重视“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深入推动中国同世界深入交流、互学互鉴。
新的征程已经起步,我们要振奋精神,闻鸡起舞,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腔热情、那么一种精神,向着美好的朝阳出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