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

人际交往中有哪些实用的心理学技巧?

原标题:人际交往中有哪些实用的心理学技巧?

导读:

  例如,我们和人约好而他却迟到了,我们可能会生气地说“你总是这么不准时”、“好像别的事都比我重要”等等,而这些可能是我们主观的评论,而非事实。我们的观察只是他这次迟到了这件事...

  例如,我们和人约好而他却迟到了,我们可能会生气地说“你总是这么不准时”、“好像别的事都比我重要”等等,而这些可能是我们主观的评论,而非事实。我们的观察只是他这次迟到了这件事而已。

  在沟通的时候,我们注意不要将自己通过推测得出的解释来当成现实来做出评论,而应该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在交流中去求证与了解,对方这样行为的原因。而如果我们把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听到的更多便是批评,并会反驳我们。

  类似于“总是”、“从不”这样的词表达的往往是我们的评论,例如“在我需要你时,你总是都不在”、“你从来都不配合我”。并且类似于“你总是XXX”这样的表达往往会加剧冲突。而如果是说出我们的观察的话,我们要说的只是“昨天和上次我很难过时,你没有在我身边”、“我最近组织了三次活动,你每次都说不想参加”。

  我们也应该不轻易给人贴标签或者定义别人。不仅是负面标签会有明显的消极影响(例如用懒惰、愚蠢这样的词来形容人),中性和正面的标签也会妨碍我们全面了解一个人。对大多数人而言,观察他人及行为而不批评、指责或以其它方式进行分析,是难以做到的。而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区分自己的观察与评论,“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在与人交流时,我们需要经常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会区分自己的感受与想法、判断、评价。我们很容易认为,如果说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情绪便是一种示弱,而一旦示弱,对方便会更加盛气凌人。但事实是,适当的示弱反而会有助于解决冲突。

  例如我们可能会对亲近的人说:“你根本就不理解我”,但这只是我们的想法和评价,而且可能是一时冲动下做出的评价,而不是我们真实的感受。我们可以把这句话改为:“你刚才没有认真倾听我说的话,这让我感到很伤心和难过”。这样的“示弱”可以不仅使沟通更顺畅,也避免了随之而来的言语伤害。

  “适当示弱”其实指的是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它不仅在亲密关系中可以促进感情,还可以促进在工作中的沟通。Marshell发现,相比于仅仅只是陈述观点,当管理人员表达了自己的不安,不仅解释了项目的重要意义,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忐忑感受,工作人员的反应非但没有“盛气凌人”,反而表示理解,几乎全员通过了项目。所以在工作中适当“示弱”也有助于解决问题。

  在倾听时,我们很容易陷入这样一个误区,对别人的发言持一种分析或评断的态度。在倾听他人诉说痛苦时,我们可能会认为,应该想办法让他们好受一点,所以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但急于采取行动会让我们无法充分理解和体会到他们的状况。除非对方真的想寻求某种建议,在他们诉说时我们这种提建议的态度往往会让他们感到不太舒服,他们可能会觉得我们没有真正理解他们。

  我们对他人所说的事情进行分析会妨碍真正的倾听,真正的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我们已有的想法和分析判断,一心一意地去体会,这样的倾听有助于我们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

  l加入非语言表达。包括积极的眼神交流、表示关注的表情、我们的身体姿势、回应的语调、以及适当的身体接触(轻拍、轻轻的拥抱、握一下手臂等)都需要表达出关注。

  我们在说话时,有时候可能并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更不用说我们的交流对象的理解了,他们可能会不知道如何回应,甚至感到局促不安,或是与我们发生争吵。所以在沟通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自己谈话的目的,在沟通时表达自己具体的需要。

  比如,当我们想要和父母讨论关于独立的话题,与其对他们说“让我成为我自己行不行”、“能不能不要再管我了”,不如先问问自己,我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希望和父母能彼此有一些界限”)、不想要的是什么(“我不希望伤害他们的感情,不希望我们吵架,彼此都不愉快”)。然后思考该怎么表达才能获得我们想要的,而避免发生我们不想要的情况(和父母表达自己真正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自己的语气,如果他们生气,我就缓和一些)。

  明确自己谈话的目的,专注自己想要的结果,澄清自己的需要,也能让我们在沟通过程中,一旦出现偏离目的的谈话,能迅速把沟通方向导回,避免了陷入无谓的纠缠。

  当我们学会这些沟通的技巧,不仅能清晰地传达信息,还能以让对方充分理解我们的情感和意图的方式来表达,也让对方感到被倾听和理解。希望大家能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逐渐加深与他人的联系,建立更好的关系哦~

返回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共4人参与)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