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做孩子人际交往永远的“导师”
导读: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上了大学之后,最大的困扰并不是来自学业负担,而是来自人际交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带着不同的口音和性格,同时还有更为多元的师生关系。如何处理好人际交往中的...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上了大学之后,最大的困扰并不是来自学业负担,而是来自人际交往。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带着不同的口音和性格,同时还有更为多元的师生关系。如何处理好人际交往中的各种问题才是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课。作为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甚至要听得下孩子的“吐槽”,做孩子永远在线的咨询师,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引导孩子优化自身品质从而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快乐和收获。
有一位河北的家长他的孩子在北京求学。孩子内向的性格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于是,他把对孩子在人际交往的教育作为该阶段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每周,他都会给孩子发一封电子邮件,提醒孩子每天记录自己的点滴收获和所遇问题。作为父亲,他并不具体过问孩子的这些记录,但他要求孩子每周都与跟他年龄相近的辅导员分享七天来的收获,并向辅导员咨询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
一个学期过后,孩子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尤其性格的改变更是让父母喜出望外。其实,在他改变的过程中,父亲始终与辅导员保持的密切联系,他的每一点进步都得到了辅导员的及时反馈。
除了和同学的人际交往,师生关系对大学生在学校的成长影响不可小觑。大学的教学特点和管理模式与中学大不相同,因此孩子在大学时面临的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来说,任课老师和辅导员都在孩子的大学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性质、分工又有着明显不同。
传道授业虽然依旧是任课老师的重要责任,但在学分制的体制下,教室的不固定性、学生的流动性、混合班级、专业的授课模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任课老师与学生的深入交流。因此,作为家长,除了叮嘱孩子“认真学习”之外,更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大学中的师生关系,克服羞怯,争取主动,充分利用任课老师的学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而大学里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是辅导员。辅导员通过细致深入的思想教育和科学恰当的生活管理,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生活态度。但一个辅导员一般要同时面对上百名学生,无法像中学班主任一般细致入微关注每一个学生。因此家长要建议孩子与辅导员建立良好的交流沟通,这样孩子也将受益匪浅。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除了在具体的人际关系上给予指导,家长还要为孩子的人际关系问题把脉,给孩子对症的良药。
第一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同时要客观评价他人,多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看一个人不要偏颇,要看多面。
第二要引导孩子学习交往常识。理解与误解在人际交往中常常相伴相生。语言的无心之过或礼仪的无知之举经常会引起误解,导致人际关系受到伤害。
第三要引导孩子接受人文熏陶。要让孩子懂得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要让孩子学会辨别美丑,分辨是非,从而在人际关系的处理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上掌握主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