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家提醒中老年人:吃饭养成这些好习惯健康快乐多活20年
导读:
食物摄入量减少25%的人,血液中好胆固醇明显升高,肿瘤坏死因子(TNFs)减少25%,胰岛素抵抗降低40%,整体血压更低。 “七分饱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提醒人们吃饭不能过量...
食物摄入量减少25%的人,血液中好胆固醇明显升高,肿瘤坏死因子(TNFs)减少25%,胰岛素抵抗降低40%,整体血压更低。
“七分饱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提醒人们吃饭不能过量。”想要吃到七分饱,只要有饱的感觉,就别吃了,但也不能饿着。
七分饱是一种因人而异的感觉,不是很好衡量。“应该是感觉吃得差不多了,却还不想离开饭桌,可要是再吃的话就会撑。总而言之,是一种似饱非饱的感觉。”
“七分饱应当是这样一个感觉:胃里还没觉得满,但对食物的热情已有所下降,主动进食的速度也明显变慢,但习惯性地还想多吃,可如果把食物撤走,换个话题,很快就会忘记吃东西。”
饭前少量喝汤,可以湿润口腔、胃肠道,减少干硬食物对消化道粘膜的损害,能促进胃酸分泌,帮助消化。
饭前喝汤以一小碗为宜,约100-200毫升,喝汤起到润肠胃作用即可。吃饭时不要边吃边喝汤,不利消化,饭后不宜喝汤,以免冲淡胃液,影响消化。
狼吞虎咽吃饭,不经咀嚼就吞咽,对肠胃来说,会拼命挤压,一方面,营养吸收不到位,另一方面,肠胃容易疲劳。
时间一长,还会消化不良,引起肠胃疾病。进行细嚼慢咽,则能让食物与唾液结合在一起,唾液能起到促进食物消化,在多次咀嚼之后,食物吸收更充分,胃部得到缓解,胃肠道更健康。
通过细嚼慢咽,会让食物与肠管的接触面积不断扩大,消化液发挥出来,肠壁吸收营养,反射性的引起了胃液分泌、消化液分泌,这样能为食物进入胃肠进行吸收,做好了充足准备,减轻了肠胃负担,使吸收更加充分。
两餐间隔时间太长或太短都会对人体造成影响,太长会引起高度饥饿感,影响劳动和工作效率;间隔时间太短,消化器官得不到适当的休息,影响食欲和消化。一般来说,混合食物在胃里停留的时间大约是4至5小时。因此,两餐间隔4至6小时为宜。
为了使食谱更直观,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分别计算一下食物种类。比如早餐进食杂粮粥、1个煮鸡蛋、凉拌芹菜茎,再加上半个苹果,这就是至少5类食物了;中午绿豆饭,大头菜炒肉片,清炒油菜,大米不计算在内的线类食物;下午茶的时间吃一个橘子加几颗坚果,这是两类食物;晚餐1个土豆,炖一条鱼,再加清炒莴笋,这是3类食物;晚饭后或睡前可以再喝1杯牛奶。这样算下来,一天当中至少进食了15类食物,是不是其实也不难?
我们可以把食管想象成一个矿泉水瓶,它的耐热温度在70℃左右。正常情况下,用它装常温水是完全ok的,但是水温过高,水瓶就会被烫得变形。如果继续加热水,水瓶就会被烫的毫无形象,整个瓶子也就废了。当然,烫的食物容易让人“囫囵吞枣”,粗糙的食物进入食管,对粘膜又是一个暴击。
新版美国饮食指南建议,每人每日所摄入的食盐量应减少至2300毫克(约一茶匙)以内。而那些年龄超过51岁以及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每日所摄入食盐量应减少至1500毫克以内。
饭后不宜立即饮茶,否则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消化。同时,茶中的单宁酸和食物中的蛋白质混合后会产生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质,给胃增加负担。饭后半小时再喝茶,能促进消化吸收,起到杀菌消毒和护齿的作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