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胎教音乐真的有用吗?
导读:
《最强大脑》的科学判官,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人脑研究方向的博士,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导——魏坤琳,是这样回答的: 早期其实是一个实验,引起了我们对音乐和胎儿的智力之...
《最强大脑》的科学判官,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人脑研究方向的博士,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导——魏坤琳,是这样回答的:
早期其实是一个实验,引起了我们对音乐和胎儿的智力之间的关系,就只有一个研究。那个研究实际上是做在大学生身上,他们给大学生听莫扎特的音乐,听完以后马上就测大学生的智商,和之前测的智商对比,发现智商中有一个维度,在听完莫扎特音乐以后马上就变好了,我记得好像是是空间能力。这的确是人脑的一个重要能力。
但问题是,这是大学生的数据,大学生某某能力的短时间的提高,可能过一会他就缩回去了,那这个东西怎么能翻译到胎儿身上?可能后来就对研究的结果有很多的误读,包括在美国也误读,我觉得中国很多教育的理念,包括儿童教育里面都是从美国照抄的,美国有很多教育机构也把这个结果误读了,甚至在美国有些州长就说,我们要拨专款,把胎教cd给做出来,然后免费发放出去。
他隔着肚皮的话,其实肚皮相当于什么?相当于一个低通滤波,就是他在里面真的是嗡嗡的声音,他听不见音乐。他
在里面听到最多的声音,其实是妈妈听妈妈的讲话,是我妈妈的心跳。其实所以儿童出生以后,他对什么声音最敏感,就是妈妈的声音和那种低频的声音。他的听觉,也是慢慢的发展起来。
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证明,如果你给他听音乐的话会让小孩的智力更高,但是听音乐可能对母亲有一定的影响,为什么?你听舒缓音乐他心情更愉悦,母亲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
简而言之,就是宝宝在妈妈肚子里,你外面放啥歌,他(她)在里面都听不清楚。比起宝宝听歌,妈妈本身的状态反而更重要。
上图中的准妈妈是韩国女歌手 星(金高恩),2004年大火的韩剧《浪漫满屋》中的歌曲《sha la la》、《I think I》以及2012年热门韩剧《想你》中的插曲《浮现出你的脸》等都是她的作品。
在韩国真人秀《全知视角干预》中,经纪人给星听古典音乐,说是为了胎教,这个举动引起了星和丈夫的一致反对,然后把音乐换成了星最喜欢的嘻哈音乐。
但是,年轻的经纪人却对觉得像Hip Hop这样的音乐类型对宝宝不好,所以即使妈妈不喜欢,也应该坚持听舒缓轻柔的古典音乐,这样才更有利于宝宝发育。
西班牙的Institut Marques团队和巴塞罗那大学医学系解剖学和人体胚胎学的教授Alberto Prats为了科学地研究清楚胎儿与音乐的关系,特地找来了96位准妈妈作为观察对象。
研究人员分别在准妈妈的体外,以及阴道内播放巴赫的《A小调无伴奏长调组曲BWV 1013》。由此发现,宝宝在妈妈肚子里16周大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听到音乐了,甚至还会对音乐做出反应。
根据这个研究,他们开发出了一个全新的音乐胎教产品——Babypod(小阴响)……正如广告语所说的一样……真是一群小天才!
但是究其根本,大家只不过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聪明的成长,如果可以,最好还能在音乐、艺术上有些天赋。
其中有一组对比是,【家中藏书多】VS【父母每天给孩子读书】,在这两个不同的环境下,调查哪一个环境里的孩子在学校中成绩更好。
看到这个调查,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州长布拉戈耶维奇认为原因在于:“一旦这些书籍为你所有,你就会意识到这是你生活的一部分(然后你就会用习!)。”
他们会将自己的智慧和工作理念传授给孩子。而且他们本身也很注重教育(无论是对自己还对孩子),同时也更关怀子女的总体发展。
所以,家中藏书多并非是提高孩子智力的原因,而是家教环境好的表现。因为,最重要的教育者是父母本身。
所以同样的道理,如果当父母的从来就没好好学习过乐器,也不懂得欣赏音乐,那你给孩子听再多的莫扎特也是白搭。
上面提到的那个韩国综艺里头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星和丈夫平时不听古典音乐,而且坚持给星听古典音乐的经纪人,他自己本身都不听古典音乐,但他却对用古典音乐进行胎教这件事情很执着。
其实换位去思考,做父母的平时也不听歌,也不弹琴,却凶神恶煞地逼着孩子弹琴唱歌,这样孩子是很难对音乐产生什么好感的。
并非弹了钢琴就能让孩子得到全面的提升,孩子的艺术素养高只是家教环境好的表现而已。因为父母本身音乐素养很高,所以孩子耳濡目染也对音乐产生了很高的兴趣和热情,久而久之培养出了较高的素质。
所以,如果你想要让自己孩子能有更好的成长,想让孩子学习音乐。就请你不要每天躺在沙发上刷抖音,然后逼着孩子弹莫扎特。
其实,成年人学习一门乐器是很容易的事情,虽然想要变成专业的音乐家肯定不容易,但是如果只是想要学会弹奏一门乐器,现在网络教育资源这么丰富,实际上并不会花费太多时间、精力。
根据哎呀音乐的教学经验,比如零基础学木吉他弹唱,90天也就能掌握最基本的演奏了。可以说其实很多乐器,都比你想象的要简单好学。
人生并不只有起跑线而已,人生是一段长跑,而父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孩子的领跑者。所以别再那纠结起跑线上的问题,胎教并不是决胜的因素。
莫扎特 D 大调双钢琴奏鸣曲是莫扎特 25 岁时创作的曲子,在他剧场无比的作品目录中并不怎么显眼,也很难讲有什么特色。
然而在另外一个领域,这首曲子堪称古典音乐史上与人类智商最为密切,恐怕也是心理学研究中最著名的一首古典音乐。
因为围绕着这部作品诞生了一个现在非常火的词汇,莫扎特效应。关于莫扎特效应,最常见的解释是听莫扎特会让人变聪明。升级版的莫扎特效应是听莫扎特会让孩子更聪明,还有一个威力加强版的叫做莫扎特的音乐,隔着肚皮都能让还没有出生的宝宝更聪明。
莫扎特效应真的存在吗?我想无论支持还是反对的报道,大家都已经听说过不少。今天这节课中我想与大家分享的,如何分析和解读莫扎特效应这类「心理学新发现」?
注意这里的心理学新发现是加引号的,有了这个技能不需要什么专家教授的建议和指导,你自己就能通过独立思考判断这些层出不穷的新名词,究竟真是还是纯粹用来收智商税的噱头。
应该有不少朋友知道,古典音乐,这是我的业余爱好,我的专业以及现在用来糊口的工作都与心理学有关。开始心理学专业的学习之前,我认为我非常幸运能学习一个我一直非常感兴趣的领域。
而且在正式开始学习之前,我已经阅读了大量通俗心理学的书籍,感觉自己膨胀极了,别说学习,让我当老师都绰绰有余。开始心理学专业的学习之后,我认为我非常的不信,我怀疑我学的是假的心理学,前半段是不断否定自己熟知的知识甚至常识,后半段是与概率论与统计学死磕,磕的我那叫一个痛不欲生。
科学心理学的学习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心理学家对于人类的心理过程的了解无限接近于 0,所以科班出身的心理学家说话一般都非常谨慎。
只要你看到肯定得带有因果关系的描述语句,99.9% 的可能是科技专栏记者在某个研究的结果上夸大了 99.99 倍之后的描述。例如我们刚才提到的,听莫扎特会让人变聪明,莫扎特效应真的存在吗?
这个说法最早源自三位美国学者在 1993 年发表于自然杂志的一篇论文,文章描述了他们所做的一个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他们请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完成了一份智商测试,并给其中一组播放了一首莫扎特的音乐。结果表明,经过音乐的那组大学生在测试中的分数要比没听音乐的那组高 8~9 分,这个研究有问题吗?
能在自然杂志发表,实验过程和数据,一定经过了严格的校验,文章也一定都通过了同行评议等层层审核才能得以公布。实验的严谨性还是有保障的。在这之后,科学家们进行了不少跟进研究,最近比较有名的是电子科技大学饶德中教授团队进行的实验。
在这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对聆听莫扎特音乐前后,与认知记忆相关的神经因素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实验证明莫扎特的音乐确实对认知能力的提升有所促进。
这两个研究中所用的莫扎特音乐就是本文开头的那首双钢琴奏鸣曲。至于在实践和商业中的应用,早在我国铺天盖地的早教音乐、胎教音乐出现之前,美国就早已退出了与其相关的教育项目。
1998 年,乔治亚州州长茨尔米勒宣布,该州每年要拨款十万五千美元,用于向所有出生于该州的孩子发放古典音乐、cd 及录音带。
如此看来,莫扎特效应似乎非常靠谱。OK,现在我们一起用几个方法徒手拆解莫扎特效应,看看这个说法的问题究竟出在哪?
首先讲一个最简单也是最实用的判断原则,掌握这个原则,就算完全不懂心理学,你也能一眼看穿 90% 以上的令人震惊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中的问题。
在这个描述中有两处一眼就能看出过分夸大的地方。其一,听莫扎特是只听莫扎特创作的所有音乐吗?从简单的钢琴奏鸣曲到复杂的交响曲,都能让人变聪明吗?
听一分钟与厅整部作品恋聪明的程度是一样的吗?其二会让人变聪明,这里的人指的是所有具有正常听力的人类吗?了解莫扎特的人,与不了解莫扎特的人,听莫扎特都会变聪明吗?
莫扎特效应如果真的存在,对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影响是一样的吗?还有一处需要一些专业知识才能看出的问题。变聪明究竟是怎么个变聪明法?这个数据是用什么方法测量的?变聪明又会持续多长时间呢?
所以听莫扎特会让人变聪明,这样的说法只可能出现在科技新闻中,在严谨的心理学论文里,心理学家绝对不会如此绝对的表述。
三位发现莫扎特效应的科学家在后续的跟进论文中是这样总结自己的实验结论的,大学生们在听过莫扎特的一段奏鸣曲后,空间推理能力有所提升。
换句话说,本次实验的结果仅对于大学生群体,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以及空间推理能力负责。换一拨白领参加实验或者换一首曲子,会不会有同样的结果,对不起不知道。
此外空间推理能力也只是我们通常定义的智商这个概念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能说空间推理能力提高了,人就变聪明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并不是科学家们不想证明听莫扎特会让人变聪明假设,而是假设仅靠一次实验是无法做到的。
因此心理学家们通常会将远大的目标放在论文的开头部分,科技记者们通常也只摘抄论文的开头,所以就有了莫扎特效应这类的描述。
再打个比方,科学家们的论文写的是:我们有个大胆的假设,全世界的豆花都是咸的,于是我们调查了我们学校门口的早餐摊的豆花,发现果然是咸的。
科技新闻中就变成了震惊,知名大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全世界的豆花都是咸的。如果真的要验证听莫扎特是否能让人变聪明这个结论,心理学家们会怎么做呢?答案是群策群力。
大家认准了一个目标,就开始共同努力,你做欧洲人的样本,我找些亚洲倍式,他再换个方法验证一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把这些研究结果综合起来分析一下,研究结果也就越来越精确,越来越接近对于人类总体的描述。
一个较为成熟的心理学概念,通常能找到成百上千篇论文的支持。那么莫扎特效应研究有多少?其中又有多少研究验证的现象?
我找到一篇 2010 年发表的综述研究,研究综合了近 40 篇相关研究的成果,得出的结论是现在的研究和证据并不足以支持莫扎特效应,更要命的是,就连 1993 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结论也很难被复现出来,这些研究很难被重现,从而导致研究结果中有着大量的冲突和矛盾。
所以莫扎特效应是否存在都有很大的争议,通过听莫扎特的音乐提升智商就更无从谈起了。这就要聊到我们今天要讲的第 2 个原则了,这个原则也是我们经常会碰到的一个思维盲点。
我们的思维惯性导致我们常常给一些并没有因果关系的描述强加因果。这句话比较抽象,这次我们换个有趣的研究举例子。
前一阵子我偶然看到一则新闻,说世界上确实存在聪明音乐与笨音乐,常听贝多芬的人智商更高,听 U2 的智商一般,碧昂斯的智商较低,所以新闻还给出了这样一张图,图中的横轴表示听各种类型音乐的人的 SAT 平均成绩。
从图上看,听贝多芬的人的智商果然一骑绝尘,所以你自然而然地会想到这样一个结论,平时常听贝多芬考试门门得满分,然而事实是研究是无法支持这个结论的。
我们推出的结论中既然包含了一层因果关系,因为听贝多芬所以智商高了,可是我们翻译一下研究的材料就会发现,这个研究的原始数据初次加州理工大学的学生发起的一项网络调查,调查的结论仅仅描述了听贝多芬的学生智商更高这个现象,却无法说明听贝多芬与智商更高,这两个描述,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放音乐时这种音乐通过母体的传递,被胎儿的听觉神经感受到时已不再是原有意义上的和谐的旋律与节奏,而只是一个单纯的物理声波,是有害的噪声。给胎儿听音乐,得到的结果是胎儿的听力阈值下降了,胎教专家因此判断这种方法是科学的、可行的,它产生了良性效果。然而国际生理学界的共同评判是,胎儿听力阈值下降证明,这种音乐通过母体的传递,被胎儿的听觉神经感受到时已不再是原有意义上的和谐的旋律与节奏,而只是一个单纯的物理声波,是有害的噪声,而不是音乐教育,它造成胎儿的易干扰和易激惹性。也就是说,本来给胎儿一定音量的声音才能引起他的反应,而现在,一个比原来音量还要低的声音就能引起他的反应,表面上看起来,胎儿变得伶俐了,但实际上,这使得胎儿神经紧张,得不到安静的环境。而且这种伤害还不是短期内就能表现出来的。”
不要让孩子听胎教音乐,如果你要放松心情听音乐,可以声音小些,也可以用耳机听。 孩子躺在母亲肚子中时,周边全是肠胃蠕动的声音,还有其他各种杂音,外界的什么声音,经过母亲的身体后,还有羊水的传播介质变化后,都会变成噪音的。
就像你潜入水底听岸上的音乐一样。 有人给孩子放胎教音乐,发现孩子会动,父母亲人感到很兴奋,说,你看,你看,有反应了,他喜欢,赶快放。 其实,那是孩子烦躁的表现,胎教音乐,只会让孩子更烦躁,有害无益。d 所以,如若考虑对孩子好,安静才是最适宜的。 送四个字:动生静养。
对音乐的识别能力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大脑能力,基本上和语言能力发展同步,也就是一般宝宝要差不多开始学说话才开始把有节奏的音乐当成音乐看待,而非只有个响。
假设宝宝肚子里就听得懂,隔着肚皮?谁会用手捂着耳朵听音乐会听爽的,不觉得是噪音就不错了,什么胎教这教那教的我看就是欺负人家在肚子里没法随心所欲踹人,不然很多瞎折腾的妈妈估计要被踹死。
胎儿在妈妈肚子里,是妈妈身体里的一块肉,所以怀孕的妈妈本身的状态好,孩子状态就好;怀孕的妈妈心气平和,孩子将来就心气平和;怀孕的妈妈喜欢读书,孩子将来就喜欢读书;听音乐,妈妈认真的听,听的心花怒放,孩子将来就喜欢音乐;。。。。。。
所以妈妈老想着给孩子听音乐,这个其实不对,而是要转化为自己在听,自己听懂了,自己听明白了,自己很喜欢听,这样孩子才会受益。
屁用没有,在娘胎里被胎教听贝多芬,莫扎特。等出生了居然是《小星星》和《两只老虎》。有这么学习的吗?
音乐胎教是指通过音乐对胎儿共同施教的过程,是一个综合的学科知识。音乐胎教是以音乐治疗的学科专业为基础,以音乐的方式促进孕妇与胎儿健康成长的综合性方法。
科学的音乐胎教是一个由音乐贯穿起来的系统而综合的胎教方式,包含有聆听、律动、冥想、歌唱等不同的形式。在这些不同的音乐胎教方式中,音乐对胎儿和准妈妈们在不同的孕期起着不同的作用,我们提倡按照孕周期,合理的安排音乐胎教课程,科学的进行音乐胎教。
正确的音乐胎教,主要是帮助孕期母亲的,通过音乐治疗技术的听,律动,演唱等方式帮助孕妈渡过健康快乐的孕期,从而帮助健康宝宝的出生。
音乐治疗是我上大学的专业,学习音乐治疗的经历让我明白,合理的运用音乐能够帮助人从出生到临终关怀。
宝宝在肚子里的时候,神经系统还未发育完成,所以聆听音乐对于他们来说不是聆听,而是只能所谓听到“律动”。
但是宝妈不一样,宝妈在聆听音乐的同时,能够引起他们的情绪波动,聆听音乐只是一种方式,只能起到欣赏音乐的功能。
音乐胎教对于宝妈来说,通过音乐治疗师的引导,能够帮助宝妈在孕期助眠,情绪稳定,维持家庭和谐有着卓越的成效,当然,这得结合音乐治疗师/音乐胎教师正确的引导之下才能界定的。
好了,如果有音乐胎教之类的问题,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平台:心俞母婴音乐胎教,有问题可以在公众平台进行提问~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